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亞
[摘要]個人文明不僅是一個國家倫理和道德文化建設的基礎,更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文明發展的巨大資源。我們已經邁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對個人文明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各級政府有關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個人文明行為的常態化監督管理,必須構建個人文明積分體系。
[關鍵詞]個人文明 積分 體系 建設
一、加強個人文明素質教育,提高淮安公民文明意識
一是加強全市公民文明素質教育。多年來,公民文明素質教育沒有很好地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些機關、企事業單位對職工缺乏持久性、常態化的文明素質教育,一些員工的文明意識不強,文明素質不高;一些鄉鎮、村級組織對廣大農業人口文明素質教育比較缺乏;進入城市的諸多自由擇業者文明意識普遍比較淡薄,有些人自由散漫,思想上“缺少文明之弦”,沒有養成文明行為的習慣,現實中不文明行為時有發生。針對公民文明素質教育問題,市、縣區、鄉鎮的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村級組織要制定文明素質教育計劃,利用黨組織、工會、群團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文明素質教育活動,提高廣大黨員、干部、職工、學生、農民的文明素質。精心組織編印《文明市民行為規范手冊》,發放到每位市民手中,規范公民文明行為。二是加強媒體文明宣傳。要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戶外公益廣告等各類媒體平臺,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文明主題教育活動,使文明意識深植人心。加強文明微信公眾號和文明網站建設,集中展示本地區文明城市創建成就,宣傳文明典型,曝光不文明行為人“黑名單”。三是樹立文明先進典型。大力發掘各行業各領域文明典型,廣泛開展選樹文明市民標兵活動,樹立先進典型,以有形的正能量感召全社會,發揮文明示范作用,引導爭當文明公民。
二、加強個人文明積分體系常態化管理。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供強大的軟實力支持
(一)確立個人文明積分體系的管理主體
按照管理職能部門、人員性質、行業等特點確立個人文明積分體系的管理主體,做到個人文明積分體系管理全覆蓋。
(1)明確管理主體職責。建立個人文明積分體系常態化職能管理新機制,由各級文明辦總牽頭、信用辦總協調,信用信息中心總經辦,創建文明網站,建立個人文明積分體系常態化管理數據總庫,建立個人文明積分查詢平臺,組織各類管理職能部門建立轄區內個人文明積分數據庫,及時準確采集錄入個人文明信息,實現個人文明信息統一管控。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個人文明積分體系管理主體是市、縣(區)的組織部和各單位的人事部門;國有、民營企業和金融單位的個人文明積分體系管理主體是信用辦和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農村農民文明積分體系管理主體是鄉鎮府負責文明創建的宣傳部門和村委會;社區居民個人文明積分體系管理主體是社區居民委員會;城市流動商販個人文明積分體系管理主體是城管局和工商局;轄區居民守法遵規個人文明積分體系管理主體是公安局和派出所;個人征信文明積分體系管理主體是信用辦;學校師生個人文明積分體系管理主體是教育局;醫務人員個人文明積分體系管理主體是衛生委。市、縣區信用信息中心和有關各職能單位要加強個人文明積分信息歸集工作的協調與溝通交流,認真細致做好轄區內個人文明積分信息及時錄入數據庫工作,履行好各自管理主體職責,為加強個人文明積分體系常態長效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2)推行個人文明積分代碼實名制。建立實名登記制度是做好個人文明記錄的基礎,有助于更精準地采集個人文明記錄。文明要成為個人品牌,要成為工作、生活最好的通行證。文明監管職能部門要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基礎,推進個人統一文明代碼制度建設,發放個人文明積分實名《個人文明積分卡》。實行《個人文明積分卡》年檢制度,每年對個人文明積分年檢,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不斷加強個人文明信息的比對、查核、反饋,確保每年個人文明積分及時更新,。
(二)明確個人文明積分體系的主要內容
(1)個人文明素質主要內容與文明素質基本分。個人文明素質主要內容:①社會公德: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公共衛生、維護秩序、健康娛樂。②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正、履行職責、服務群眾。③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④個人品德:愛國守法、學習進取、刻苦勤奮、清正廉潔、誠信友善。⑤交通出行:遵守交規、開車文明、乘車文明、騎車文明、走路文明。⑥個人信用:借貸守信、契約守信、賒購守信、按時繳納稅金和水電費。
個人文明積分采用百分制。個人做到以上文明素質基本分為100分,即為文明公民。
