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琴
【摘要】農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農民收入增長和社會安全穩定等重要問題,但農業以及農業巨災的高度相關性、復雜性,又使得農業巨災的破壞性極大。所以,建立能夠對農業巨災風險進行有效分散、轉移和化解的農業巨災保險制度勢在必行。本文以發揮保險在農業巨災風險分散中的重要作用為目的,抓住農業巨災風險的特點,探討政府在保險制度構建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商業保險公司如何作為。最后,嘗試使用再保險與證券化等手段多層次、寬范圍地分散風險。
【關鍵詞】農業保險;巨災保險;巨災風險分散;發展路徑
一、現實路徑與模式選擇
我國的農業生產采用的是家庭聯產承包的方式,農業生產力水平的低下致使農民的收入有限,而且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對富有彈性的農業巨災保險這種商品的需求意識很低。而對于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商業保險公司,長期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平均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的超高賠付率使得其對農業保險望而卻步。考慮到我國農業巨災保險供需動力均不足的現狀,政府機制的介入是誘導私人保險企業參與農業巨災保險承保與提高農民投保率也是解決農業巨災保險市場失靈的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政府通過實行稅收優惠、財政資金直接補貼保費、補貼扶持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經營等政策實現引導作用,但決不能僅限于此,而應該借助保險市場以及整個金融資本市場,拓寬巨災風險分散途徑與巨災基金來源渠道。
政府與市場結合下,可以繼續選擇政府支持下的商業性保險模式,也可以構建政府主導下的政策性保險模式。結合我國國情,政策性保險的定位明顯更適合我國,因為在保險市場不夠成熟的我國,巨災發生的時空集中性和標的損失的強相關性致使其難以嚴格滿足商業保險的可保性要求。農業巨災公共風險的特性導致的較大負外部性的損失以及農業保險高社會效益、低自身效益的特點也要求我們以準公共物品來對待農業巨災保險,政策性保險模式是合理的選擇。
二、政府與市場結合下的農業巨災保險運行機制構想
(一)充分發揮政府政策機制的引導和激勵作用
依靠國家的直接注資、出險后的損失分擔、緊急貸款的政策應當成為農業巨災基金的重要資金來源。例如,政府應該在財政、稅收等方面都出臺支持政策,在巨災準備金積累階段,財政可直接注資以使基金快速積聚。也可以考慮到稅收因素制約著所有者權益項目中巨災準備金的快速積累。所以可以對巨災準備金進行稅前提存,而且巨災準備金的提取比例也應在現有百分之十的基礎上適當放大。在巨災準備金的使用階段,選擇值得信任、風險低、收回期短的項目進行投資。其次,政府在面對較高的精算費率與收入可負擔的矛盾時,對投保人進行一定的保費補貼也是必要的。也可借鑒美國將巨災保險與福利相結合的激勵政策,進一步擴充投保主體數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應發揮其的支持作用,形成各地區特色的財政支持模式以適應不同風險主體的要求。
(二)推動農業巨災保險的商業市場化運作
由于我國農戶采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使得保險公司與分散農戶直接洽談合作的交易成本非常之高,所以應該推動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合作組織,并與商業保險公司組成聯盟,協助農戶做好災前防災防疫措施,提供巨災保險的承保理賠服務。同時,應發揮保險公司在技術和網點設置上的優勢,運用災害統計數據和管理費率做好精算和評估工作,以達到市場上農業巨災保險產品的合理定價和不斷進行產品創新的目的。商業保險公司在享受政府的財政支持與政府提供的各自公共物品的同時,也應發揮自身的實踐優勢,積極反饋經營過程中得出的實際案例經驗與風險數據信息,以不斷完善相關法律規定、降低自身成本與促進機制進一步優化。
(三)建立和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
農業巨災風險必須在更大空間范圍內進行分散,再保險就是符合這種要求的一個有力手段。所以,借鑒于佛羅里達州的颶風巨災基金(FHCF),設立一家全國性的巨災再保險公司用于平衡我國的地域性風險差異。該公司具有國家強制性,對全國范圍內的原保險公司中含有巨災責任的保險進行分保。當然,不管從風險聚集還是分散的角度,該公司的經營都面臨很大的風險。對于商業再保險業務,應遵循自愿與強制相結合的分保制度,對于損害程度預計較大的巨災風險應強制商業保險公司必須分出,而對于涉及范圍較小、危險程度較低的業務可采用自愿分保的方式,在各個商業保險公司考量自己的賠付能力與資本充裕的基礎上進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