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舟 徐國群
摘要:博物館事業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和困難,涉及到博物館工作的各個層面,只有抓住重點和關鍵,創新發展模式,積極應對,才能開創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助力社會公共文化服務。
關鍵詞:博物館;事業;發展
博物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博物館事業發展有助于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離不開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博物館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積淀,為社會文明進步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文化源泉。
博物館事業發展壯大能夠更好地為人們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民族的、文化的才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是構建和諧社會強有力的支撐。博物館是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主要收藏場所,充分保護、發掘和研究好這些藏品資源,才能更好地凸顯博物館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地位。博物館工作千頭萬緒,包括保管、陳列、保衛、研究、教育、服務等方方面面。各項工作只要做到科學統籌、協調發展、周密部署、扎實推進,博物館事業才能得到蓬勃發展。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驗,就博物館事業發展談談自己的一管之見。
一、科學規劃,制度見成效
大到一個國家、民族,小到一個集團、單位,甚至個人,要想保持健康持續發展,離不開制定長遠和近期規劃?!墩撜Z·衛靈公》:“子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博物館如果沒有長遠的規劃或近期目標計劃,工作安排想一出是一出,臨時做決定,會導致整個單位管理局面混亂,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各部門的工作也會存在嚴重脫節、相互扯皮等現象。
做好科學規劃,制定宏偉藍圖,讓博物館人心中有目標,工作有方向。把各項具體工作任務用制度形式落實到崗位,明確責任到人,掐準時間節點,做到事事有計劃,項目有落實,各部門按照發展規劃有步驟、有進度地推進工作。博物館發展規劃科學合理,要靠嚴明的制度來保障執行。制度不能束之高閣,要始終不渝地堅持下去,不能一遇到困難和問題,就半途而廢,放棄工作計劃和目標。
博物館事業按照科學規劃,制度治館,一年一小變,三年出成效,五年發生根本性變化,長遠朝著積極方向努力,各項工作業績一定會在循序漸進中取得可喜的變化。規劃制定也要與時俱進,隨著條件和情況的變化加以科學完善,在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后,要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地校正發展規劃,并保持制度創新。
二、安全先行,責任重泰山
安全是博物館的生命線,離開安全,博物館的一切工作歸于零。博物館收藏著大量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文物及自然標本,它們是人類珍貴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博物館承擔著守護的職責,不但要堅決防止藏品被盜事件的發生,也要盡量避免工作期間藏品的意外損毀,更要保證藏品存放和展出所要達到的各項技術條件。
博物館同時也是觀眾參觀和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人流量較為聚集。觀眾在博物館欣賞展覽,陶冶情操,享受舒適服務中,生命和財產安全要得到保障。博物館制定切實可行的安保方案,采取安全保衛措施,排除任何安全隱患,例如:嚴禁易燃易爆和管制刀具攜帶進入展廳,引導觀眾有序參觀,設置消防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等,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要事先制訂預案。
博物館是風險單位,涉及到人、財、物安全風險,為保護博物館、重點區域、藏品的安全,應不斷提高博物館整體技防、物防、人防等防范措施的水平。博物館的整體安全風險不但指安防、消防,也包括藏品遭受蟲害、大氣、輻射等自然因素所帶來的風險,所以加大對藏品的科學技術保護力度已刻不容緩。
三、以人為本,創新謀發展
