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斌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物質生活條件日益滿足的同時,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鄉鎮文化站是基層群眾文化體育建設、傳播的重要渠道,必須立足文化體育建設的實際情況,緊跟時代的步伐,從不同層面對文化體育建設進行創新,才能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本文以創新鄉鎮文化站為切入點,淺談鄉鎮文化站對新時期群眾文化體育的建設工作,提高文化發展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鄉鎮文化站;群眾文化體育
鄉鎮文化站作為新時期文化體育建設、傳播的核心場所,是實現農村文化體育發展的重要隊伍。近幾年,中央政府也高度重視鄉鎮文化站的建設,提出:“建立多功能綜合鄉鎮文化站”的目標,旨在促進基層群眾文化體育項目的建設。因此,作為文化站的管理人員要抓住機遇,努力實現當地群眾文化體育建設的大發展,真正讓當地群眾享受精神文化食糧。
一、創新理念,強化群眾文化體育工作
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化的群眾文化體育建設理論成為了核心理念,也是當前引導基層群眾文化體育建設有效開展的保障。因此,作為鄉鎮文化站必須創新建設理念,推動群眾文化體育建設的改革與創新。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全面樹立群眾文化體育發展的新理念,完善群眾文化體育建設項目,滿足新時期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近年來,鄉鎮經濟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思想覺悟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老舊的文化項目已經無法滿足群眾對文化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基于此,對于鄉鎮文化站的建設與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只有不斷創新建設理念,圍繞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堅持規范化、多元化的文化體育建設理念,不斷促進群眾文化體育科學化的發展。
二、創新形式,提升傳統文化吸引力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于開展群眾文化體育建設的重要性進行了著重強調。同時,倡導在開展群眾文化體育建設的過程中,要不斷實現自我表現,自我服務以及自我教育。根據“文化惠民”“體育強國”的宗旨有效開展群眾文化體育建設活動,讓更多的基層群眾參與到文化體育建設中來。鄉鎮文化站可以充分利用我國民族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我國傳統的“清明”“端午”“中秋”“元宵”等節日,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體育活動,比如:劃龍舟、賞月、猜燈謎等特色活動。同時,要高度重視群眾自發組織的廣場舞、健美操、秧歌隊等自導自演的業余活動,可以定期開展不同主題的舞蹈比賽,以文化帶動體育的發展,以體育促進文化的交流。同時,要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特色,風俗習慣,提升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及時了解群眾文化體育發展的動向,深入群眾內部掌握群眾對文化體育的真實需求,不斷開拓群眾文化體育的內涵,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文化資源,發揮最大功效滿足不同層次群眾對于文化體育的需求,提高新時期基層群眾的文化水平。
三、創新內容,促進文化人才培養
農村生產活動具有較強的季節性。政府有關部門可以聯合當地居委會以及文化站利用農閑季節,開展一系列科學、精彩的文化體育活動。比如:農村運動會、農技知識大賽等等,通過這些活動,開展農業信息和農業生產技術宣傳活動。同時,也可以將群眾組織起來,邀請法律專家對發生在群眾身邊的法律案例進行講解分析,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在春耕前,鄉鎮文化站可以聯合當地農業部門,邀請農業專家到各鄉鎮開展知識講座,普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下達田間地頭實把實的教農民如何利用科技知識種植玉米、水稻、小麥、高粱作物,在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應該注意的問題,如何增長增收,如何提高作物產量的優質性等等,通過提前科普,農民可以在實際生產中進行實踐,活學活用。
此外,還要豐富文化體育活動的內容,邀請城市表演藝術團到農村表演,加強鄉鎮與城鎮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當時鄉鎮文化的創新。同時,文化站可以邀請大學生寒暑假回家后,組織開展一些文化活動,將外面先進、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傳播進來,豐富群眾的文化體育生活,開拓群眾的眼界。
四、結語
群眾文化體育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鄉鎮文化發展的前提和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要求加大對群眾文化的重視力度,創新群眾文化形式、內容、理念,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體育活動,不斷促進鄉鎮文化與城鎮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徹底摒棄農村惡俗的市井文化,提高基層群眾的業務生活。鄉鎮文化站的建設應當以廣闊的視野和前瞻性,主動充當地方文化體育的建設者,深入農村扶持,正確引導農民脫貧致富,提供富有成效的文化體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