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惠
摘 要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重要的戰略部署,而文化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的重要部分。大運河文化浸潤著京津冀區域的文化生態,以大運河為文化傳播紐帶,利用京津冀區域的高校平臺,從聯合研究基地、教育教學科研、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展開,有利于系統地構建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指導下的大運河文化的傳播生態。
關鍵詞 京津冀協同;高校文化傳播;大運河文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9-0187-02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為京津冀區域內文化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文化的協同最終仍要落腳于人才的培養和文化的傳播傳承。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文化價值,及其與京津冀區域不可分割的關系,使得其在京津冀區域內的文化傳播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高校的平臺,為文化傳播構筑更有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的研究,從而為實現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提供更多思路和途徑。
1 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價值分析
黨的十九大中明確提出了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其中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策略。京津冀地域相接,文化相近,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然而從實際著眼,京津冀區域內仍然存在著割裂的情況,尤其是文化空間的榫合亟待進一步推進。所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不僅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政治、經濟、文化的調節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文化的協同,有利于構建京津冀區域內的文化認同感,樹立導向統一的文化意志,從而為構筑具有新時代特色的京津冀文化生態奠定基礎。借助文化的浸潤作用,不僅能夠促進生態文化的意識構建,增強京津冀區域的全局意識,推動京津冀高校人才的合理分散、流通,從文化意識層面,改變以往的“集中”思維,讓更多的企業、人才以及資源合理地分配到京津冀區域內。
文化傳播需要更具體的文化資源的支持,所以京津冀的文化協同需要從未來的發展需求中尋求生機,更要從歷史、文化的發展中汲取養分,同時還要注重與既有文化的和諧共處,相互促進。
2 大運河文化傳播的必要性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了大運河森林公園,并且提出“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而京津冀區域作為大運河的重要流經階段,“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資源是京津冀文化協同的重要利器。
大運河文化是“流動”的文化,它聯通了南北東西多個區域,貫穿了多地的區域文化,同時涉及了經濟、生態、水利、農業、旅游、民俗等多個領域。簡單地將其視為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待并不全面,需要更多元化視角,各領域更深層次的融合交流才能全面地了解大運河文化的內核。
大運河流經京津冀區域,與京津冀的文化緊密聯系,對京津冀區域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反之,其也接受著京津冀區域的文化浸潤。所以京津冀區域的文化協同發展,需要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資源的哺育,而大運河文化的重要地位和豐富資源也需要更系統的平臺來實現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3 京津冀高校促進大運河文化傳播的策略分析
大運河文化的傳播和傳承需要多個領域的知識體系的融合,這對京津冀區域內的文化傳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傳播資源、手段到傳播人才、隊伍,既有研究的基礎,又有人才培育功能的,當屬高等院校。
基于京津冀區域的資源優勢,此區域內的高校無論從教學質量到科研能力,都有著較突出的表現,但由于河北地區和京津兩地的發展的不均衡性,也導致了京津冀區域的教學資源的差異。在京津冀區域的協同背景下,傳播傳承大運河文化,正為京津冀區域的高校資源協同發展提供了機遇。
3.1 建立京津冀高校大運河文化研究聯合基地
從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角度,傳播傳承大運河文化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策略規劃,而高校在京津冀一體化策略、文化傳播研究等方面有著較為扎實的理論和研究基礎。鑒于以往,京津冀區域內的高校之間雖有聯系,但多呈現為以校為個體單位,校間進行交流互動,且關于京津冀發展、運河文化研究的碰撞也較少。歸根結底,高校群體從運行的機制上看,以單個個體存在,憑借幾所學校進行自發的連結而產生的作用很小。
