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王揚

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成功于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成功于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北京同仁堂始創于1669年,至今已有349年的歷史,曾于1723年為清政府供奉御藥,歷經8代皇帝188年。
截至2017年底,同仁堂集團系統共擁有藥品、醫院制劑、保健食品、食品、化妝品、中藥飲片6大類共2600余種產品,36個生產基地,110條通過國內外GMP認證的生產線;同仁堂商標已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注冊登記,零售終端及醫療機構超過2000家;內地醫療機構340家,海外74家,遍布2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一個國家級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有各種專利147件。
2018年5月29日,北京同仁堂國藥(03613)由創業板轉主板上市。
改革開放40年,同仁堂海外發展25年,對同仁堂國藥而言,如何站上新起點,迎接新征程,讓中國企業更進一步走向國際,是同仁堂國藥在新時代背景下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為此,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丁永玲,揭開了同仁堂走向國際的故事。
作為同仁堂集團最重要的海外發展平臺,同仁堂國藥公司成立于2004年,并在2013年5月7日在香港創業板掛牌上市。用了10年時間,在香港地區逐步做強做大,建立穩固的發展根基。丁永玲指出,同仁堂國藥在創業板掛牌上市后,5年來經營業績不斷提升,在香港地區乃至海外的文化影響力也越來越廣?!霸谵D主板后,同仁堂國藥將會有海外發展的計劃。下一步我們將以香港地區為橋梁,希望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投資和業務,也會考慮并購?!?/p>
香港地區的資本市場是一直緊跟時代形勢的,隨著對“獨角獸”企業的政策開放,香港地區資本市場也迎來了一波政策紅利。同仁堂作為創業板的龍頭企業,市值超過百億?!霸谶@種情況下,我們是有實力,也有能力轉主板的?!倍∮懒嵴f。
提到外界頗為關注的資金問題,丁永玲明確表示,目前公司賬面資金約有20億元,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足夠支持發展,暫無配股等資本計劃?!拔磥韼啄晡覀冊谕顿Y開辦各種形式的終端、建立本地化工廠、開展中西醫結合項目等方面,資金都是非常充裕的?!?/p>
丁永玲表示,同仁堂國藥轉往主板上市,將增強股份的交易流動性,企業的價值和影響力也會被進一步挖掘,使得公司在公眾、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中,獲得更廣泛的認可。轉板對于同仁堂國藥而言,還有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和責任意義,支持更多社會責任落地,關注更多弱勢群體,為世界人民做更多的事。
海外發展,顧名思義目標就是要走向海外。同仁堂的海外發展之路要追溯到1993年,從1993年在香港地區開辦第一家藥店,至今同仁堂的海外發展已有25年的歷史。談及當初為何將香港地區作為同仁堂海外發展的突破口,丁永玲回憶,是因為整個香港社會對中醫藥文化,對同仁堂中醫藥老字號品牌有良好的認知,對同仁堂的產品也有很多需求。丁永玲表示,“香港地區是一個中西共同體——社會、民生、經濟,都是如此。在這里,發展的阻力小、潛力大,資本的靈活度也為企業增添了更多靈活性。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這里都是傳統中醫藥老字號同仁堂‘走出去’的切口?!?/p>

2016年11月,北京同仁堂進入南非,自此實現了五大洲布局。
丁永玲回憶:“1993年開店后,同仁堂國藥通過香港地區輻射到澳門、臺灣地區以及東南亞,可以說同仁堂國際化格局的形成,就是以香港地區為橋梁。2004年同仁堂到香港地區成立了全資的國際公司,重點負責海外市場的規劃布局、管理、發展,2004年之后我們重點布局東南亞市場,初步實現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的目標,整個發展步伐非常穩健,成效也非常突出?!?/p>
