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良
摘要: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的結合體,以其快速壯大的發展趨勢和巨大的文化影響力,成為當代城市最具影響力的主流產業。陶瓷藝術設計作為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具有深厚的文化積蘊與廣泛的應用前景。文章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陶瓷行業的關系出發,探究了當前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的陶瓷設計趨勢,并針對當前陶瓷設計人才培養出現的諸多實際問題以及未來陶瓷設計人才需求為研究基礎,對陶瓷設計課程及教學模式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路,以期對我國陶瓷設計教育改革有所助益。
關鍵詞:文化;傳統;教育;陶瓷;設計
一、文化創意產業與陶瓷設計的關系
無論是從中國傳統陶瓷技藝傳承或是從當代設計課程模式而言,設計的創新與教育教學方式之間的重要關聯性似乎已無需贅言。從世界設計史來看,任何一場獨立的、富余探索的設計實驗都并非空穴來風,他們往往在引領設計改革之前已具有深厚的學院派教育認知。包豪斯作為現代設計的引領者,之所以能夠對全球設計產生如此重要的影響,得益于以格羅皮烏斯以及廣大具有實驗思想的藝術家在變革與創新思想指導下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包豪斯藝術家們在致力于推動美術和工業化社會調和所做出的嘗試,在陶瓷設計領域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例如格羅皮烏斯在二十世紀60年代為羅森塔爾設計的茶具,一反傳統粗笨的形式構造,將人性化體驗與美學追求融入其中,以層次分明的裝飾和實用的功能形式,使得這款設計在當時陶瓷產品中獨樹一幟卻又不失魅力。包豪斯教育的畢業生把包豪斯的設計理念傳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各自領域取得變革與發展,從而引領了歐洲現代設計的浪潮。
二、當代陶瓷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一)課程設計缺乏創新意識
近年來,創意陶瓷似乎成為新的寵兒,極大的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年輕的陶瓷從業者以活躍而又富余激情的設計才能為陶瓷開辟了新的設計土壤,由于陶瓷這一媒介的特殊性和承載的文化精神,媒體的過度報道與放大,使得創意陶瓷處于一種“虛假繁榮”的態勢。但從筆者實際了解情況來看,以大學生為主力軍的創意陶瓷,從設計上往往以新穎的形式取勝,功能和人機體驗上往往缺乏對主流消費者的需求考慮,且在產品規劃上,缺乏必要的后續改良和創新方案,以至于市場反應較差。這一現象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創業者創新熱情降低,或因缺乏經濟支撐而放棄。這一現象其實在陶瓷設計專業畢業生的作品中亦有所體現,從表面上看,學生創作制作能力從題材和思維上更加活躍,但從市場和使用體驗上缺欠佳。
(二)教學過程脫離實踐應用
陶瓷企業及相關用人單位常提出學生實踐能力較差的普遍現象,近年來有部分學者呼吁加強學生基礎訓練,筆者對此持懷疑態度。從近年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在于教學與實踐的長期脫離。陶瓷設計教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課程規劃中并不乏基礎訓練,但基礎訓練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未能達到既定的設計目標。筆者在近年畢業生訪談調研中發現,許多陶瓷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四年的基礎訓練尚不具備掌握窯爐基本操作與控制燒成等基本成型技藝。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當代陶瓷設計教育的實踐教學從根本上而言,仍然處于傳統作坊式工藝的傳承教學。良好的工藝傳承能夠集成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然而從當代創意設計的國際背景下,這種延續數十年的傳統工藝模式顯然是不符合當代設計成型需求的。類似干粉成型工藝、數字化模具制作、3D打印陶瓷等相對技術含量較高的工藝形式,學生基本無緣得見,也僅僅是停留在淺嘗輒止的理論了解。
三、文化創意產業趨勢下陶瓷藝術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構建形式創新與實踐統一的教學模式
現代文化創意產業是內容為王的時代,差異化和個性化是文化創意產業立足的根基,與其說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創意經濟”,從形式而言似乎更應該定義為“眼球經濟”。因此,立足于當代創意產業發展趨向背景,創新與實踐統一的課程模式是培養當代陶瓷設計高素質人才的保障。
(二)探尋民族文化特征下的創新方法論
民族化設計不僅僅當代文化軟實力輸出的需要,更是中國陶瓷設計立足于國際陶瓷設計大環境中的必由之路。從當前的市場中也不難看出,陶瓷裝飾取材于中國傳統紋樣的少之又少,反而類似英式圖案等抽象等元素卻大行其道。而在當前的院校中平面設計基礎基本上也以西方裝飾為參照體系。在相關設計教材中,有關中國傳統裝飾的案例有很多,但大多局限于論證舉例,釋義與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