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可
摘要:山西是煤炭大省,以往的山西煤炭研究多集中于煤炭開采史、近代爭礦運動、日本對于山西炭工人的奴役等方面,較少關注煤炭資源開發和鄉村社會經濟的相關問題。在山西省內,存在數量較多的農業生產條件較差而煤炭資源豐富的村莊,本文利用新發現的檔案資料,以山西省昔陽縣石村為個案,重點討論土改前后煤炭開采與農戶家庭經濟的關系,這對于深化山西煤炭史研究、鄉村社會經濟史以及土改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關鍵詞:山西;土改;煤炭開采;農民生計
一、前言
山西素有“煤鄉”之稱,煤炭資源在山西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德國人李希霍芬最早對山西煤田進行了調查,認為山西的煤炭儲量位于全球首位。丁鐘曉詳細梳理了自先秦時期至當代山西煤炭的發現、開采、使用、發展等情況。煤炭在山西政治社會方面影響的研究多集中于近代以后,這也是最為學者所關注的一個領域,喬志強、雒春普、李浩,探討了相關問題。近代以來山西煤炭史的研究,對于煤炭開采業和普通民眾的家庭經濟、對土改與煤炭開采業的相關研究的還非常少見。本文以山西省昔陽縣石村為個案,通過對《階級成份登記表》等檔案資料的解讀,對土改前收入來源多樣化村莊的社會經濟情況進行研究,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山西地方社會和農民生產生活實態,進一步深化對土改的理解。
二、土改前煤炭開采業在與石村家庭經濟中的作用
土改前石村地權分配不均。根據《階級成份登記表》統計石村在土改前共有人1739口,329戶,土地面積3081.6畝,統計結果顯示,該村土改前地權分配基尼系數為0.444,土地分配相對分散,但仍然是不均的。且石村處于山坡地帶,可耕地面積較少,全村戶均土地面積9.37畝,人均土地面積1.77畝,并且耕地質量差,水源短缺,嚴重影響到石村村民的農業耕作條件。
煤炭開采工作是石村村民的一種主要生計方式。石村在1949年前就已有幾十年的煤炭開采歷史,僅在石村的一個小山上(據田野考察推測應該位于村莊最南邊的二龍山)就有4座小煤窯。煤炭開采業對于石村的村莊經濟以及農戶的生計選擇都具有重要影響。據統計,石村在土改前下煤窯的家庭有144戶,占全村總戶數的43.78%,將近一半。
煤窯工人的工資水平較高。據陳喜勝老人描述土改前每天工資為2.5升玉米,按月結算。每天2.5升玉米,若按全年工作365天來算,一年可收入912升左右,據《階級成份登記表》記載內容可知石村土地每年畝產玉米在35升至480升之間,而煤窯工資的這一工資收入相當于石村近2畝最優質土地的年產量。土改前每天2升半米或4毛錢的收入對于石村村民來說,無論作為主要生活收入來源,還是輔助性收入,都是極為重要的。土改前煤炭經濟在石村各階級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據資料統計結果見下表:
由該表可知,全村144戶煤炭戶家庭中有13戶的家庭收入完全依靠煤炭經濟,如石村的張玉山(貧農),他父親下了一輩子窯,常常是家里沒吃的,父親早晨下窯時掖個口袋,晚間等他回來,才能煮飯吃。57戶的家庭以煤窯工作的收入為主,如王維(貧農)家租種3畝地,全靠王維在煤窯上做工掙錢度日。還有56戶家庭中煤窯收入占了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張九盛(貧農)家土改前土地全年收入糧食900斤,他本人在煤窯工作每年可收入200元。有14戶的家庭煤窯經濟收入是非常重要的經濟補充。張福盛(上中農)家土改前土地10畝,勞動力3個,有2個人在陽泉煤礦勞動,1個在農業勞動。還有3戶家庭是主要以農業或其他職業為主,但也會下窯來增加收入。張瞿長(富裕中農),土改前家中有99畝地,父親還做買賣、兄弟開面鋪,本人在煤窯上工作,但仍以務農為主。
煤窯給石村村民帶來的經濟收入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石村人地關系的緊張,有利于改善家庭經濟狀況,而且對于村莊中的階層流動也具有重要影響。張黑眼的祖父在世時當了一輩子木匠,無房無地,生活困難。父親在小時候給地主打長工,后來又下煤窯,沒房沒地;丈夫在15歲時就給地主打長工,到20歲就下窯,逐漸買了房和土地,生活才比以前好轉,在土改時被劃為下中農。由無房無地到買下房地,實現階層的向上流動。