博物館各項工作離不開人的主體行為,“以人為本”才是博物館經營的理念。人才是博物館功能的內在需求,博物館要發揮強大功能,需要各層次的專業人才。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行業競爭也在加劇,但歸根到底還是在于人才的競爭。誰抓住了人才,誰就在社會競爭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博物館事業發展要尤為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國有博物館是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可以提供相對有保障的薪資待遇,同時通過多種渠道,爭取財政政策支持,改善從業人員的經濟狀況,種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人才成長培育需要良好有序的工作環境,科學管理才能出人才,建立相匹配的人才激勵機制,營造一種寬松、向上、公平、競爭、高效的氛圍,讓博物館事業留住人才、培養人才成為長久之計。
人才是社會發展可用之才,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才也需要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博物館人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時俱進,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要有創新精神,不能被原有知識結構固化,束縛思維。時刻轉變觀念,創新理念,轉變工作方法,依據觀眾對美好生活需求,創新發展模式,更好地發展繁榮博物館文化事業。
四、夯實基礎,科研傳真知
藏品的科學研究是博物館一項基礎性、復雜性工作。一個博物館藏品數量龐大,少則數千件,多則數萬件、幾十萬件,甚至上百萬件;藏品的品種也多樣,有革命文物、歷史文物、工藝品、自然標本等;藏品按質地可分石器、玉器、骨器、陶瓷、銅器、金屬器、漆器、書畫等。藏品的科學研究是一項非常繁重的任務,是博物館開展其它業務活動的條件和基礎。藏品的科學研究包括定名計件、分類建帳、分析鑒定、保護利用,原則是制度健全、帳目清楚、鑒定確切、編目詳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藏品的科學研究能更好地揭示其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研究得越透徹、越深入,才能更準確地掌握藏品的價值和信息,為陳列展覽提供真實素材和傳播科學文化知識。2012年至2016年,國務院統一部署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普查摸清了我國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體情況,新發現一批重要文物,健全國家文物資源管理機制,建立起國家文物身份證制度,建設了全國文物資源數據庫,夯實我國文物基礎工作,全面提升我國文物保護的管理水平。
藏品通過信息采集技術,建立資源數據庫,很好地將博物館這批珍貴文化遺產以數字化的形式保存起來,能永久地存留藏品信息??蒲腥藛T和觀眾調取和查閱藏品信息也無需反復提取藏品實物,這大大降低了對藏品損壞的風險,而且藏品的數字化信息是可以重復利用,簡便經濟。
五、展陳紛呈,服務亮特色
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始終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博物館如何實現為社會服務的功能,最主要的形式是通過舉辦一系列的精品陳列展覽。展覽是博物館的產品,是服務觀眾,進行文化傳播與教育的載體。根據受眾的不同,推出不同題材風格的展覽:有小朋友樂見的恐龍自然展、有文物愛好者陶醉的文物藝術展、有求知者探索的歷史文明展等等。展覽有品質,有藝術感,觀眾能夠從中發現美,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愉悅心情。
通過展覽平臺,博物館策展人應與觀眾互動,延伸展覽服務功能。傳統意義上的面對面展覽講解服務,往往是一種被動的接受教育的過程,講解員往往按照事先擬定的解說詞,針對所有觀眾,從頭到尾滔滔不絕,雖給觀眾帶來海量的知識,但缺乏個性,而且不同的觀眾興趣的側重點也不一樣。為了更好地彌補這種缺陷,讓觀眾服務的方式多樣化、個性化,提升展覽的活躍性、參與性,策展人拓寬思路,創新服務內容。
其一,招募籌展志愿者,讓觀眾參與到展覽的制作、服務中來。志愿者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專長,錄制微信語音解讀,撰寫文物背后的故事,組織展覽有獎知識答題,從觀眾角度講解展覽等等。他們在博物館的工作過程中,鍛煉了自己,學到了知識,更好地融入博物館這個大家庭,滿懷熱情,助力博物館文化發展。
其二,設置微信導覽,有重點的標出特色文物。聽完講解員展覽介紹,僅留有大致印象,抓不住重點,微信導覽隨時隨地可以讓觀眾細細品鑒。
其三,依據展覽大綱設計,在展覽的某些環節設置一些觀眾互動的活動,比如道具拍照、知識問答、手工制作等等,讓觀眾有機會參與,提高觀展的樂趣。
其四,編著展覽導讀讀物,在尊重科學、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盡量通俗易懂,講好博物館文物背后的故事,讓文物活起來,一件件文物就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