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穎愛
【摘要】“理性經濟人假設”作為偌大的西方經濟學體系最基本的假設前提,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研究開展人類一切經濟行為的必要存在。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偏頗又有礙于經濟學與實際經濟活動的密切結合。因此,有必要聯系實際對“理性經濟人”假設從其合理性與局限性兩個角度進行辯證的思考,使其更有效地服務于社會實踐。
【關鍵詞】理性經濟人;合理性;局限性;辯證地
一、引言
理性經濟人假設是對經濟生活當中的一般人的抽象,它是進行經濟學分析時的重要假設。自“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后,該假設一直作為龐大的經濟理論體系構建的前提和經濟分析的邏輯起點,其構建經濟學大廈的理論基石地位未曾改變,由此可見,“理性經濟人”假設是具備一定合理性的;但是,對該假設的質疑聲也一直不曾間斷,這又可說明該假設存在一定局限。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對人的研究,加之結合十九大報告當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以人為中心、注重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在時代的發展變化的條件下,經濟學研究不能只從經濟方面對人的本性作出假設,而要全面、發展的去看待人的本性,只有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經濟理論才可以更好的發展于現實生活并服務于現實生活。因此,對“理性經濟人”假設結合時代發展進行辯證的認識十分有必要。
二、“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合理性
“理性經濟人”是西方主流經濟學進行分析的邏輯起點與基石,長久以來有效地推動了經濟學的研究與發展,經濟研究的進行離不開這一重要的工具。
(一)“理性經濟人”假設為經濟分析提供了科學的分析工具
研究者利用思維對客觀現實進行抽象是任何學科研究邁向科學成果的第一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世界上最為復雜的一種事物——人,所以要進行經濟研究必須將人進行科學的抽象,否則經濟分析無從展開,經濟理論體系無法構建。對研究對象的科學抽象不是對其現實情況的全面反映,而應是對其本質的合理概括。若將人的各種相關影響因素與側面都在經濟研究的假設當中考慮進來,那無疑會使研究的問題變得復雜化,只有先將關鍵的影響因素分析透徹以后,再漸漸地放寬假設條件來研究其他相關影響因素,才能夠真正理清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對研究問題的不同影響,才能夠向科學的結論逐步邁進。“理性經濟人”假設為經濟研究提供了一種簡捷有效工具,通過該假設剔除出了一些相對不太重要的干擾因素,使得分析的重點集中在關鍵因素上,有助于經濟分析的開展和經濟學大廈的構建。
(二)“理性經濟人”假設依舊有繼續存在的現實必要性
學界對“理性經濟人”假設的質疑與批判一直都有,對經濟人的抽象也一直不斷地被修正與完善。關于對“理性經濟人”假設理論的批判使得現代行為經濟學建立起來并不斷地提出與“理性經濟人”假設不同的創新觀點。行為經濟學認為人的本性當中具有利他的屬性,利他不是由于最終的利己動機產生的。如一個善良的人他可能會不求任何回報地給予一個乞丐一些面包甚至是對他自身來講也十分必需的金錢等。相似的事例還有許多,但就目前來講,行為經濟學還未建立起一個完善的、解釋力普遍的理論框架,僅通過這些現象的陳述似乎還并不能將“理性經濟人”假設推翻。“理性經濟人”假設仍然有其繼續被堅持的現實必要性,對該假設的質疑聲并不能否認它對當前經濟研究的重要作用。退一步講,即使“理性經濟人”假設有其自身的不足與錯誤之處,但不能僅僅用與之相對的、能反駁該假設某一不足之處的另一假設——利他性假設來取而代之。總而言之,當前“理性經濟人”假設的繼續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三)“理性經濟人”假設并非宣揚一般意義上的自私自利
“理性經濟人”假設中的利己假設并非“自私自利”,并不意味著社會活動當中的每個人關心的只有他自己的錢袋子,更不是提倡人人都要自私自利,即該假設并非與道德相違背。反之,人人在孜孜以求地為自己的利益打算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為人類社會提供最好的產品與服務,最后在客觀實際上實現社會利益。“理性經濟人”的行為前提是在市場倫理規則邊界內,而不是“非道德主義者”。結合亞當斯密的兩部著作:《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可以發現是并不存在所謂的“斯密難題”,在“看不見的手”的巧妙引導下“理性經濟人”假設與道德是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的,最終兩者的有機結合會導向人類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增進。再者,“理性經濟人”假設作為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前提,只是從宏觀維度為經濟分析提供了一種工具,其本身并不帶有任何的價值傾向與價值倡導。所以以“理性經濟人”假設違背道德倫理,提倡現實生活中人人自私自利的價值導向為根據批判該假設的觀點是不具備充分的說服力的。
