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鑫
筆者通過采取實地走訪、座談及下發調查問卷和調查表等方式,對黑龍江省新三板掛牌公司公司治理現狀進行了調研。對20余家掛牌公司進行實地走訪,并與部分掛牌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進行座談,聽取意見、建議;共下發調查問卷和調查表各97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和調查表各64份,占被調研對象的66%。筆者對走訪和座談的情況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對回收的調查問卷和調查表進行了統計、匯總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黑龍江省掛牌公司公司治理現狀、特點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重塑及完善掛牌公司公司治理等建議。
一、省掛牌公司公司治理現狀
通過對座談和調查問卷獲取的資料進行分析,筆者發現黑龍江省掛牌公司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股權結構多表現為“一股獨大”。從股權結構來看,前三大股東之間持股比例懸殊,多數掛牌公司控股股東以外的股東持股比例較小,這一特征決定了掛牌公司屬于典型的股權集中控制型。
二是控制權與所有權高度統一。從實際控制人來看,實際控制人以自然人為主,法人控制型較為少見;實際控制人的控制結構較為簡單,多層金字塔結構較為少見;實際控制人高度控制董事會及管理層,控制權與所有權幾乎沒有分離;民營企業占絕對主導地位,國有企業僅占極小的比重。
三是內部監督機制形同虛設。從內部治理狀況來看,由于董事會及經理層成員多由實際控制人提名或其近親屬擔任,無法有效監督實際控制人及控股股東,監事會及獨立董事的實際履職情況也沒有發揮制衡作用。
二、掛牌公司公司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股權高度集中,治理基礎薄弱
雖然掛牌公司基本上都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與經理層的法人治理結構,但在這種法人治理模式中,直接影響股東會能否發揮作用、發揮什么作用的關鍵因素是股東持股比例和股東人數。掛牌公司中只有極少數公司股東數量相對較多、股權較為分散,絕大多數掛牌公司實際控制人集所有權、控制權、執行權于一身,絕對集中的股權結構,導致實際控制人在公司治理方面具有較強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二)治理機構重疊,治理成本加大
掛牌公司治理機構基本照搬上市公司治理機構,既有沿襲“二元制”法統的監事會,也有從“一元制”法統舶來的獨立董事,還有類似日本“會計監察人”的外部審計制度。由于各種監督機制立法目的雷同,職能分工出現重疊,不僅沒有實際解決問題,反而大大增加了掛牌公司的公司治理成本。
(三)形似神不至,制衡機制失效
掛牌公司的公司治理機構不是根據公司的實際需要設置的,絕大多數是為了滿足《公司法》的要求而虛設的,并沒有起到制衡機制的作用。在相當部分掛牌公司中,多數董事、監事演繹的是一出“只見其人,不聞其音”的啞劇,看上去參與了公司治理,實際上很少“發聲”。公司治理不僅需要董事、監事“貴在參與”,比“貴在參與”更可貴的是如何參與。
三、有關建議
筆者認為應以問題和企情為導向,重塑并完善符合我國現階段掛牌公司現狀(股權高度集中、公眾化程度有限等)的公司治理制度。應改變現有掛牌公司公司治理制度供給安排,探索股權架構設計創新,強對實際控制人的監管和制約。
(一)優化公司治理模式的選擇機制
目前,關于公司治理機制出現了“備擇化”、“靈活化”的趨勢,即法律提供多種公司治理相關組合,由公司依據自身規模、特點等情況,自主選擇。這種發展趨勢實際上是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簡化,低成本化的反映,同時也是尊重公司自主權,回歸公司治理本質的正本清源之途。建議適應這一發展趨勢,改變“一刀切”的所謂“完美”的公司治理模式,不是“疊床架屋”式地引入各類公司治理機構,而是從實際出發,為掛牌公司提供多元化的治理模式選擇,構建多樣性、靈活性的公司治理框架,由掛牌公司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公司具體情況的治理模式與治理機構。在頂層設計方面,《公司法》和《證券法》的修訂應與時俱進,為公司治理創新預留法律空間。在未來兩法的修訂過程中,公司治理模式選擇上要有“底線思維”。而不是“上限思維”,不求“大而全”、“大而美”,即除必須設立股東大會、董事會外,其他的如監事會、獨立董事等由公司根據自身的性質、規模及發展階段等自主選擇。
(二)設計雙重股權架構
由于掛牌公司中民營企業占有絕對主導地位,掛牌公司的創始人出于對公司控制的需要,會傾向于采用雙重股權結構。雙重股權架構的公司是指公司發行兩種普通股股份,一種是高級投票權的股票(也被稱為A類股,即一股對應多倍數的投票權),另一種是普通投票權股票(也被稱為B類股,一股對應一個投票權,即“一股一權”),通過對內發行高投票權股票,對外發行普通投票權的股票,公司創始人及管理層得以較小的資本投入維持現有的控制權。其優勢至少有四點:一是使管理團隊既可以進入資本市場募集資金,又不必稀釋其對公司的控制權;二是幫助企業有效抵御控制權收購,從而使管理團隊可實施長期戰略;三是鼓勵管理層向公司投入高度匹配的人力資本,減少傳遞信息的成本,提高決策效率;四是屏蔽風險投資機構的干擾,解決公司的長遠利益與風險投資機構的短期利益之間的沖突。
(三)強化外部約束
(1)強化投資者外部監督機制。建議強化創新層和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的掛牌公司接受投資者質詢的義務,通過開通專門郵箱、借助交流平臺在線交流、出席股東大會等形式,暢通與中小投資者溝通渠道。
(2)強化誠信建設。資本市場是以誠信立足的市場,誠信建設不僅是公司發展和提高競爭力的基石。在當前簡政放權、放寬市場準入及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背景下,掛牌公司應以誠信為切入點,樹立誠信為本的理念,將誠信的理念融入到公司治理之中,貫穿到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將誠信作為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四、結論
研究掛牌公司公司治理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掛牌公司治理機制,提升掛牌公司規范運作水平。雖然掛牌公司可以考慮借鑒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成功經驗,但是,不能完全照搬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具體制度與具體模式的選擇應當與掛牌公司的實際情況相符,設計不同于上市公司的股權架構。同時,為了有效規制掛牌公司實際控制人濫用控制權,法律層面需要明確規定實際控制人的一般義務,并加強掛牌公司的外部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