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玉橋中學 王 新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人類已進入信息爆炸時代。最新版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以發展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創設合適的數學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把握數學內容的本質。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不斷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由此可見,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融入課堂是教育與時代發展的趨勢與必然。在此,我結合自己八年級數學“正方形的定義與性質”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做法與感受。
數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用來刻畫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科學語言。由于數學的嚴謹性與邏輯性強,導致數學給許多人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印象,這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恐懼與迷茫。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擺脫這種心理,還數學以鮮活的生命呢?對于教學中那些教師難以解釋清楚的問題,又如何讓學生體會與理解呢?這些都是我們思考并予以解決的問題。信息技術融入課堂,其生動的演示與動畫生成的功能會很好地幫我們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如在進行“正方形”的定義的探究過程中,為了能讓學生體會正方形為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一事實,在讓學生思考“利用四邊形的不穩定性,通過拖拽將平行四邊形變成正方形”“將矩形變成正方形”以及“將菱形轉變為正方形”三個問題的基礎上,再利用幾何畫板軟件,讓學生親自動手經歷圖形變化過程。
圖形變化如下:
將平行四邊形中∠D變換為90°,再令AD=DC,則可讓學生體會到:有一個角是直角,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的數學事實。
這種信息技術參與下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將生硬的數學知識以一種動態的效果呈現出來,在帶給學生視覺沖擊的同時,也帶給了學生深度的思考,同時也為學生揭示了研究問題的方法。
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幾何圖形的性質都是教師給出后學生死記硬背,這種做法往往是教師整理得頭頭是道,但學生理解一頭霧水,更不要說記憶與應用了,因此課堂中教師常常會埋怨學生記不住。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課堂由教師把控,知識是由教師生硬給出,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很難記住那些枯燥的數學原理和定理。
建構主義觀點認為:學習是自主建構的過程,生硬的灌輸都是無效的。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把握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間的關系,我讓學生在ipad上通過拖拽將表示圖形集合的草圖進行重組,以體現圖形之間的包含關系(維恩圖),并將結果以小組形式進行展示,既滿足了學生好動的天性,給予了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又使知識得到了學習。
長期以來,數學教學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的影響,邏輯推理教學往往是教師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教師的語言是枯燥的,圖形是靜態的,學生的理解是迷茫的。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圖形的運動變化?如何解決學生思維存在的差異?
比如教學中,針對題目:如圖,四邊形ABCD、四邊形DEFG都是正方形,連接AE,CG。(1)求證:AE=CG。(2)當正方形ABCD繞點D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時,上述結論還成立嗎?請你畫出圖形,給出有關證明。
針對問題(2)的解決,我提出了不同要求:可以自己獨立畫圖,可以借助教師在ipad中推送的幾何作圖軟件geogebra,動手按題目要求操作,觀察圖形再畫圖。此種做法體現了尊重學生思維差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也還題目以鮮活的演變過程。
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是現代學生成長的需要,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更是現代教育本質的需要。教育家們指出:教育就是喚醒。喚醒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思考,喚醒的是學生追求真理的精神與探究的勇氣。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是還原知識本質和展現知識發生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新時代教師,要勇于突破自我、挑戰自我,要順應時代需要。我們不能做新時代的文盲,要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充分挖掘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點,變更教學方式,建立多元學習渠道,更好地發揮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積極作用,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