(2)個人文明境界加分項目。為進一步提高個人文明精神境界,促進爭當更高境界的文明公民;也為文明積分低于lOO分的不文明者提供改造修正的機會,鼓勵參加個人文明境界加分項目志愿服務,進行自我文明修行;特設立個人文明境界加分項目:①見義勇為:救死扶傷、勇斗歹徒。②慈善捐助:捐款捐物、義務獻血(1分/次)、骨髓捐獻。③志愿服務:義工奉獻、義務值勤。④榮譽表彰:勞動模范或先進個人。
個人具有以上某個方面文明境界行為的可根據實際奉獻給予加分,做到多個方面文明境界行為的予以累加。
(3)個人不文明行為扣分項目。為警示、懲罰不文明行為人,加強對不文明行為人的常態化監管,特制定個人不文明行為具體扣分項目:①不遵守社會公德扣分項目:損壞公共設施、毀壞綠樹花草、污染水質空氣、公共場所吸煙、隨地吐痰、亂擺攤點、亂扔亂倒垃圾、亂貼亂涂亂拉亂掛、賭博等行為的。②不遵守職業道德扣分項目:上班玩游戲、聊天、遲到、早退、無故曠工;工作弄虛作假、徇私舞弊、吃拿卡要;工作推諉、拖拉造成工作失誤;服務質量差、故意刁難、言行粗暴被投訴的等行為的。③個人不守信用扣分項目:不按時還銀行貸款、拖欠私人借款不還、不履行契約、不按時繳納稅金和水電費等行為的。④不遵守交通規則扣分項目:酒后駕車、不禮讓行人、違章停車、逆向行駛、向車外扔雜物;騎行或步行過馬路不走斑馬線、闖紅燈、亂穿馬路等行為的。⑤家風、鄰里糾紛扣分項目:不孝敬虐待老人、家庭暴力、鄰里打罵糾紛等行為的。
個人不文明行為某一項扣分根據實情扣分。
(三)建立個人文明積分等級評價標準體系
在自然人文明積分系統基礎上,建立A、B、C三個級別和AAA、AA、A、B、C五個等次評價體系。
A為個人文明基本素質等級,分值為100分。
AA為個人文明優秀等級,分值大于150分。
AAA為個人文明特別優秀等級,分值大于200分。
B為個人不文明等級,分值低于100分。
c為個人嚴重不文明等級,分值低于70分。
個人文明積分計算采用指標加減法和直接降級法。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對個人文明記錄進行統計積分,以客觀測算該年度內個人的文明積分值,反應個人文明狀況,評定個人文明等級。把個人文明狀況詳細量化,一個分數段對應一個文明級別,分數達到A級別分值以上越高表示文明等級越高;分數低于A級別分值越低表示文明等級越低。低于A等級,即為B、C屬于不文明等級,特別是對c類嚴重不文明者需要重點關注,由所在單位或社區的黨、群團組織進行文明素質再教育,警示戒免談話、談心,幫助及時糾正不文明行為,自覺參加個人文明境界加分項目志愿服務,進行自我文明修正,提高其文明積分超越百分數,成為文明之人。
(四)推行個人文明積分等級的共享應用
(1)建立個人文明積分等級共享應用的地方性法規。推行個人文明積分體系建設和積分等級的共享應用,要立法做到有法可依,防止操作的隨意性。個人文明積分體系涉及面較多,作為一部文明管理地方性法規,究竟要管多大的范圍,需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文明監管立法涉及內容主要包括:文明信息的界定、采集、歸集、共享、使用、限制;激勵與懲戒的范圍與手段、信息主體權益保護、法律責任、管理措施、信息公開與隱私權保護等方面。要制定應用個人文明積分等級對文明者實施聯合激勵和不文明者聯合懲戒實施細則,依法依規對個人文明長效管理。
(2)規范個人文明積分信息共享應用。相關主管部門要做好個人身份核實和個人文明積分等級查詢和應用服務。推進個人文明積分信息在企事業單位員工招錄(聘)、執業資格、職級晉升、公務人員調任選任、評優評先等相關環節中的應用,讓文明真正成為人生文明進步的通行證。推廣現代化服務手段,利用網站、手機APP、公眾號等形式提供多渠道的個人文明積分等級查詢服務。鼓勵將個人文明積分等級信息融入公共服務和市民生活,實施文明惠民舉措。
(3)實施文明聯合激勵和不文明聯合懲戒機制。實施文明聯合激勵,就是為優秀以上等級的文明個人在教育、醫療、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城市入戶等領域給予重點支持,提供“綠色通道”優先便利服務,在公租住房、公共交通、健身運動、旅游門票等生活方面提供地方法規定標準的優惠折扣政策激勵。通過一系列激勵惠民措施,使公共資源向文明者傾斜,引導廣大公民維護自身文明形象,擴大文明激勵受惠人群,使百姓富有獲得感,更多釋放文明紅利,讓文明者享受美好生活,工作更體面。對不文明者實施聯合懲戒,特別是嚴重失信不文明行為要嚴加懲處,依法依規對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嚴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和社會正常秩序、拒不履行法定義務、嚴重影響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公信力以及拒不履行國防義務等個人嚴重失信行為采取聯合懲戒措施。將惡意逃避債務、非法集資、交通違法、妨礙醫療秩序、造謠傳謠、偷逃稅款、欺行霸市、黃賭涉毒、黑惡勢力等領域具有違法違規和嚴重失信的個人列為重點監管對象,依法依規采取行政性約束和懲戒措施。建立健全個人不文明行為披露、曝光與舉報制度,依托各級文明網站、信用網站、廣播電臺、電視、報刊等平臺,依法向社會公開披露各級人民政府掌握的個人嚴重不文明行為、失信信息,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形成強大的社會震懾力。實行選樹信用文明典型“紅名單”和個人嚴重失信“黑名單”公示制度,列入公示的“黑名單”嚴重失信人將被聯合懲戒。建立不文明行為告知、約談、承諾以及個人公共文明信息糾錯、修復等機制。探索通過事后主動履約、申請延期、自主解釋等方式減少不文明損失。鼓勵通過個人文明境界加分項目的自覺志愿文明服務,加強文明修行。如,按時履約、志愿服務、慈善捐助等方式修復不文明行為,給予不文明者改造修正的機會,提升文明境界,促進人人爭當文明公民,營建“文明者光榮、不文明者恥、不講文明憂”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