為深耕香港市場,把香港市場做大做強,同仁堂國藥選擇在香港大埔工業園區建立同仁堂的生產研發基地,就是目前的同仁堂國藥大埔生產基地,這里既生產傳統中藥產品,同時也面向海外研發生產國際市場需要的保健產品。
丁永玲解釋,這樣一個工廠形成了同仁堂在全球的全產業鏈閉環,對下一步很多好的產品能夠“走出去”,走向海外國家傳播中藥文化,培養中醫人才、發展中醫藥人才教育都大有益處?!巴瑫r,我們也看到香港地區在金融方面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投融資方面的優勢;在倉儲物流航運方面也更加方便、快捷;在通訊信息方面也更高效。當時我們就想如果在香港地區成立公司,今后由它作為同仁堂全球發展的唯一平臺,作為同仁堂全球品牌形象的代表、文化傳播的窗口,通過香港地區真正走向世界,這里一定是最佳的選擇。我們這么去想了,隨后一切都是按照這樣一個總體設計不斷去推動我們的業務和投資發展。事實證明一切都是值得的?!?/p>
現如今,同仁堂國藥在海外拓展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最初同仁堂“走出去”的海外開拓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醫藥進入歐美市場會面臨諸多貿易壁壘,這其中的辛酸也讓丁永玲頗為難忘。
在丁永玲看來,同仁堂走向國際面臨的最大壁壘就是文化認同,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延續下來的傳統文化之一,外國民眾普遍都不十分了解,接受起來就更加困難?!按蠓蚪o病患開湯藥,誰愿意喝一碗苦藥湯?現在相對年輕一點的國人都不太習慣,更何況是外國人。傳統的大蜜丸,很多人也接受不了,覺得嗓子眼細,咽不下去。”
為使海外消費者接受中醫藥文化,同仁堂國藥也在不斷創新優化藥品劑量和型號,完善藥品的包裝和文字。丁永玲表示,為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仁堂做了一系列扎實的工作,內部改革,這對于一個內向型的企業來說異常艱苦,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資源,但最終的成果也有目共睹。
一方面,同仁堂在產業鏈上結構性改革取得了成績。另一方面,同仁堂在經濟增長和市場布局上也取得了成就。“說得具體一些,就是通過2013年到2017年這5年的運作,同仁堂走進了世界五大洲,在27個國家和地區落地140多家各類終端,產品行銷40余個國家和地區,商標注冊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超過千萬人因為同仁堂而享受到了正宗的中醫藥服務,上億人通過同仁堂體驗中醫藥文化,愛上傳統中國智慧。”丁永玲說。

北京同仁堂迪拜公司經理為顧客介紹中藥飲片。
丁永玲說:“同仁堂的企業精神是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秉承這樣的企業文化,同仁堂在很多國家開展大型義診,讓民眾體驗中醫的神奇魅力。
同仁堂進入南非之后,就曾為前曼德拉總統夫人提供診療。據丁永玲介紹,“83歲的老夫人剛到同仁堂店里的時候,是拄著拐杖坐著輪椅被人攙扶著來的,實事求是地說也就15分鐘,給她做針灸和熱敷,她居然就扔掉拐杖能站起來了。從那之后,中方經理每周兩三次都會帶著同仁堂的醫生為她治療,她的腿后來恢復得非??欤凶咭膊挥迷僦艄照茸喴瘟?。”
南非總統的女兒也是同仁堂的忠實消費者,她會定期到同仁堂來找醫生針灸、拔罐,同時有選擇地吃一些中藥。這些都是同仁堂走出海外,不斷獲得文化認同的縮影。
為了讓世界都能明白中醫藥,同仁堂在香港地區和海外也加大聯合科研合作及培養中醫藥人才的力度,和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都有合作科研項目,主攻品種就是安宮牛黃丸、同仁牛黃清心丸、破壁靈芝孢子粉膠囊等重點品種。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年,同仁堂海外發展也經歷了整整25個年頭。同仁堂國藥上市5周年,又在5周年之際成功實現轉板,丁永玲說2018年對同仁堂來說意義非同小可。
丁永玲表示,“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家鼓勵我們走出去辦店辦廠,也就不會形成我們一系列的投資體系和業務模式,更不可能打造出如今的全產業鏈海外集團。可以說在初期我們借助國家政策‘走出去’確實受益匪淺?!?/p>
回顧25年的發展歷程,從同仁堂國藥選擇到香港地區發展業務,到東南亞投資開辦門店,到最終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實現投資業務落地,丁永玲將這一路走來的過程總結為“走出去、走進去、走下去、走上去”的“四步走戰略”。

