古鎮古村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文化遺產。我們國家2003年公布第一批名鎮、名村以來,全國名鎮是249個、名村是279個,各個地方、各個省在申報名鎮的過程中還是非常踴躍的。按照國家公布的第四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截至目前,中國已有4157個傳統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已經成為一項國家戰略。同時,省級的名鎮、名村還有700多個,這個比例是非常高的,在各個省都有分布,東中部地區分布得更為廣泛一點。
不論江南水鄉還是西部邊陲,分布在全國各地、山鄉水畔的古鎮古村,都體現了當地的地域特色,既有水鄉的城鎮,也有北方的一些古鎮,還有西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古鎮,特色非常鮮明,非常豐富,是我們國家非常優秀的文化遺產。作為一個綜合的多維空間概念,古村古鎮既是一個傳統的居住空間概念,也是一個文化載體和文化空間的概念,還是一個經濟生產復合體的概念。那些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景致動人的古村落,亟待我們更加有效地開發利用與傳承保護,恢復其固有的生機與活力,完整而鮮活地走向未來。
費孝通先生認為,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中,倒映著整個中國。西方社會以個人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好像是一捆柴,幾根成一把,幾把成一扎,幾扎成一捆,拆開也仍是原貌。而中國鄉土社會則以親緣和宗族為軸展開敘事,“人”是關系中的人、親緣中的人、社群中的人。就像把一塊石頭扔到湖水里,以這個石頭(個人)為中心點,四周會形成一圈一圈的社會關系的波紋。某種意義上,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社會治理特征,正與這種共生性相伴生。
如費孝通所言,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而今天鄉村的空心化、鄉村文化的斷裂等現象的出現,也透露出了鄉土社會完成現代轉型的難度。但令人欣慰的是,至今仍人文興盛的古城、古鎮、古村,呈現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彈性和韌勁,賦予了我們以自己的哲學、倫理、文化精神為基點進行現代社會治理的信心。
每一個傳統村鎮都是該地域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綜合影響的結果,都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都代表了所在地域的文化基因。北京大學于希賢教授認為,中國傳統村鎮是中華本土文化的活的載體,是中國古代萬物有機思想的具體表達,應該把每個傳統村鎮看作是有生命的整體,從聚落整體構成的角度加以綜合保護,尤其應該加強對聚落文化基因的保護,這樣村落命運共同體才會長久。湘潭大學劉建平教授認為,要采取多種宣傳途徑讓居民知道村落的價值并開展保護工作,重點保護鄉土聚落的原真性及景觀基因,保護歷史文脈、鄉土記憶和文化基因。
近年來,各地古村落被毀事件時有發生,大量古村落或經歷過度開發或面臨自生自滅。很多專家學者談到,我國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個村落,如何更好地保護與開發利用古村落成為文化遺產保護中迫在眉睫的一環。傳統村落用什么樣的理念引領發展,選擇什么樣的發展路徑,如何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傳承與創新的關系,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湖南大學王良健教授認為,傳統村鎮保護與發展是一對矛盾,但可以調和。傳統村鎮發展必須以保護為前提,兼顧各個參與方的利益均衡合理。首先,在全面構建確保居民利益的產權機制與收益分配機制基礎上,發揮政府在科學規劃、資金投入、政策扶植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其次,建立傳統村鎮協同保護與發展命運共同體的民主決策機制及資金投入管理、項目實施與質量監督機制;再次,激活社會參與的動力,包括構建社會捐助與企業參與的激勵機制以及建立居民、社區、企業利益共享的協作機制等。只有互惠互利,才能確保傳統村鎮保護工作的合理、有效。
保護古村落的原真性,留住原汁原味的鄉愁。當下許多古村落、文化遺存由于商業利益的過度介入,以仿建民族建筑取代古村落的原貌,甚至出現拆真文物修建偽文物的鬧劇,古村落的文化傳承被活生生地斬斷。各地在保護與開發古村落的過程中,要切忌急功近利、竭澤而漁,在保留原址、原狀、原物的基礎上加強修繕管理,原真性再現出古代生活的圖景,讓古風古韻原汁原味地流淌。華中師范大學曾菊新教授認為,要進一步倡導“尊重歷史,保護為先”的發展理念,避免傳統村鎮保護與發展過于模式化;既要考慮利用社會資本,但又不可簡單迎合市場的需求,應該把協同保護與發展中國傳統村鎮作為復興鄉村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村鎮利益的博弈除了經濟利益的博弈,還有文化權益的博弈,要多方兼顧。
保護古村落的活態性,延續完整文化脈絡。隨著中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古鎮古村作為獨特人文內涵與景觀形態的結合體,受到越來越多旅游者的青睞和追捧。在全國176家國家5A級景區中,就有多家古鎮古村依托型的旅游景區,包括黃山西遞-宏村、蘇州同里古鎮、蘇州周莊古鎮、嘉興烏鎮、棗莊臺兒莊古城、四川閬中古城等。
但是,伴隨古鎮古村如火如荼的旅游開發,古鎮古村風貌保護弱化、傳統文化發展異化、過度商業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并日趨嚴峻。如何完整保存古鎮古村的傳統風貌、延續地域傳統文化同時實現其持續發展,已成為一個亟待研討和解決的議題。一些地方把傳統村落或者歷史文化名村改造成旅游鄉村成為部分地方旅游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本地村民外遷,外來商業入駐,使得不少村落成為沒有內在生命力的游樂場所,古建筑與其人文屬性被人為割裂。因此,傳統村落的保護不但要保護它原有的格局、建筑、歷史環境,更要保護當地村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各地方要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通過改善當地交通、教育、醫療等條件,留住村民,留住鄉村,延續村落文化,讓古村落充滿生機。
“有堂皆設井,無宅不雕花。”古村古鎮在歷史上櫛風沐雨存續至今,也許是因為始終護持著一口中國文化精神的元氣。不僅生存下來,而且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也許是已經在漫長的轉型中摸索到了鄉村治理的鑰匙:“禮樂政刑”綜合為治,從現代鄉村建設和傳統人文精神中找到雙重支點。
古鎮古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一個功能復合的多文化空間,承載著生產文化、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傳遞著歷史文化、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是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的集合體,也是生產、生活節律活動的承載地。古鎮古村,既是一個與自然相融合的生態體,也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基層單位,是一個文化生態系統,具有整體性。只有對古村落的所有“文化空間”進行完整地、整體地施以保護,才能使古村落保護不至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