三、“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局限性
“理性經濟人”假設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作為一種經濟分析的假設理論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人的綜合性發展必然會出現一些不適應性或局限之處。
(一)“理性經濟人”假設的適用性具有局限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即從現實性上來講,人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發展十分復雜,所從事的社會活動包含著方方面面,且各方面不是相互獨立的。盡管“理性經濟人”假設是為了進行經濟學的研究而提出的,但對經濟的研究離不開社會生活其他相關方面的影響,人的本性也不能僅僅從經濟方面進行假設研究,必須將人置于相對應的時代發展背景下的社會活動中,以不斷發展、全面的眼光看待人的發展。換言之,“理性經濟人”假設單在經濟關系的角度上分析問題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把它用在社會關系的其他方面的解釋上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與經濟關系緊密聯系的政治、文化關系。對社會關系其他方面解釋力的欠缺勢必會影響到該假設在經濟關系的研究上。此外,正如社會的發展會經歷不同的歷史階段,人的發展也具有一個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理性經濟人”假設只有不斷隨時代的發展變化來修正與完善才能夠彌補不足,具備更強的解釋力。
(二)“理性經濟人”的現實解釋力存在局限
“理性經濟人”假設包含的一個基本內容就是每個人在進行決策之前就擁有了“完全信息”,然而建立在這樣基本假設基礎上的理性決策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實現,現實生活中人們的選擇與“理性經濟人”的理性選擇常是不一致的。大量學者一直致力于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理性決策的批判。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是西蒙關于對完全理性假說與最優化選擇的反駁與批判,他認為經濟人在決策之前必須具備可供選擇、結果明確并能按優先順序排列的其他選擇方案以及一個有效的效用函數才能夠實現最大化原則。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即使是對能夠實現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或者能夠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而言,在進行決策之前也不可能擁有促成決策完成的完全的信息和一系列結果明確、可供選擇的方案。除此之外,行為經濟學認為現實生活中人們不總是理性。相關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你手中擁有同樣1000元,第一種是你辛苦打工賺得的,第二種情況是買彩票中獎獲得的,由于獲得財富的方式不一樣,做出的選擇肯定是不同的,意外的收入是會促進人們的消費的。人類的精神活動不是科學法則能夠說明的,也不是物理世界所能控制的。若用“理性經濟人”為支撐點來研究人類的一切行為,是對“理性”的誤讀也是對科學的幼稚的理解。總之,“理性經濟人”假設對于目前現實中出現的眾多現象依舊難以給出合理解釋,“理性經濟人”假設作為經濟學的基礎假設還需要從現實的人出發不斷進行完善以貼近實際生活。
四、關于“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反思與總結
“理性經濟人”假設作為西方經濟學問題研究的起點與理論建立的基礎,其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對經濟學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但在時代背景不斷轉換的條件下,“理性經濟人”假設確實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該假設。對“理性經濟人”假設的不斷修正與完善必定會成為西方經濟學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徹底否定與拋棄從現實的人中抽象出來的“理性經濟人”假說的觀點是錯誤的,而全面地肯定該假設的看法也是片面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正是在激烈的爭論與反駁當中才逐漸發展完善起來的。
總之,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就是要做到辯證地思考“理性經濟人”假設,從現實的生活中根據不斷發展的人的特性來修正和發展“理性經濟人”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