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微
摘要:十九大報告指出,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促進群眾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合唱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深受廣大群眾的熱愛,無論是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還是創新文化繁榮,它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積極的組織群眾合唱能夠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加快推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合唱;群眾文化生活水平;影響
一、合唱的內涵
合唱是指把群眾集合起來采用多聲部或單聲部在指揮者(也可以不用指揮)的指揮下進行演唱,可以進行伴奏也可以無伴奏。它要求參與合唱的人聲音和諧統一,是當前環境下參與人數多、普及面廣范的一種演唱形式。合唱主要依靠聲音作為表現工具,有著獨特性,能夠直接表達人們情感,引發聽眾的共鳴。合唱是由若干人分成幾個部分,既獨立而又配合進行的歌唱形式,以多個聲部演唱為主要表現形式,與單聲部獨唱、齊唱有很大的不同;合唱一般參與人數不少于12人,多的時候可以成百上千人,有的時候甚至可以過萬,有很強的群眾性和普遍性。
二、論合唱對提高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影響
(一)合唱可以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
合唱在音樂的聲音中,營造了一種和諧氛圍,讓參與合唱的人沐浴在一種健康的文化氣氛中,讓人們在輕松愉快中提高自身的素養,培養自己的愛國情操、以熱愛自身身邊的人作為高尚的情操,認識到什么是榮,什么事恥,讓這些人逐漸的學會相互傾聽、互助互敬、遵守紀律、緊密配合。合唱也有一定的發聲技巧,收放自如,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因此,演唱者往往會全身心的投入,震撼人的心靈,這種狀態下不僅參與者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華,聽眾也會融入其中,進而產生一種心理暗示,認為自己必須用高尚的品行來規范自己,不去做有損道德的事。
(二)合唱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合唱不是一個人參與的藝術形式,是多人參與的且必須和諧統一的表演形式。如果一個合唱團隊能表演好一首曲子,那就需要聲音要和諧統一,也就是每個參與者都需要在一個聲調、聲部上,不能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每個隊員自己不能展現自己的個性,必須要以團隊為主,要以共性為主,這樣聲音才能和諧。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上速度、力度也要講求默契,以及求最大程度的做到統一。說的直白點,高度的統一是合唱最根本的要求。要做到高度統一,每個隊員就需要全神貫注,如果大家各顯神通,自己表現自己的,那就會破壞統一,進而影響作品的整體效果。
除了要做到和諧統一,還要求合唱團隊日復一日、夜復一夜的練習,在練習中形成默契,鍛煉每一個參與者全局觀和整體觀。即每個人和進行聲部表演的時候,要把整個團隊當成一個整體,在進行表演的時候則要從大局出發,“該出手時就出手”,該讓步就讓步。所以,就要求每個隊員聽從指揮者的指揮,隊員要認真傾聽音樂,進而形成高度一致的演唱。經過長期的鍛煉,隊員之間就會形成一定的默契,最終養成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用于合唱之中,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每當合唱團初創,每個團員剛剛聚在一起,聲部顯得雜亂無序、聲調高低起伏。音色、音準、節奏雜亂無序、不和諧的聲音此起彼伏,有的人發出的聲音大,有的聲音小,各行其是,沒有任何組織意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后,個人之見就會初步形成一定的紀律觀念,其行為也逐步規范。因此,隊員開始慢慢的根據自身音色不同,掌握一定的發聲技巧,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整體,使不同的歌曲和情緒,形成線條較多但高度一致的整體,進而產生了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合唱可以洗禮人的心靈
合唱要重視的是整體意識和大局觀念,在對聲部進行劃分的時候,每一個人不見得都能分配到自己精通的聲部,在不精通的聲部上,則要求個人發揮自己的最佳狀態。因為每個人的聲帶不同,既要注意自己的聲部和音色,也要兼顧其他人的發揮。這也正是合唱比獨唱難的地方。進行獨唱的時候,個人可以盡情發揮,不需要顧全大局,而合唱則需要兼顧大局和整體,不能個性發揮。所以,合唱往往需要一個好的指揮,只要指揮得當,就能極大程度的激發群眾表演的積極性。
有人說,一個好的合唱團能抵御各種毒害。我個人覺得這種說法雖然有夸大之嫌,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歷史上,宗教往往運用合唱的方式對人們的心靈進行洗禮,比如基督教,在每周都要進行練習,讓人們在圣潔的環境下進行合唱,讓人們的心靈得到洗禮。
三、結語
綜上所述,群眾合唱藝術形式,與實際生活情感更接近,能夠更直接、更豐富、更鮮明地體現藝術感受性和藝術體驗性。另外,合唱藝術有利于營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利于群眾的審美感知能力和審美品位的培養,也有利于群眾健康個性心理和團結集體行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