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的社會現象,我們首先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而對此質疑、批判,或者贊同。但要學會多問自己,為何如此?于是,立意角度產生:拒絕閱讀經典,原因大多是世事浮躁,人們更愿意接納“淺閱讀”“快閱讀”“碎片化閱讀”,甚至干脆“讀圖”,本質原因是當下社會的價值取向問題。在一個追求“成功”的時代,像《紅樓夢》這樣缺少“實用價值”,缺少“謀取實際利益”的功能,同時又缺少快速獲取娛樂“快感”的作品,被閱讀者驅逐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些承載著人類基本價值觀念和文化取向的“經典”,被我們以“不實用”而拒絕的時候,我們是否忽視了人類沉重的肉身恰是因“無用”的閱讀而獲得心靈的輕盈和潔凈的。這樣寫作可圍繞“有用與無用”“與經典同行”等展開。
我們也可勇敢質疑,曾經的“經典”是否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經典,有些依托社會背景生成的“深邃”的經典是否有足夠理由要求不同生活閱歷的人去閱讀、熱愛并讀出“意義”?這樣寫作可就“何為經典”“人類經典演變過程”等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