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
摘要: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正邁向新的時代高度和新的歷史階段,廣州市文化館作為政府設立的公益文化事業單位,在整合資源、努力打造文化惠民公共服務平臺、創新公益性文化服務方面,做了可喜的嘗試。
關鍵詞:整合資源;人才隊伍;文化惠民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旗幟鮮明地要求當前以及未來較長時期的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兼具時代性、創新性和開放性特征,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體制、運行機制的總稱。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離不開全社會的重視,也離不開文化館的作用。廣州市文化館作為政府設立的公益文化事業機構,長期以來尤其是近十年來,在整合資源、努力打造文化惠民公共服務平臺、發揮公益性文化服務方面,做了可喜的嘗試。
一、明確定位,確立公益屬性
“文化館是國家興辦的、普及大眾藝術、繁榮民族民間文化、開展審美教育、傳播精神文明的社會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這是國家文化部1992年頒發的《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管理辦法》中對文化館性質的明確定位。文化館作為政府領導和投入的國辦文化事業機構,是群眾文化活動的輔導中心、活動中心,是我國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和政府有關文化方面的方針、政策指導下,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遵循文化藝術規律,發展與繁榮群眾文化藝術事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共處、社會和諧健康發展,這是文化館公益性最本質的特征。
廣州市文化館(原廣州市群眾藝術館)成立于1956年,是國家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隸屬于廣州市文廣新局。多年來,市文化館創作了大量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組織承辦了各種有特色有影響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培訓基層文化骨干、研究群文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出版群眾文藝刊物、組建示范性中心團隊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2007年,廣州市文化館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一級館,被廣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廣州市群眾文化先進集體”稱號。
2011年2月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出臺后,向文化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為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供優質服務。廣州市文化館在局黨委的直接領導下,不斷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明確定位,擺正位置。公益性是文化館的基本屬性,是文化館的根本特征和立館之本,丟掉了公益性這一點,就會把文化館同其它文化娛樂場所等同起來,就喪失了文化館存在的基礎。文化館的公益屬性,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懷,也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時刻堅持文化館的公益性,使其更好地在群眾文化領域中發揮示范和導向作用。
二、發揮優勢,普及、提高、結合
文化館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積累了不少有益經驗,比之其他行業和單位有著得天獨厚、難以替代的巨大優勢。
有藝術專長。文化館的業務人員都是具有相應藝術專長的專門人才,他們經過專業學習,業務水平扎實,具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不少人具有高級或中級職稱,在全國、省、市比賽中多次獲獎。善于做組織工作。群眾文化工作的重頭戲就是組織工作,善于做組織工作是群文干部的一大法寶。在上下溝通、地理人緣、組織隊伍方面,可謂隨心所欲、縱橫捭闔,無可比擬。可以說,善于做組織工作是文化館的有力武器。
長期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在市、區文化部門的努力下,廣州市在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建立了常態文化活動平臺。近10年來,以“金穗工程”為代表的社區文化演出活動,累計演出9500場次,約2500萬人次的市民參加了活動。在各級文化館的組織下,全市共建立音樂、舞蹈、戲曲、書畫、攝影、民間藝術等群眾文化團隊5000多支,成員約20萬人。這些充滿正能量的文化普及活動配合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傳各項方針政策,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為核心,寓教于樂,文化大普及的局面逐步形成。
三、適應發展,創新服務平臺
在各個時期,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廣州市文化館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積累了不少有益經驗,尤其是在新時期,緊跟形勢,轉變思路,開啟了全新的公益惠民服務運作模式,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
為進一步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務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努力營造公共文化服務的良好環境,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近十年來,廣州市文化館從整合專業人才及文化設施資源入手,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根據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同特點,將現有兩處館舍分別確定為“公共文化活動中心”和“公共文化學習中心”,并根據工作實際情況數次調整業務部門的設置及人員配備,使整個局面煥然一新。
1.開辦面向弱勢群體的免費藝術培訓班。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落實廣州市文化局穗文委(2004)23號文《關于加強和改進廣州市未成年人文化工作的意見》,體現政府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廣州市文化館于2004年專門為貧困家庭未成年子女免費開辦了兩個藝術培訓點,分別設在舊城區和從化山區,擇優錄取一百多名學生,開辦了七個培訓班,包括舞蹈、美術、語言藝術、音樂四大類。為徹底減輕貧困家庭負擔,不僅免去學費,還全部免去學習資料費,并多次組織參觀交流活動、結業匯報演出,舉辦作品展覽、出版畫冊等,在社會上反響很大。
2.開辦面向公眾的“百姓免費藝術培訓班”。自2009年開始舉辦,面向廣大市民招生,不收取任何學費,旨在為百姓提供高質量的基礎藝術培訓,這是廣州市文化館根據時代需求的創新舉措。經過探索與實踐,免費藝術培訓班不斷發展壯大,視野更加寬廣和深入,將不同年齡層次的群體都納入了免費藝術培訓的范疇當中,培訓項目更加豐富,吸引力更強,很好地發揮了文化館的公益性文化服務功能,推動了公共文化的發展,成為文化館的公益培訓品牌,受到好評。
自2010年以來,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還面向社會公眾開設非遺的興趣課和普及班,包括“廣繡班”、“廣彩班”、“醒獅班”、“剪紙班”等,并開辦了五期面向青少年的公益性暑期青少年傳承班“非遺學堂”,至今“非遺學堂”已經成為宣傳推廣非遺的一個品牌活動。
迄今為止,“百姓免費藝術培訓班”己為上萬市民打開了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百姓免費藝術培訓班”的規模越辦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并組織了一系列公益講座和公益演出活動。
3.建立培訓基地。此外,廣州市文化館還建立培訓基地,積極扶持基層開展文化藝術活動,讓藝術之花在基層扎根。為充分發揮基層文化站對青少年文化藝術培訓輔導的作用,滿足青少年的課余生活需要,2009年初在市文化館的公益扶持下,白云區鐘落潭鎮政府、教管中心(文化站)作為市文化館培訓基地,以“熱誠服務廣大青少年,培養多才多藝的少年兒童”為宗旨,順利開展了兩期青少年文化藝術培訓班,獲得一致好評。孩子們不僅提高了文化藝術素質,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之后,文化館又陸續在本市幾個區鎮建立了藝術培訓基地,并將進一步擴大成果,在條件成熟時爭取開辦更多的基層文化藝術培訓基地,讓更多的市民接收藝術熏陶,享受學習文化藝術的樂趣。
四、結語
隨著形勢的發展,廣州市文化館將緊跟時代步伐,繼續走文化創新之路,充分利用專業優勢,堅持公益性,努力打造更多更好的文化惠民公共服務平臺,并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示范作用,形成公共文化品牌,不斷提高大眾幸福指數,為創建文化大省和文明城市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