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琪
摘要:建筑是居住的機器,但是建筑也有自己的藝術性,而其藝術性的表現就在于建筑的形態和造型的語言。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這些符號形成為一門理論,引入到建筑設計當中去,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建筑形態學。本文以美國越戰紀念墻為例,從形態語言角度對其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美國越戰;紀念墻;形態語言
一、建筑概要
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前的憲法公園綠樹成蔭,池水泛著漣漪,仿佛是喧囂城市中的一塊安靜的綠島。放眼望去,白宮、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越戰紀念碑、朝鮮戰爭紀念碑等著名建筑物盡收眼底。然而,在眾多建筑中,最有傳奇色彩的應該是越戰紀念碑。1981年5月1日,越戰紀念墻設計者林瓔的作品在紀念碑設計方案征集活動的1421件應征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首選,其設計如同大地開裂接納死者,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雖然她的設計方案在當時存在一定的爭議,但其作品中強烈的設計語言依然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設計形態分析
在形態上,越戰紀念碑不同于以往高聳入云的紀念碑,整個紀念碑建在地面以下。這是一座低于地平線,倒V字形的碑體,黑色的、像兩面鏡子一樣的花崗巖墻體,向兩面無限延伸,在到達地面處漸漸消失。她的設計似乎顯得太簡樸了些,上面除了陣亡將士的姓名之外,全無額外的裝飾。
關于這個形態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第一,可以將其看作一本打開的書,上面雕刻的死難者的名字仿佛像世人控訴戰爭的殘酷。其次,它又仿佛是大地開裂留下的深深的裂痕,或是一條不甚美好的傷疤,橫亙在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前,給觀者以直觀的感受——戰爭就是地球被重重的砍了一刀。第三,它們的走向分別指向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這兩座象征國家的紀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襯下高聳而端莊,越戰紀念碑則匍匐著伸向大地,綿延又哀傷,我認為這一設計也表達了對國家權力被濫用的控訴?,F在的世界上,恐怕沒一個地方,能比越戰紀念碑更能體現戰爭的失敗性,關于這場戰爭的起因,紀念碑這樣告訴后人:“中國已經成為共產主義國家,不能再讓越南成為共產主義國家”,僅僅是意識形態的不同,就讓人類如此輕易地相互恐懼和仇視。第四,V字形石碑很容易使人想到美國反戰者常使用的手勢,也被稱為“和平的標志”。
在她設計的紀念碑上,她沒有依照慣常的做法,按字母表順序來排列陣亡將士的姓名,而是首先將1959年越戰開始后的第一個死者的名字刻寫在東墻之首,然后依時間順序將陣亡將士的名字自上而下一個個地刻寫在東墻的每一塊石板上,直到這一面墻完全沒入地下為止。西墻上的名字則從向西延伸出去的銳角處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和東墻相接處。1975年戰爭結束前的最后一個死者的名字恰在西墻之末,和東墻之首的第一個名字相呼應,象征著戰爭的帷幕拉開又合上。
三、設計色彩分析
1980年11月,林瓔和幾位同學驅車前往華盛頓憲法公園,實地勘察紀念碑碑址現場后,很快就把自己的方案設計出來。一學期以來,他們熟悉了古往今來的各種紀念碑,沒有一個像林瓔的方案這樣另類。在顏色選擇上,林瓔方案里的紀念碑是黑色的,而不是傳統意義上象征純潔和高尚的白色大理石,其實是有其深意的。紀念碑將坐北朝南,太陽直接照在上面,白色大理石在陽光下會產生剌目的反光,那樣會使紀念碑上的名字難以認讀。
林櫻在完成設計之后,在其紀錄片中說到:“當我被選中時,我很清楚自己將要面臨的是一次考驗,一場讓我用了幾年時間才認識到其艱難程度的戰斗。那是一段充滿了壓力的日子,沒有人教你如何度過那段時光。”“你得和成見、舊傳統、舊觀念作斗爭。這在某種程度上不斷的促進著我。在你試圖突破思想的樊籬時,必然會引起許多人的反對,而這也許就是代價。”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自身就應該具備這樣堅韌的力量。對于形態語言的精準把控必然會產生優秀的設計,必定會隨著時間的流失顯現出其價值。
四、結語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作品就應該具有這樣感人的力量。一個藝術家只有堅守自己的心靈,他的作品才能感動世人,超越時代。林瓔創造了前無古人的紀念碑設計風格,為紀念碑的設計立下了他人難以企及的坐標,她的越戰紀念碑已成為藝術史上不朽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