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摘要:怎樣打破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界限,找準它們的結合點,它們巧妙地引進課堂,成了我們音樂教師所必須研究的課題。本文總結了在教學中摸索的經驗,以供同仁們參考。
關鍵詞:音樂教學;跨學科音樂培養
音樂是門集和了文學,歷史,地理,美術,政治等等知識的綜合學科,如今,國際上許多先進國家在其基礎教育階段,注重基礎的同時,開始實行“百科全書式”的通識教育。他們提出“教育應打破學科問的封閉,為文理科雙向滲透,為創新思維品質的形成留下一片結合的空間”。“科學與文學接軌,文科與理科互相滲透”這是當代教育的新趨勢,也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有效方法。
一、語文與音樂的結合
詩、舞、樂三位一體,它們之間有著根本的聯系。文學中的意境可以在音樂中得到升華,而音樂中的妙處也可以借用文學的手段來得到渲染。我們甚至可以說音樂就是音符化的文學,文學就是語言化的音樂。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好壞直接影響著其音樂欣賞水平和感受能力。如果我們的學生有著較好的文學修養,那么他們對音樂的領悟會更快,理解會更深。我們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文學語言,使同學們在徜徉音樂的同時用能沐浴到文學的陽光,這勢必會給我們音樂課錦上添花。比如:我在介紹法國作曲家圣一桑的《動物狂歡節組曲——杜鵑》時就用上“蟬噪林愈近,鳥鳴山更幽”的詩句。在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之后,再讓學生聽上一段高爾基《海燕》的配樂朗誦等等。事實證明,這種做法確實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二、歷史與音樂的結合
音樂是流淌的歷史,音樂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也記述了不同時代、地域的日常生活與人文背景。林清財在《喜馬拉雅族歌謠分布與族群遷徙》一書中說到“歌謠不僅是個人生命歷程的闡述,更是一群人共同生活下集體經驗之交集,在族群發展的過程中留下最佳的歷史縮影。歌謠本身既述著個人的過去,也蘊含一個生命共同經驗積累,同時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民族歷史詩篇。”
其實,有的音樂作品不僅僅是歷史的縮影,甚至直接就是歷史的再現。如:描繪俄法戰爭的《1812序曲》、描繪楚漢之爭的《十面埋伏》等等。正因為如此,許多音樂作品,如果事先不去了解創作背景及歷史,就不能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真正內容。也就是說,從表象上看,我們是在引導同學們聆聽音樂,而事實上,我們是在帶領學生用另一種方式去回顧歷史。比如:在欣賞美國的爵士樂時,如果我們不講到美國的農奴制,講到黑人被凌辱,被奴役的屈辱史,那么學生就很難體會到爵士樂中所蘊含的那份狂放、自由與憂郁。在聽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時,不提到那艱難困苦的八年抗戰史,學生們就無法領略樂曲所表現的中華民族那種不可戰勝的斗爭力量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三、思想品德與音樂的結合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有著很強的社會功能。音樂能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去影響人的內心世界,這種作用一旦導入人的意志行為和社會情感的軌道,將最終導致人的人格、情操的改變。
綜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歷代的統治者都很注意音樂的社會作用。例如在我國解放初期,面臨著百廢待興的格局,文藝工作者們在黨做出了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英明決策后,創作一大批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的優秀作品。如《社會主義好》、《唱支山歌給黨昕》等等。這些作品都極大鼓舞了人們的愛國熱情,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初期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我們的課本中,有許多作品都在表達著人們對黨,對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如:贊美祖國的《長江之歌》、歌頌母愛的《媽媽的背簍》、慶祝香港回歸的《1997天、地、人》等等。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政治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在政治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得到鞏固,還能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音樂中迅速的升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道德情操。
四、地理與音樂
不同的地域環境及生活環境造就了不同的音樂、語言、習俗、文化以及意識形態。在音樂中,大到世界區域的亞、非、歐音樂,小到我國各具特色山歌、小調,它們的產生與形成都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音樂正是產生這種音樂的地理環境、習俗、文化的縮影。從音樂中我們可以研究許多與地理相關的東西。比如:我們可以敲著大桶鼓走近茫茫的大草原去領略非洲人那原始的音樂風情;可以跳著玉米舞來到美洲大陸去感受印第安人慶祝收獲的喜悅。我們還可以站在干涸的黃土高坡喊上幾句《信天游》,要不就去風光美麗的奧地利去暢游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
總之,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我想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廣泛運用,各學科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音樂也會以它神奇的特點,與其它學科有著越來越深的滲透。這也就給新世紀的音樂教室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及學科界限,努力學習研究新的教育知識里理念,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努力從其它學科中找到與自己本學科的結合點,為培養新世紀的全才式人物而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