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要]山東省“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應將調整產業結構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目前,濟寧市的發展出現了經濟增長后勁嚴重不足、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三次產業的產值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變動幅度較大等問題。本文認為在產業調整方面濟寧市應保證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重視第二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并以此來促進濟寧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經濟增長 產業結構調整 三次產業的貢獻率
一、濟寧市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現狀
濟寧市從2002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952.18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6100.2億元。16年期間增長了6倍多,而人均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16855元上升到2017年的82052元,由此可以看出,濟寧市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發展水平在山東省內處于領先地位。三次產業的產值也呈上升趨勢,其中第三產業上升速度最快,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產值增長最慢(見圖1)。
2006 2017年三次產業對濟寧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的大小有所調整。總的來說,第一二產業產值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趨于下降趨勢,第三產業產值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趨于上升趨勢。2006年,第一、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差距為40,2010年差距為41.9,而到了2017年第一、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差距為52.2.由此可見一三產業產值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逐漸擴大(見表1)。
二、濟寧市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增長后勁不足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濟寧市國民生產總值和三次產業總值的總量不斷擴大,但從圖1中可以看出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卻逐漸下降,這說明了從2010年開始濟寧市經濟增長速度趨緩,經濟增長后勁不足,同時說明了濟寧市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產業結構存在問題,需進一步進行優化。
(二)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
近10多年來,我國正向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發展。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的比重達到了60%以上,我國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第三產業比重已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的主導產業。從濟寧市16年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濟寧市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其中新興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也穩步提高,但是相對于發達地區差距還較大,產業內部結構仍需調整。
(--)三次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變動幅度較大
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是用各產業增加值的年增長量與同期整個國民經濟GDP的年增長量對比而得到的,它反映各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最小,從2007年開始,第一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在5%上下浮動;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一直呈下降趨勢,并且第二產業產值與第三產業的產值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差距越來越大,2014年二者的差距達到16.2%,從2000年起,第三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始終居于第一位,在2011年第三產業產值對GDP的貢獻率達53.1%。
三、政策建議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只有保證農業的基礎地位才能使經濟健康持續的增長。發展農業必須逐步改變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走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現代農業道路。要提高農業產出效益,發展高效農業,應著力于加速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濟寧市應積極改造傳統工業,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提升產業整體水平。要想實現濟寧市經濟的跨越性發展,必須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通過制造業的發展促進濟寧經濟的快速增長。制造業產業鏈的研發和市場營銷環節附加值高,而加工制造環節附加值低。政府應通過產業政策以及金融、人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高新技術企業來濟寧發展研發,避免僅僅引入技術和設備,而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性技術和裝備。
要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著眼點,以城鎮化為依托,以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為方向,以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高產業層次為中心,大力發展服務業,使服務業成為帶動經濟不斷增長和擴大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重視信息咨詢服務業的發展,以便和全國、世界經濟的發展接軌。建立信息資源網,拓寬社會公共信息和資源服務領域,為宏觀決策、企業經營活動和技術進步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