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港
摘要:金銀細工制作技藝已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是刻不容緩,需要保護發展傳承下去,讓中華3千年的金銀技藝歷史再顯輝煌。
關鍵詞:金銀器;發展
世界上最早發現的黃金制品出現于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文化,最早的銀器則出現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然后,希臘、羅馬、波斯、薩珊朝等國家開始了對金銀器的廣泛運用。中國的金銀器文化發展歷程也隨著歷史的發展成熟而輝煌。根據考古學家的發現,距今大概三千余年前的商周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了金制品。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對銀制品才開始使用。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就在河流的水砂中發現了自然金:沙金、麩金,礦洞中取的金就叫金或瓜子金。已經對黃金有了認識,中國在奴隸社會從早期的夏代,青銅采冶中礦洞中取的金就叫瓜子金、狗頭金。”商代中期(公元前14~13世紀)己掌握了制造金器的延伸性,鍛打成金箔片,拉成金絲,大部分制作些簡單的首飾和其他器物上的裝飾品,例如鍛打成金片金箔,然后裁剪環形、成魚形、喇叭形等等需要的形狀制作成耳環,項圈。在金片上用翻制好的青銅模具壓印花紋和簡單的器型,和鑲嵌在青銅器上,到了西周晚期而且也掌握了黃金的鑄造工藝。自然銀大部分暴露在空氣下容易氧化,發展比較慢。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黃金的稀有性,結構穩定、揮發性很小不容易氧化易于鑄造又可以鍛打有著很好的延展性,色彩的華麗美觀。貴族對金器寵愛不亞于青銅器和玉器,所以大量開采制作,數量也隨著慢慢的增多,小型的金銀裝飾物件不勝枚舉。這些金銀器物多是鑄造而成。金質裝飾件更流行,車、馬、兵器也用黃金制作或裝飾,開始出現金銀制作的錢幣和容器。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的金銀器已由裝飾性轉為實用性、帶鉤、帶捫、帶怖、環件等配件,器皿餐具類也大量出現,器物種類繁多,制作技藝和造型藝術的水平也達到了新的高度。最能反映這一時期金銀器發展成就的是車飾、帶鉤、劍柄和容器。春秋戰國時期的黃金為貨也為幣,黃金具備賞賜、饋贈、支付物貨、當做財富的象征。銀器當時被人們制作飾品等物件的時間比黃金稍晚,到戰國時期才比較多的出現。
兩漢時期,金銀制作的工藝也越加成熟,利用黃金的延展性,運用拉絲,金珠粒,按圖形紋樣掐出花絲、點金珠。然后焊接、鑲嵌寶石等技法。慢慢脫離了輔助青銅上金銀的裝飾,獨立成為了一個獨特的技藝。到了盛唐時期,經濟的繁榮,文化的發展,各種工藝美術得到了鼎盛的發展,對金銀器的要求和審美有了較大的變化。皇室宗親和重臣權貴們對金銀器物的喜好,專門設立的官府作坊為自己享用。民間作坊也欣欣向榮。外加絲綢之路的中外金銀器的交流,促使金銀器的技藝有了較高的水平。這時期不但金銀器的數量劇增,不但從首飾到餐具、茶具、香薰爐、動物、人物、瑞獸擺件等等品種豐富多彩,造型別致工藝精良。其器形的風格與紋飾的演變都發生很大變化,品種繁多,制作精美,代表著中國古代金銀器的最高水平。
宋代金銀器一反唐代造型繁華之風,簡潔,生動文雅,造型古樸,富于變化,器型流暢端莊秀美:梅花形、多棱形,多瓣形、八角形加以簡潔的紋樣修飾。在造形和絞飾上流露出宋代瓷器的影子,素雅大方。宋代當時的文化流行復古,以青銅器的造型和紋樣的元素運用到打造金銀器皿上,參照青銅器的乳釘紋、雷地紋,鳥獸紋等等雕刻在金銀器上,采用多層夾層的焊接和凸花工藝的結合,表現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烈的仿古金銀器皿。還收到文人雅士賦詩作畫的影響,直接反映在金銀器中,花鳥人物樓宇,亭臺樓閣,還銘文刻詩,很有文人氣息。
元代金銀器堪稱為鬼斧神工,延用宋代的文雅的造型又結合運用唐代繁復的高浮雕半圓雕的技法,創造了新的的風格。明代金銀器的出了很多大師,例如:謝君余、謝君和、唐俊、朱碧山等等巨匠。
明代的金銀器從風格生動古樸轉到清代的金銀器制作精雕細琢,華麗,精細、富有很濃郁的宮廷氣息皇家風范。運用很細的金銀花絲工藝,堆砌、盤焊鑲嵌寶石,點翠點藍,珠光寶氣,精美奢華。寶石色彩斑斕,描寫花鳥魚蟲,皇家龍鳳等等。
金銀器大致分為:典章、祭祀、官服、官帽、兵器、生活飾品和用品、馬鞍具、擺件、和佛教禮儀用品等等幾大類有:金花釵、雙鸞金簪、金壺、金爵、金盞、金碗、金盤、金匙、金盂、金瓶、金粉盒等等數不勝數,大多鑲嵌珠玉,表現出精致豪華的皇家氣派。
民國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后,金銀器在這年代時代也沒太大的發展,金銀器主要是首飾珠寶為主,結婚的嫁妝、用品、小孩的鎖片項圈、戒指發簪等等。
我國金銀器制作技藝起源于商周,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到東漢時期,花絲工藝和金銀首飾擺件雕刻,掐絲、累絲、炸珠、彈壓、鏨刻、鈑金、焊接、鑲嵌等制作工藝流程也基本初成,經唐至清1000多年的發展,金銀器制作技藝得到發展。
在當前,金銀細工制作技藝已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是刻不容緩,需要保護發展傳承下去,讓中華三千年的金銀技藝歷史再顯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