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明
一、全力推進西區·白帝產城融合體建設
充分挖掘奉節詩城文化、三國文化、三峽文化等文化內涵,依托白帝城·瞿塘峽景區的品牌旅游帶動效應,以西部新區為核心,通過濱江文化旅游大道的連接,帶動形成寶塔坪夔州古城、白帝城、瞿塘峽、草堂湖、赤甲山等景區155平方公里的西部新區*白帝城生態文化旅游產城融合體,打造形成生態宜居城、文化旅游城、商貿物流城和文化創意產業園的“三城一園”城市格局。
一是建設打造生態宜居城。建設100平方公里的城周城市森林,重點建設朱衣森林公園、城市綠化、濱江公園、濱江健身長廊等生態環境項目。將西部新區建設成為山好、水好、空氣好、氣候好、環境好的生態宜居城市。
二是重點打造文化之都,建設文化旅游城。充分挖掘夔州文化內涵,強化寶塔坪旅游后勤服務功能,改造和升級現有設施,重點建設游客換乘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游客咨詢中心、星級賓館、購物餐飲步行街、旅游電子信息網絡等設施,逐步建成長江三峽旅游后勤服務基地、長江三峽和西安K江三峽一張家界旅游黃金通道換乘服務區。深度挖掘夔州古城歷史文化,逐步打造形成具有傳統歷史文化內涵、經典景觀的三峽古城名勝旅游地。建設打造白帝城西部新區濱江旅游產業大道,著重打造白帝城——夔州古城(寶塔坪)和長江大橋一西部新區(湘思溝)路段,將其建設打造成為城市與景區的產城融合連接道,西部新區、寶塔坪夔州古城、白帝城、瞿塘峽、草堂湖、赤甲山等景區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連接道,文化旅游城市的旅游、休閑、餐飲、娛樂、旅游工藝品銷售的產業大道,三峽庫區的品牌濱江城市景觀。重點建設三峽文化旅游城市綜合體一三峽影視城、詩城文化旅游城市綜合體——夔州詩苑、三國文化旅游城市綜合體一三國美食城等三個文化旅游型城市綜合體。
三是建設打造商貿物流城,形成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大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引進如上海復星這樣著名品牌的商貿物流集團,建設商業建筑面積80萬平方米的中心商務區(CBD),建設形成由互聯網中心、線上交易中心、線下展貿中心、智能物流中心、網商園和配套服務中心六大中心組成的現代商貿物流城。形成批發零售、旅游購物、美食、娛樂、休閑服務業齊備,金融、保險、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完善的都市商貿服務消費中心,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和群眾文化體育活動中心。
四是發展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充分利用奉節遠離工業區的污染、大都市的喧囂,具有生態環境優良、日照時間長、空氣質量高、無“霧霾”之憂等生態氣候環境優勢,打造建設以三峽影視城、夔州詩苑、三國美食城為基礎的西部新區文化創意產業。整合和利用瞿塘峽、夔門、高峽平湖景觀等自然景觀,通過激光、LED等現代照明及燈飾技術的裝扮,將奉節縣城連綿30余公里的長江濱江新城景觀打造成為標志性三峽庫區移民城市、國際聞名的三峽庫區旅游經典景觀城市——夜夔州。
二、全力推進興隆·天地產城融合體建設
充分利用天坑*地縫大景區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依托天坑·地縫風景名勝區的品牌旅游帶動效應,以興隆旅游新城為核心,打造形成國家級高山生態四季游大景區、國際風情生態宜居度假名城(鎮)、生態產業發展和旅游經營中心,帶動五鄉鎮、八景區397平方公里天坑*地縫大景區的生態旅游業和生態觀光農業快速發展。加快建設生態環境優美、旅游產品豐富的興隆旅游新城·天坑地縫生態文化旅游產城融合體。
一是建設打造國家級高山生態四季游大景區。以興隆旅游新城為中心,以天坑·地縫風景名勝區為依托,將興隆·天地產城融合體建設成為高山避暑勝地、南方高山滑雪勝地,全面發展春秋兩季自駕游、山地體育運動、野外自然體驗等旅游產品,大力發展高山生態鄉村旅游。
二是建設打造國際風情生態宜居度假名城(鎮)。按照“巴渝驛城”的總體定位,努力建成綠色森林名鎮、特色景觀名鎮、民俗風情名鎮、旅游度假名鎮,生態產業發展和旅游經營中心,將興隆旅游新城打造成集休閑度假、避暑養生、四季旅游、民俗體驗、文化娛樂、餐飲美食等功能為一體的國際風情旅游度假名鎮(城)。
三是建設形成生態產業發展和旅游經營的中心。將興隆旅游新城建設成為帶動天坑·地縫大景區五鄉鎮、八景區的景區旅游、鄉村旅游、生態觀光農業、農家樂產業發展的“引擎”和旅游經營中心。
三、全力推進工業園區產城融合體建設
一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鑒于我縣工業園區在政策、資源、交通區位、產業鏈配合等方面的制約,短時期內難以在工業園區形成大的產業集群,立足于我縣及周邊地區自然資源相對豐富,農副產品、中藥材生產品種多、產量大的基礎,鼓勵發展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特色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中藥制藥、生物制藥等加工業,帶動特色效益農業快速發展。同時,發展小型電子原件加工,小型電器加工,服裝加工等服務型工業,形成樓宇工業型產城融合。特別注重培育文化創新產業的印刷及包裝制品,生物制藥產業的紅豆杉制藥,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臍橙、油橄欖、魔芋加工等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農產品加工業。
二是提高工業經濟集中度。要求縣內工業企業或總部向工業園區集聚,以提高工業經濟集中度,提高規模效益。
三是開通園區通勤車。開通縣城一高速公路一工業園區的公交班車(通勤車),節省上下班時間,縮短縣城到園區的心理距離。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對在園區的工作人員、從業人員實行月票制,以提高和保障人力資源向園區流動。
四是加大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力度。引入國家級大型生產企業、大型農副產品加工、中藥材制藥的企業入駐,來園區建廠。借助新一輪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大機遇,引進成片區的勞動力密集加工企業群,組團轉移到工業園區。以最優惠的條件,在三、五年內以廠房“零租金”、住房低價格等優惠條件鼓勵引入本地外出務工和外地創業人員來園區發展樓宇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