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滿輝
[摘要]第三方支付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進入成熟期,隨著人們對跨境電商、出境旅游、留學等跨境業務需求不斷增加,及政府相關部門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展跨境支付業務放寬監管要求,為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展跨境支付業務創造了便利條件。第三方跨境支付業務蓬勃發展,市場潛力巨大。截止2016年6月,共有28家機構獲得跨境支付牌照,作為新興跨境支付方式,存在諸多風險亟待關注,如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存在外匯監管風險、洗錢風險及信息泄漏風險等。現分析存在問題及風險,結合實際,提出相應的工作建議。
[關鍵詞]第三方跨境支付 外匯監管 洗錢
一、第三方跨境支付發展現狀
國家外管局在2013年9月底公布第一批17家支付企業獲得跨境支付牌照,2014年下發第二批5家支付企業。截止2016年6月,共發放28張跨境支付許可,區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2015年,國家外管局發布《關于開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通知》和《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并將跨境電商單筆限額由1萬美元提升到5萬美元。
根據測算,目前我國第三方跨境支付潛在市場規模接近100億元,并將保持穩定增長,第三方跨境支付是中國居民最偏好的跨境支付渠道,占比約50.9%。預計到2020年跨境支付規模超過200億元。
二、存在的問題及風險
(一)第三方跨境支付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存在監管漏洞
第三方支付機構在資金清算、支付結算方面的職能有著與金融機構同樣的效力,然而卻不屬于金融機構,第三方跨境支付作為一項新興業務,目前還缺乏有針對性的監管法律。對于第三方網上支付機構提供的國際貿易、支付業務,目前有關部門還沒有明確的管理規定,人民銀行的《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尚未出臺,網上支付有關業務的市場準入問題也有待進一步明確和解決。
(二)缺乏對虛擬賬戶沉淀資金的有效監管,容易引發系統性支付風險
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開展跨境支付業務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由商品購買者預付的人民幣沉淀資金,特別是類似外卡收單業務,還將產生來自于境外貨物購買方預付的人民幣資金沉淀。積淀了上億元甚至數十億元資金規模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并不屬于金融機構,然而卻經營著與金融機構類似的資金清算、支付結算等工作。而跨境支付交易中,由于物流環節多,時間長,國際結算賬戶的結算周期加長,資金風險更為顯著,可能存在資金安全和支付風險,引發系統性支付風險,并引發社會問題。
(三)缺乏針對第三方跨境支付的外匯監管制度,存在外匯監管風險
(1)購匯問題。一是購匯主體不符合要求。根據《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在個人年度總額內結匯和購匯,只能委托其直系親屬代為辦理。而第三方支付機構作為買家購匯的委托代理人,辦理境外收單業務的前提是允許第三方網上支付機構代為辦理年度總額內購匯業務。二是購匯數據錄入不符合操作要求。目前對于第三方支付機構境外收單業務,銀行只能采取先購匯再補錄的模式進行操作,這不符合個人結售匯系統的操作要求。三是購匯憑證留存不符合相關規定。按照《個人外匯管理辦法》規定,個人年度總額內結售匯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在銀行辦理,但是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境外收單業務中,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是向銀行進行批量購匯,銀行憑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購匯清單辦理購匯業務,因此無法留存客戶身份證復印件。
(2)國際收支申報問題。按照國際收支主體申報的原則,應由境內買家個人辦理對外付款申報。但在此項業務操作中,由于第三方支付中介的存在,境內買家并不確知境外商家的銀行賬戶信息,并且從境內買家支付人民幣到最后第三方支付機構通過銀行將外匯支付給境外商家,整個交易至少需要7~10天。因此,由境內居民個人辦理涉外支出申報事實上難以實施,申報時間也與資金實際跨境支付時間不符。
(四)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交易真實性難以審核,存在洗錢等風險
一是經常項下跨境交易的電子化以及部分交易產品具有虛擬特性,信息容易被篡改,相比于一般的進出口貿易,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的網上跨境交易的真實性更加難以把握。二是由第三方支付機構平臺代理交易方辦理購匯、結匯業務,銀行憑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購匯清單辦理批量購匯,并按照第三方支付機構發出的清算指令向境外商家進行外匯支付,銀行對境內外交易雙方的情況并不了解,沒辦法對客戶及其交易背景的真實性進行審核,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困難,存在資金異常流動和洗錢風險。
三、相關工作建議
(一)盡快出臺跨境電子商務及支付外匯管理相關管理辦法
建議將跨境電子外匯業務納入監管體系,外匯管理部門應積極研究,在人民銀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適時出臺《跨境電子商務及電子支付外匯管理辦法》,對跨境電子商務主體資格、真實性審核職責、外匯資金交易性質、外匯數據管理、外匯收支統計等方面做出統一明確的管理規定。明確銀行和第三方網上支付機構境外收單的內控制度、操作規程,并要求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之間建立信息溝通交換機制。辦理境外收單業務的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簽訂相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并確定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信息交流與反饋。
(二)實施資金嚴格區分管理,防范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出現信用風險
建議制定第三方支付機構外幣備付金管理規定,根據其合作銀行情況,允許開立多個外幣備用金專用賬戶,與支付機構自有外匯資金進行嚴格區分管理,不得混用。第三方支付機構網絡支付賬戶資金實行無息管理,避免此類賬戶產生大額利息后因歸屬問題產生爭議。并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將客戶的沉淀資金進行第三方托管,按比例上交擔保資金,以防范信用風險。明確規定電子支付機構通過外匯備付金專戶收取外匯備付金。外匯局還要規范外匯備付金專戶外匯收支范圍,將專戶發生的外匯收支數據納入外匯賬戶非現場監管體系進行監測。建議將外匯備付金按資本項下進行管理,收取外匯備付金的支付機構需定時向外匯局報送備付金收支情況,并將其納入外匯指定銀行外債指標范圍。逐步完善推進外匯備付金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三)明確規范第三方跨境支付的國際收支統計申報主體和申報方式
一是境內交易主體為法人機構的方式下,國際收支統計申報主體應規定為法人機構,申報時間為發生跨境資金收付日,申報方式由法人機構主動到外匯指定銀行進行國際收支申報;二是境內交易主體為個人的方式下,因該類電子商務交易多呈業務頻繁、單筆交易金額小、交易主體不易管理等特點,建議申報主體為支付機構,由其將當日辦理的個人項下跨境外匯收支數據匯總后到銀行辦理國際收支申報,并要求留存交易清單等相關資料備查。
(四)加強監測及查處力度,堅決打擊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非法資金轉移
一是加強對網上跨境交易業務數據的監測、分析和排查,對違規經營行為進行嚴肅處理。二是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注重風險防范和完善內控制度。實行大額交易、異常交易備案制度,建立風險信息行業共享機制,主動加強與反洗錢部門的協調配合,防范不法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跨境業務平臺從事網絡賭博和洗錢等非法活動。境內交易主體為個人時,除執行個人年度購結匯限額管理規定外,支付機構還要健全客戶認證機制,對屬“關注名單”內的個人應拒絕辦理跨境電子收支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