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儀
摘要:年畫是深愛人民喜愛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蘇州桃花塢年畫則是代表著江南地區年畫最高的制作水平,是中國民間藝術中不可忽視的瑰寶。其年畫作品之精美與產量之龐大與時代環境和人文風俗密切相關。本文主要從“天時,地氣,材美,工巧”四個方面論述明清時期蘇州桃花塢年畫的發展及其特點。
關鍵詞:桃花塢木板年畫;考工記;民間傳統藝術
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其起源于遠古對門神、灶神的崇信,孕育于漢唐多元的文化中,形成與繁榮安定的宋代,興盛于明清兩代。桃花塢木板年畫始創于何時,己無從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在明朝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清初達到了鼎盛,而在清末毀于戰爭的硝煙之中。但無疑的是,桃花塢木板年畫,代表了江南地區最高的年畫制作水平。其畫面精美,技藝精湛的年畫作品不僅在國內成為熱餑餑,還傳入日本,對傳統浮世繪藝術產生深遠影響。
《考工記》中這樣道:“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可以說,蘇州桃花塢木板年畫的盛行,是集“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為一體,缺一不可。而“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則道出了桃花塢木板年畫最終衰敗的原因。
一、天有時——時代背景
桃花塢年畫盛于明清兩代。明朝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安定,國泰民安的社會背景下,物資豐饒,商業發達,人文薈萃的姑蘇城為當地年畫作坊的發展和擴大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物質生活的滿足加深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人們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愿景,樂于欣賞身邊的美景、美物、美人;小說、戲曲、雜劇興起等等,都極大的豐富了年畫的內容題材。桃花塢木板年畫題材在明清繁盛時期大致可以分為“吉祥喜慶”、“倫理教化”、“戲文小說”、“仕女嬰戲”、“市井生活”、“風景名勝”六大類。豐富的題材都真實的映出了太平年代江南秀麗繁華的都市景象和人民富足閑適的生活狀態。
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此后外國侵略勢力加強對華的擴張,國內,太平天國等起義不斷,內憂外患,使晚清戰爭頻發,社會動蕩,民不聊生。人們對社會現狀的關心和對外國侵略者的厭惡催生了“時政新聞”,“丑化帝國主義”,“諷刺社會奇狀怪事”等反應硝煙彌漫的社會現狀和人民愛國情懷的年畫題材。隨著國家經濟狀況急劇下降,桃花塢木板年畫由盛轉衰,年畫質量和銷量都大不如前,逐漸消沉于戰火之中。
時代的變遷深刻的影響著民間年畫藝術的發展,而年畫的內容題材記錄著時代的興衰風貌。現存的桃花塢木板年畫直觀的反映了真實的歷史事件,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參考價值。
二、地有氣——地理位置與人文環境
桃花塢木板年畫作坊大多集中在蘇州桃花塢一帶,姑蘇小橋流水,秀麗柔美的景致孕育出清致靈秀的年畫樣式。明清時代的江南地區文人聚集,桃花塢木板年畫中結合了文人詩畫的“雅”與市井文化的“俗”形成了“雅俗共賞”的年畫風格,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富麗闊氣相比,桃花塢年畫更加細致秀氣,這與江南人溫婉細膩的特性分不開。在清初同樣描繪美人的年畫中,楊柳青年畫設色艷麗,畫中女子著北方傳統服飾,顯出嬌麗富貴之態。而相比之下,桃花塢年畫設色清雅,頗有幾分傳統水墨畫之感,在技法上還運用了西方傳進的明暗效果來處理女子服飾的褶皺,使這位典型的江南女子形象躍然紙上。導致南北方年畫風格的向異的根本原因,即所處地理位置與人文環境的不同。
三、材有美——年畫制作材料的選擇
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半印半畫”的制作方法不同,桃花塢木板年畫彩色的年畫作品多采用分板套印的制作方法,單色的,則一氣呵成,較少有刻印后在加以繪制的,這就對刻印所用的木板,顏料,紙張以及匠人的技法有著極高的要求。
用作刻印年畫的木料要求木紋細,木質堅硬而又韌性好,這樣的木板既經得起反復的刻磨,又能夠吸墨釋墨均勻。黃楊木最為合適,梨木,棗木也是工匠常用的木材種類。年畫的紙張多選用沽薄柔韌易上色的傳統宣紙或毛邊紙,如“毛太紙”、“連史紙”等。印墨線使用的墨汁以及套色所用的顏料也頗有講究,這些皆需匠人親手調制。墨汁需將煙煤或墨灰與濃稠的米漿、淀粉糊混合,經過至少一個月的沉淀,方可使用這樣制作出的墨汁不易洇紙、掉色,可長久保存;套色用的顏料則多用天然礦物質磨粉后,加水加膠制成,水的比例影響著顏色的濃淡,膠的多少影響顏色的亮暗。不難看出,桃花塢年畫輩出精品與經驗豐富藝人對制作材料的質量的嚴格把關是分不開的。
四、工有巧——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如果說,順應時代發展,地理條件優越,制作材料的精良為桃花塢木板年畫的產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那年畫藝人巧奪天工的技藝是將天時,地氣,材美之精華匯聚在一起,呈現在精美的桃花塢木板年畫上。
明清兩代的文人寫意畫盛行,“今人畫以意趣為宗,不復畫人物及故事。”文人士大夫對細致刻畫人物以及故事題材興趣淡淡,但這為民間年畫提供了發展的契機。明清時期的桃花塢年畫不乏此類題材的佳作。如清朝出品的《鵲橋相會圖》、《麻姑獻壽圖》,還有描繪江南盛景的《姑蘇萬年橋圖》、《金陵勝景圖》等。這些作品皆刻畫的精細,畫面線條細致繁復卻又根根分明,尤其體現在乾隆時期刻繪的一系列江南風景年畫中,遠觀畫面場景恢宏壯麗,近處密集的樓舍與遠處江山相呼應;近看市井街道熱鬧繁華,行人姿態各異,好似真實的場景在一瞬間定格。由此可見當時年畫藝人對畫面的描繪和把控能明朝時期桃花塢木板年畫的制作工序是先制圖,然后在木板上以單線刻出形象,而后分板套色印刷,印刷時以五百張為“一手料”,五百張年畫一氣呵成。乾隆時期,西洋繪畫技法傳入我國,胡敬在《國朝院畫錄》中說:“海西畫法善于繪影,刻析分寸以量度,陰陽向背就影之所著,即設色,分濃淡明暗焉。”西方繪畫中表現明暗、立體、透視的手法逐漸被運用到桃花塢年畫制作中,例如在《姑蘇閶門圖》中近大遠小的焦點透視法,建筑正面側面的明暗對比關系,以及投影的描繪,都體現了年畫藝人在努力學習新的技藝,并將中西方繪畫技法相融合,進一步推動桃花塢年畫的發展。
五、結語
謝赫《古畫品錄》中說:“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桃花塢木板年畫正是繼承了此優良傳統。其精美多樣的年畫作品滿足了前人的精神需求,又為后人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藝術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為我國年畫史,乃至藝術史,都留下了輝煌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