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芳
【摘要】浙江松陽的茶葉產業正在大規模發展,推動著經濟的迅猛增長。擁有12.11萬畝茶園,全縣40%的人口從事茶產業,全縣50%的農民收入、60%的農業產值均來自茶產業——浙江松陽縣的這些數字,印證著全縣茶葉全產業鏈發展工程所取得的成果。本文旨在通過對松陽茶葉經濟發展現狀及成因的分析,分析松陽茶葉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松陽;茶葉;經濟
一、浙江松陽茶葉經濟的發展現狀
松陽縣隸屬于浙江省麗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松陽茶葉是浙江省松陽縣特產,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近年來,松陽的田園農業穩步發展,通過實施茶葉全產業鏈發展工程,松陽已躋身全國茶產業十強縣、全國重點產茶縣。松陽在全省率先通過了全縣域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完成松古盆地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茶葉全產業鏈提升項目,全縣有茶園12.11萬畝,40%人口從事茶產業、50%農民收入來自茶產業、60%農業產值源于茶產業,是中國名茶之鄉、全國茶產業發展示范縣、中國茶文化之鄉。
數據顯示,2017年,松陽縣茶葉全產業鏈產值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05億元。位于松陽的浙南茶葉市場,也被譽為“中國綠茶第一市”,成為全國綠茶指數發布市場和全國百強商品貿易市場。
二、浙江松陽茶葉經濟發展的成因
一是松陽茶葉經濟有其歷史沿革。松陽自古便盛產茶葉,這里的茶葉在古代集市上就是重要的交易產品。唐朝時期,著名道教天師葉法善親手培植了“卯山仙茶”,由于葉法善與五朝皇帝交情甚篤,常往來于卯山與長安,卯山仙茶遂人宮中,深受皇帝喜愛,列為貢品,松陽茶葉隨之名聲遠揚。宋代中國的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茶文化鼎盛。宋代茶以工藝精湛的貢茶一龍鳳團茶為上品。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團茶,逐步出現了現代泡飲法。據《處州府志·松陽縣志》記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松陽貢茶芽三斤;茶課等鈔九千一十八錠一貫六百一十文銅錢九萬一百八十一文。”所以松陽的茶葉產業不僅是作為享樂之用,也是作為重要產業,甚至要征收茶稅。根據記載,松陽茶葉還曾于民國18年(1929)獲得首屆西湖國際博覽會一等獎。
二是得利于所處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環境。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陽關充足,丘陵地形水分充足以及酸性土壤。而松陽的母親河松陰溪由西向東貫穿全境,流域面積占全縣面積的92.55%,為松陽縣的茶葉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此外松陽山地茶園多為爛石礫壤,富含礦物質同時土層松厚益于出產高品質茶葉。同時,松陽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無霜期長,冬暖春早,氣候垂直差異明顯。松古盆地年平均氣溫17.7℃,月平均氣溫最高為7月份,極端最高氣溫約為40℃;最低為1月,極端最低氣溫約-9℃左右。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以3~6月為多雨季節,平均降水量816.8毫米;7~8月高溫晴熱,易出現伏旱;11月份雨量最小,僅40~50毫米。全年無霜期約236天。年日照時數1840小時。這些都為茶葉種植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是松陽茶葉發展特殊模式。松陽在探索經濟發展過程形成了“種茶只管種、制茶只管制、銷售只管銷”的產業分工格局和茶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近年來,隨著振通宏茶業公司等一批骨干企業迅速發展,“走全國、種全國、賣全國”的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同時,松陽“茶+N”的創新模式,也使得許多圍繞“茶”字相繼涌現的行業不斷發展。茶產業與旅游業、民宿業、休閑養生業等相結合,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的大木山茶園周圍,落戶多家茶文化主題的“茶家樂”民宿及酒店,還有“茶+扎染”的云纈坊茶色素染成布料制作的文創產品,還有“茶+美食”產業的茶餐廳、茶葉熏火腿等。松陽的茶葉發展已經形成自身發展模式,并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三、浙江松陽茶葉經濟的發展前景
一是注意品牌效應。松陽有名茶如銀猴茶以1800年歷史文化為底蘊,被認定為“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中國最具經營力品牌”,“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7年品牌價值20.75億元。其他的還有碧螺春、松古龍井、玉峰、山蘭、香茶等也都在漸漸形成自己的品牌。而品牌效應促使浙江松陽的茶葉需求不斷擴大,促使消費者對浙江松陽茶葉產品產生好感和信任,從而接受這里新的茶葉產品,并促使銷量不斷提升,效應進一步加強,形成良性循環。
二是市場效應。松陽的浙西南茶葉市場是全中國最大的綠茶產地市場,交易量、交易額連續多年領先全國同類市場。根據市場效應,銷售相同東西的人越多,就越會賺錢。
三是品牌效應與市場效應相結合。松陽有名茶也有市場,但事實上名茶效應并不凸顯。究其原因是在品牌的宣傳方面力度不夠,比如西湖龍井總所周知,卻不知松古龍井同樣出眾。就如同產品的包裝廣告一般,松陽的名茶也要進行形象宣傳,讓茶葉不僅賣得多起來,在本地也可以賣得貴起來。
四、結束語
基于浙江松陽的茶葉發展現狀及發展原因,若將市場效用和品牌效用相結合,那么,浙江松陽的茶葉經濟發展一定會在當前基礎上有更好的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