通過建立京津冀區域高校的聯合研究基地,增強京津冀區域內高校間的文化協同、交流互動,形成以高校為基礎,京津冀協同為指導,大運河文化為橋梁的多元、立體、綜合的研究圈。構建起聯合研究平臺,各高校以會員制參與其中,分工合作,這不僅能為京津冀區域內的高校文化交流提供平臺,也進一步為大運河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物質基礎。
由于各個高校的各項資源存在差異,優勢也各有不同,通過聯合研究基地的平臺價值,整合高校的研究資源、應用優勢,尤其是地方院校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應用型成果,將京津冀文化協同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結合研究,全方位地研究出更有價值的成果,從而進一步促進京津冀的協同發展。
但聯合研究基地并不是簡單地糅合幾所學校或研究機構,應該實現進一步的融合反應。一方面,需要京津冀區域三地的相關部門成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制定合理的建設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各階段的主要任務。另一方面還要求嚴格篩選高校參與人員,合理選擇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員,既要能夠服務京津冀發展的戰略的需求,又能深入分析大運河文化相關的知識體系和應用策略,從而完成服務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與大運河文化傳承體系的研究工作。
3.2 開展與大運河文化相關的教育教學科研工作
學校間建立起聯合研究基地,有利于促進學校間的聯合共動,為整個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而高校內部也要系統性的完成自身內部的文化結構,才能更好提升自身的各方面能力,更好地參與到京津冀高校協同發展工作中。
首先,設置運河文化、京津冀文化協同相關的課程。文化的協同發展,本質上是人本思想的延伸和升華。文化認同意識的傳播,也應該是分階段、分層次的進行。而大學教師和大學生作為文化傳播生態的重要人群,具有重要的傳播載體作用。通過課程的引入,既深化了教師的文化意識,也提升了學生對文化傳播的認知。尤其是京津冀區域內的高校,在京津冀文化協同背景下,更系統地了解和學習大運河的文化體系,對區域文化傳播的促進作用是具有可持續性的。
其次,注重相關科研科學性、特色化。科研作為高校工作的重要一環,要充分發揮其學術研究的理論價值。京津冀區域的地理范圍較大,涉及的學校較多,不同的區域又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在科研工作中,一方面要注重交叉學科之間的融合碰撞,另一方面也要根據所在區域的特色文化展開。通過大運河文化的貫穿,促進科學研究的整體化,構筑合理的研究體系。既要講求研究的科學性,又要呈現研究的特色化。
最后,提升校園文化的多元化建設效果。校園文化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呈現出更加靈活、有趣的特點,這對于學生和教師而言,其影響更加潛移默化,京津冀區域的高校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開展不同程度的關于京津冀文化協同與大運河文化傳播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師生的參與性,增強趣味性,從而更好地促進文化傳播工作的有效完成。
3.3 促進運河文化的學研成果與京津冀區域發展的對接和耦合
大運河文化涉及到的學科專業非常廣泛,從生態、水利到民俗文化,都體現出了大運河文化的價值優勢。高校的科研、教育特色在學術研究和教育延伸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而這些研究和教育的成果最終轉化成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文化協同發展的重要工具,還需要產學研的進一步催化。產學研相結合的工作開展,不但有助于資源優勢的協同促進,更是推動了技術創新的各個層面的對接和耦合。其中,地方院校在促進區域企事業發展方面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責任,但在學研方面優勢遜于一些非地方院校。
通過京津冀區域內大運河文化傳播的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構建不同高校之間的合作,既能發揮地方院校服務地方發展的優勢,又能體現科研優勢院校的價值,從而在側面實現了京津冀高校的協同發展。運河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是基于各個區域的不同層次的文化的集中和整合,研究的成果需要提煉和深化,更需要傳播和傳承。所以產學研的應用和串聯也是促進京津冀區域高校傳播大運河文化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1]李建平.“三個文化帶”與北京文化中心建設的思考[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7(10):15-21.
[2]劉勇,張悅.京津冀文化協同應從何處入手[N].光明日報,2015-8-4(002).
[3]姜師立.運河學的概念、內涵、研究方法及路徑[J].中國名城,2018(7):71-79.
[4]孫根華.高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學考察[J].四川喜劇,2017(8):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