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中鵬
【摘要】在美國特朗普政府大幅轉變中東政策之后,日本外相河野太郎緊急趕赴中東地區進行穿梭訪問。河野訪問中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要凸顯日本在中東的存在感與大國地位。日美同盟對日本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在保障日本安全的同時,但又制約著日本外交施展的空間。今后的日本中東外交,如何在日美同盟與中東國家之間做到平衡,將考驗著日本外交的智慧。
【關鍵詞】日美同盟 能源外交 能源安全 日本外交
2017年的歲末,日本外相河野太郎緊急趕赴中東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穿梭訪問,就美國做出的“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決定進行斡旋與調停,想要充當美國與巴以雙方的調停人,謀劃“凸顯”日本在中東地區的存在感,意圖“彰顯”日本因與美國有特殊同盟關系、且又與巴以雙方都存在良好關系這一獨特的戰略地位。但是在現實狀況嚴峻的中東地區,特別是日本在必須照顧美國顏面的前提條件下,日本的“理想”又能落實多少呢?
首先,日美同盟,對于日本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讓日本有巨大的“靠山”的感覺,但又讓日本外交處處掣肘,難以有“獨立自主”的空間。
就在河野動身出訪中東之前,在2017年12月21日舉行的聯大緊急特別會議憑借多數贊成票通過了決議案,批評美國的做法并要求美國撤銷承認,該決議獲得128票贊成和9票反對,35票棄權。就在這128張贊成票中,日本竟然投了贊成票。處處以“日美同盟”作為外交主軸的日本,膽敢“觸犯美國容顏”,那日本的“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據共同社報道,在聯合國表決決議案之前,日本事先向美國打了招呼,稱“完全不打算給日美關系造成影響”,以此尋求理解。答案不言自明,日本投了贊成票,還是要私下里跟美國協調的,否則,日本難以做出“先斬后奏”的果斷決定。
既要在耶路撒冷問題上顧及到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面子,又要照顧到美國的顏面,日本的“平衡外交”可謂是做足了功課,但是,既然去投“贊成票”,何以還要照顧美國的顏面?這種畏首畏尾的行為,難以說是真心投了“贊成票”,只能說是一種“投機票”“騎墻票”,既不敢冒阿拉伯世界之大不韙,又不敢完全得罪美國,這種“平衡外交”拿捏得當還好,如果“平衡感”不好,就有失敗的危險。
其次,日本中東外交,實用主義色彩太濃,功利性目的深厚,難以完全贏得中東國家的信任。
此訪中東,河野太郎是西方國家中第一個在“美國提出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之后,而動身前往中東地區進行調停的外長。在訪以期間,河野參觀了耶路撒冷大屠殺紀念館,并向猶太人受難者親自獻上花環,之后,河野太郎又前往位于約旦河西岸杰里科的由日本負責建設的工農業園區,宣布包括拓展園區功能在內,將向巴勒斯坦新提供約4000萬美元援助。
河野在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舉行會談時,表明了日本的一貫立場:即日本支持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兩國方案,包括耶路撒冷歸屬問題在內,以巴之間的問題應由當事方通過談判加以解決。內塔尼亞胡回應說,與巴方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其后,河野在約旦河西岸與巴勒斯坦國總統阿巴斯和外長馬利基舉行了會談。河野向巴方說明了日本在耶路撒冷問題上的立場。阿巴斯表示,巴勒斯坦并不打算謀求暴力解決問題,而是愿意開展對話和談判。從河野與巴以首腦會談的話語中不難看出,盡管日本方面意在居間調停,但是巴以雙方并未積極回應日本的呼吁,仍舊是各說各話,在最關鍵的涉及耶路撒冷地位問題上,巴以雙方依舊立場迥異,日本的調停功效微乎其微。
既然調停結果不容樂觀,但還是要做出一個“樣子”來。在以色列,河野得代表日方表明對猶太人受盡苦難的的同情與支持;在巴勒斯坦,得須安撫巴方的情緒。不過,支持與同情也好,安撫情緒也罷,實質性問題仍舊無法解決。
又次,日本之所以投了“贊成票”,熱心要做巴以雙方的調停人,其本質性目的在乎能源外交。
簡要回顧日本中東外交史,就能明白日本此次熱衷于站在阿拉伯世界一邊、熱衷于趕赴中東地區充當“調停人”的角色的根本原因。日本曾經因為為了顧全日美同盟而對中東產油國的警告不當一回事,結果遭遇了嚴峻的“石油危機”,在“油斷”的巨大社會恐慌下,日本不得不領教了包括產油國在內的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巨大威力,在團結起來的阿拉伯世界面前,在自身必須有求于進口阿拉伯產油國石油的巨大現實問題面前,日本必須在日美同盟與阿拉伯世界當中作一抉擇,那就是“石油”更重要、日本經濟社會發展更重要。
盡管石油危機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當今的日本仍舊在石油進口方面依賴于中東地區,當前日本每年海外進口石油的85%左右都依賴于中東地區,中東產油國對日本仍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如果在特朗普有關耶路撒冷地位變動問題上猶猶豫豫,而在聯大上去投反對票或者棄權票,其帶來的后果,就是讓阿拉伯世界認為,日本緊密跟隨美國,不會顧及阿拉伯世界的面子,不能體會到巴勒斯坦的情緒,日本追隨了美國,就是支持了以色列。權衡利弊后日本還是在關系到日本國家利益的面前,顧及了巴勒斯坦的情緒,照顧到了阿拉伯世界的顏面。可見“石油外交”對于日本的極端重要h生,能源安全之于日本的不可或缺h生。
最后,今后日本如何在中東問題與日美同盟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如何既能取信于阿拉伯世界,又能“于無聲處”顧及到美國與以色列的面子與利益,將考驗著日本外交的智慧。
河野太郎在耶路撒冷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會談之際,曾提議由日本做東在東京舉行中東和平會議,但是否能夠真正落實,尚須繼續觀察。
日本主動提議舉辦“四方會議”,其目的不外乎是欲要彰顯日本的“大國存在感”,踐行日本首相安倍提出的“俯瞰地球儀外交”理念。日本與以色列、巴勒斯坦雙方均有良好關系,通過主辦會議可以為中東局勢穩定作貢獻,可以為國際社會貢獻“日本的力量”。
巴以有關耶路撒冷地位問題,是巴以之間的核心問題之一,美國選在這個時候把這個“燙手山芋”扔給了國際社會,日本敢接嗎?日本接了,又當如何妥善應對?在巴以問題,這個巨大的國際難題面前,日本當思量日本外交如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