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德勝初級中學 周培華
在以往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為學生們灌輸講解,學生一直扮演觀眾的角色。這種教學方式嚴重剝奪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權利,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極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由此,教師必須改變創新,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開展教學,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串,以激活學生的探究意識,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更好地實現高效數學課堂教學。
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對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意義重大。作為教師,要注重開發、利用生活實際這一學習素材,巧妙地設計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問題串,以更好地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們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內容時,從學生的生活中選材,巧妙地設計了一些生活實際問題,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1.小明現在手中一共有45元錢,想要買一款自己喜歡的隨身聽,但一臺隨身聽的價錢一般不少于300元,因此,小明打算每月節省出30元錢,小明在多少個月后至少存了300元錢?
2.一種自行車它的進價是800元/輛,某商場開始的售價為1200元,在五一期間準備打折促銷這種自行車,但要保證這一自行車的利潤不得少于5%,你知道商店最多打多少折嗎?
學生們在教師給出問題后,都紛紛進入思考中,而且這些問題都是自己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都想憑借自己的能力解決出這一問題,由此學生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很快,學生們便進入思考中,發現這些問題需要借助數學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識來解決,于是學生開始進一步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識內容。
案例中,教師巧妙地創設了一些生活實際問題,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開拓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機械記憶的過程,需要學生的探究思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凸顯,更多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入一些探究性問題,以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個“問題串”,很好地激活了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學生的進一步分析、思考指引了方向,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探究,推動學生高效發展。
學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人,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注重其思維的發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引入一些操作性問題串,以激活學生的探究創新思維,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們研究軸對稱與坐標變化的知識內容時,為學生設計了幾個操作性問題,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更好地分析數學知識:建立一個直角坐標系,在坐標系中依次連接點(0,0)、(5,4)、(3,0)、(5,1)、(5,-1)、(3,0)、(4,-2),(0,0),看最后會成為一個怎樣的圖案?如果讓這些點的橫坐標不變,縱坐標全變為原來的相反數,又會得到怎樣的圖案呢?這一新的圖案與原圖案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如果這些點的縱坐標不變,橫坐標變為原來的相反數,又會是怎樣的結果呢?學生們的探究欲望被這一問題串給激活,并主動地進入操作思考中,主動去操作探究。
案例中,教師巧妙地運用問題串,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變得更加主動、積極,無形中對軸對稱與坐標的知識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總之,在今后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教學內容的特點,善于引入一些“問題串”,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