北京同仁堂集團副總經理丁永鈴與迪拜健康城自由區管理局主席、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夫人哈雅公主在北京同仁堂迪拜店開業儀式上。
丁永玲介紹,“走出去”就是讓產品走出國門,在海外銷售同仁堂的產品,讓老百姓知道這是同仁堂的藥。“走進去”則是指投資要走出去,品牌要落地,讓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眾看到世界各地的同仁堂店鋪,門口掛著同仁堂金字招牌,里面有同仁堂產品的銷售,還有北京來的名老中醫坐堂,讓海外民眾知道可以選擇同仁堂求醫問藥?!白呦氯ァ本褪墙柚T店,不失時機地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展大型文化推廣活動,贈醫施藥,借助節假日回饋消費者。比如說母親節給女性贈送一些產品,提供一些特殊服務,包括開展講座,為民眾義診,讓民眾感受中醫、體驗中醫等。通過這些活動讓海外國家的民眾真正認識同仁堂,了解同仁堂,為他們防病治病養生保健提供選擇。這也是同仁堂成功在海外各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及實現業務落地成功的奧秘,通過文化推廣讓海外民眾了解你,最終選擇你。
通過實現前“三步走”,第四步的“走上去”則是讓各個國家的高層(政府)來認可同仁堂,全方位支持同仁堂中醫藥文化落地。這對推動中醫在海外國家和地區立法也十分有效。正是通過這個“四步走”戰略,同仁堂才能在海外扎根。
政策方面,自2016年以來,中醫藥享受到了政策紅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使中國市場進一步得到規范。中醫藥也成為“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國家形象,這也為中醫藥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治身份。此外,《“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為中醫藥走什么樣的發展之路,發展成什么樣的行業,設立了明確的路徑。
從1996年起,丁永玲就在同仁堂出口部門工作,1998年在同仁堂出口公司任總經理,至今在同仁堂工作已經有20多個年頭。談到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她動情地說,“人生能有多少個20年?我們將大部分精力全部投入到同仁堂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當中,現在回味起來,還是很艱辛的。我們的精神就是團結拼搏艱苦創業。我們到發達國家都是從零開始去創業,同仁堂的發展有了今天的成就,是幾代人共同努力和奮斗的結果?!?/p>
丁永玲回憶,很多同仁堂的兄弟姐妹們兢兢業業地在外面工作,很多人在這20多年中經歷了孩子生病、父母去世、兄長離開,但他們卻都不能及時回到家人身邊?!罢娴挠泻芏嗫筛杩善母腥斯适?。這也是同仁堂作為一個國家知名中醫藥品牌,需要擔當的使命和責任?!?/p>
一路走來,同仁堂國藥在時代的浪潮中保證了可持續健康發展,其經驗可以總結為“變則存,不變則廢。”對于這家老字號的海外發展,適應時代變化是永恒的主題。而唯一沒變的,則是同仁堂創造健康,全球共享的初心。
展望未來,丁永玲表示,借助改革開放40年,企業也伴隨著國家的改革進一步發展壯大。進入新時代中醫藥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傲暯娇倳浺恢狈e極倡導努力推動中醫藥走出國門,這對打造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非常好的切入點。對于同仁堂,我們也感受到了這種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p>
丁永玲指出,從國家層面來看,當下有諸多紅利政策,包括“一帶一路”倡議、中東歐合作、瀾湄合作、金磚國家、G20、上合組織等,這其中或多或少都為中醫藥行業帶來發展新機遇,有些甚至是歷史性機遇。
目前,同仁堂正在努力踐行國家倡議,讓中醫藥走出國門,把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醫藥文化傳向世界,為全世界的百姓服務。丁永玲希望同仁堂國藥能在中國努力打造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為海外民眾的健康提供中國解決方案,提供中國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