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是連接現代與古時的一種特殊存在。
沉淀了千百年的古鎮,藏著不少舊的、新的故事。
漫步在古鎮的舊時光里,一磚一瓦、一街一巷無不印著歷史的痕跡。
古鎮的每個物件都是當地歷史脈絡和人文氣息的延續,我們愛上古鎮,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許就是愛上了每一個瓦片下那數不清的故事。
本刊盤點幾座具有代表性的古鎮,感受他們在歷史與現代的交融中沉淀的故事。
但凡有古鎮的排行榜或盤點,總也繞不開的就是烏鎮。
烏鎮位于浙江省桐鄉市北端,地處富饒的杭嘉湖平原中心,素有“中國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譽。歷史上曾是兩?。ㄕ憬?、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桐鄉、石門、秀水、烏程、歸安、吳江、震澤)錯壤之地。
烏鎮是一個有1300年建鎮史的江南古鎮。十字形的內河水系將全鎮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塊,當地人分別稱之為“東柵、南柵、西柵、北柵”。1912年,烏、青兩鎮依舊分治。1950年5月,烏、青兩鎮終于合并,稱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直到今天。
將先進的管理理念實踐于對古鎮的保護中,烏鎮對古鎮保護開發方式作了有效的探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如管線地埋、河道清淤、修舊如故、控制過度商業化等工作,都是在全國古鎮保護開發中首創或成功運作的典范,受到了專家和同行的肯定,被聯合國專家考察小組譽為古鎮保護之“烏鎮模式”。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與皖、浙兩省交界,歷史上曾屬安徽管轄。因生態環境優美和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
婺源是江西重要的徽語區之一(另有兩處是德興和浮梁)。自公元720年至今,婺源方言已流傳了1200多年,是江西地區流傳較為久遠的方言之一。
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婺源,自古以來,就被譽為“江南曲阜”和“書鄉”。文學家朱弁,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大師朱熹,明篆刻家何震,清經學家江永,科學家齊彥槐,鐵路之父詹天佑,現代醫學家程門雪……婺源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鼎盛。
婺源博物館,館藏之多,品位之高,國內罕見,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稱。婺源博物館藏有青銅器、陶瓷器、硯臺、書畫、工藝品等各類文物達萬余件,其中等級文物千余件。
黃姚古鎮位于廣西桂林的漓江下游,距桂林約一百多公里。她發祥于宋朝開寶年間(97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明末清初時黃姚已是廣東、廣西、湖南三省交界處的商業重鎮。
黃姚素有“夢境家園”之稱,其獨特的景致與江南眾多水鄉不盡相同,古屋、古榕、奇石和小橋流水交相輝映。
古鎮總面積為3.6平方公里,為典型的喀斯特溶巖景觀。鎮內有“六多”,山水巖洞多、亭臺樓閣多、寺觀廟祠多、祠堂多、古樹多、楹聯匾額多。
黃姚古鎮的人文底蘊主要體現在風水學和道教文化兩大方面,黃姚被譽為“中國第一風水古鎮”。古鎮內300多間明清宅院,青磚黛瓦,飛檐畫棟,嶺南風格極其濃郁。古建筑為九宮八卦陣式布局,屬嶺南風格建筑。古鎮8條主街道全部用黑色石板鑲嵌而成,雖歷經滄桑,至今仍無絲毫松動,街道平滑如鏡。
平樂古鎮位于川西平原,早在公元前150年西漢時期就已形成了集鎮,迄今已有二干多年的歷史,是“茶馬古道第一鎮、南絲綢之路的第一驛站”。
平樂古鎮,古稱“平落”,史前蜀王開明氏時期,平落四面環山的綠色小盆地即因修水利、興農桑而起聚落而得名。
平樂以鎮區古樸的街區和原味淳樸的川西民風民俗而著稱。在今天的平樂,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歷史的足跡——九古:古街、古寺、古橋、古樹、古堰、古坊、古道、古風、古歌。古鎮明清建筑 23.54萬平方米,鱗次櫛比,古風蔚然。素以“秦漢文化·川西水鄉”風情著稱。古鎮共有老街33條,七彎八拐,曲徑通幽。
平樂古鎮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古街兩邊的房屋多數為一樓一底的木結構建筑,一般為下層作鋪面上層作居室,體現了濃郁的川西風格。千年古巷兩邊的店鋪雖然已經是幾經易手,卻還在經營著。
平樂之神奇在于,彈丸之地演繹了中國豐厚而燦爛的歷史文明。
周莊,有“中國第一水鄉”的美譽。著名古畫家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個周莊。周莊古鎮位于蘇州市東南38公里,西南33公里,上海距周莊約70公里,在上海、蘇州、杭州之間。
周莊鎮舊名貞豐里,周莊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說,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于此。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周迪公郎在此經農設莊,舍宅庵捐田地建稱“泉福”的寺廟,百姓感謝周迪公郎的恩德,改稱貞豐里為“周莊”。靖康之變,二十相公金和隨宋室南渡在此定居,人煙逐漸稠密。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寓居周莊。
周莊古鎮四面環水,因河成鎮,依水成街,以街為市。周莊鎮60%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筑,僅0.47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井字型河道上完好保存著14座建于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