三、土改后煤炭開采業在石村的延續
石村的土改時間為1946年開始至1948年結束。資料顯示,土改后土地分配相對合理,但石村人均占有耕地占有仍然較少,相對合理的土地分配并不能改善石村的耕地緊缺情況,多樣化的生計方式仍是他們維持生產生活的必要選擇。村中張舉昌老人回憶,土改后了地,但還是不夠養活家里,主要靠父親在本村下窯度日,捎帶種些地,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1960年以后。
土地改革后當地煤炭業的平穩發展。1945年,9月1日昔陽縣人民政府成立,屬太行區第二專員公署管轄。1947年太行革命根據地頒布的《晉冀魯豫的財政經濟工作》中規定“土地改革后,給予工業廣泛發展的道路,今后應放手發展私資經營和合作經營工業,除了軍火工業,較大重工業,私資難以經營的工業,由公家舉辦外,凡是群眾能辦的,獎勵私資經營,特別是扶植合作經營工業”,邊區在這一時期很多適合實際需要的工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尤其是小型煤窯。“小型煤窯發展了,是由于群眾需要燃料的供給(采煤供給群眾燃料比群眾打柴節省人力很多)。”基于此,石村及其周圍的煤窯在土改中并沒有受到來自政策變動所造成的硬性影響。
土改后石村的333戶家庭中有勞力在煤窯工作的有96戶,占全村戶數的28.83%。與土改前相比,雇農不變,兩戶仍都從事煤炭業;貧農和下中農變化最大,減少了30戶;中農和上中農分別減少了12戶和8戶;上中農僅減少1戶;富裕中農不變,仍是2戶;富農增加了1戶。除了直接在煤窯工作外,還有部分村民在村辦的煤業社工作。石村的煤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4月由工人合伙建成,到1956年7月份時全社有社員36人,非社員7人。土改后,石村仍有將近40%左右的家庭經濟與煤炭工作有著密切關系。
此外,石村部分村民在土改時期又新開辦了一些煤窯,成為新的煤窯經營者。石村現文獻可考的主要煤窯開辦者有張永盛、陳書祥、陳廣忠、張九真等。張永盛1899年出生,他于1919年開辦的元和煤窯是現存資料中石村私人開辦煤窯經營時間最長的,土改后他又在1950年開辦元盛煤窯。另一煤窯開辦者陳廣忠,1903年生人,貧農成份。土改前家庭貧困,他父親及其本人都是下了一輩子窯,捎帶種幾畝地,陳廣忠的煤窯具體開設時期不明,據資料可查,至少在1949年之前就己開辦。他的煤窯是工人合伙干的,在勞動上他首先規定了工資,除了工資,紅利按股開給他們,資本說資本,做工說做工。作為煤窯的主要承辦者和工人的陳廣忠顯然是一位非常有領導頭腦和能力的煤窯經營者,他通過“資本說資本,做工說做工”的分紅方式,巧妙地協調了資方和工人之間的關系,陳廣忠這一煤礦經營方式是當時民營手工小煤窯的一種主要經營方式。
顯然,無論是在土改時期的劃分階級成份,或是對財產的重新分配中都并沒有把煤炭開采業所帶來的經濟收入納入考量范圍,即使有也是極少數的,而土改前后煤炭經濟都在石村村民的家庭收入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四、結論
在石村這種資源型村莊中,受農業生產條件限制,從傳統時期開始,石村的村民很多都是邊種地邊下窯,或直接以下煤窯工作為主,為村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活收入來源,并且對該村的階層流動產生了重要影響,很多無地少地的村民通過下窯的收入使生活條件好轉,實現了鄉村社會階層向上的流動。石村這種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生計方式一直延續到土改時期,甚至到土改后也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在煤炭開采業等非農業收入占很大比重的復合型經濟村莊中,家庭經濟收入狀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并不完全取決于土地占有的多少。土改時期,土地的重新分配對于此類村莊家庭經濟的影響要比以農為主的村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