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香, 魏金榮, 田 婷
(南京中醫藥大學揚州附屬醫院 腦病科, 江蘇 揚州, 225002)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是中老年多發的短暫性的腦缺氧發作血管性眩暈,發病機制多為動脈粥樣硬化、小腦缺血、血管狹窄等導致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狹窄和痙攣[1]。患者常反復發作眩暈,伴發惡心、嘔吐、耳鳴、步態不穩、焦慮、失眠現象,約1/3患者可導致腦梗死[2]。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腦循環功能治療儀產品,利用其輸出低頻調制中波棱型波脈沖運用人體穴位刺激和經絡疏通原理,廣泛應用于臨床各類腦供血不足等疾病以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循環,促進神經功能修復[3]。耳穴埋籽是通過王不留行籽對耳穴進行良性刺激,以達到調節人體經絡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4]。2014年1月起,本院腦病科護理組將中醫護理干預方法耳穴埋籽聯合腦循環系統治療應用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顯著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腦病科收治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60例,均經TCD、頭顱MRI、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排除標準: ① 顱內占位性病變、眼病導致眩暈及椎基底動脈供血區梗死和出血; ② 耳廓局部有潰瘍、濕疹、凍瘡破潰者; ③ 合并精神疾病無法配合者。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2例,女18例; 發病年齡45~78歲,平均(56.20±11.40)歲; 既往高血壓病史22例(73.33%), 頸椎病9例(30.00%), 高血脂21例(70.00%), 糖尿病7例(23.33%), 煙酒不良嗜好6例(20.00%)。治療組中,男14例,女16例; 發病年齡46~80歲,平均(55.80±12.10)歲; 既往高血壓病史21例(70.00%), 頸椎病8例(26.67%), 高血脂20例(66.67%), 糖尿病8例(26.67%), 煙酒不良嗜好7例(23.33%)。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實施腦病科常規護理。囑患者常規口服擴血管類藥物,保持病室安靜和適宜溫濕度,眩暈發作時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并安慰患者,避免情緒波動。加強生活護理,保證舒適,給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飲食,根據病情補充能量,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1.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耳穴埋籽聯合腦循環系統治療,對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⑴ 耳穴埋籽選穴及定位: 患者取坐位或臥位,操作者一手持耳輪后上方,另一手持探棒自上而下尋找敏感點,無敏感點則遵醫囑取肝、腎、皮質下等穴位[5], 通過刺激這些穴位達到改善患者腦部缺血的癥狀[6-7]。用75.00%酒精消毒局部皮膚,待干,將王不留行籽貼于所選穴位上,并用食指、拇指捻壓,至患者感覺到酸麻脹得氣感,每穴位每次按壓1~2 min, 指導患者每天自行按壓3~5次,隔天輪換對側耳部,每2 d更換王不留行籽1次,1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8]。⑵ 腦循環系統治療: 使用上海晉電成套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JD-2008腦循環系統治療儀,1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① 評估患者:包括患者一般情況、相關病情、既往病史、發病部位、頭顱皮膚情況、有無感覺遲鈍或障礙、對溫度的耐受情況、體質、心理狀態等,并告知患者操作目的及配合要點,保證病室適宜溫濕度。② 用物準備:洗手,準備腦循環系統治療儀、電源線、電極片,必要時備屏風,幫助患者排尿后取舒適體位。③ 操作流程與注意事項:協助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暴露頭部,注意保暖; 正確連接導聯線與電極片,遵醫囑將電極片放至患者頭部相應穴位或部位,以固定帶妥善固定,定位準確,操作熟練; 連接電源,打開開關,根據醫囑調節時間20 min, 按啟動鍵并根據患者情況與主訴調節強度,觀察患者使用過程中情況并保持有效溝通,隨時詢問患者感受,觀察病情變化,關心患者,維護隱私,注意保暖; 使用結束撤去用物,安置患者于舒適體位,進行健康教育。
① 眩暈癥狀評分[9]: 參照眩暈癥癥狀評分(VSS-SF), 對比2組患者干預1周后和2周后眩暈改善情況,共15個條目,每條目0~4分,分別對應從不、偶爾、有時、經常、頻繁,得分越高表示眩暈癥狀越嚴重。② 臨床治療有效率: 根據國家中管局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0], 分為顯效(治療后眩暈消失)、有效(治療后眩暈減輕)、無效(治療后眩暈無好轉或者加重)。③ 院內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 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例數)/調查總例數×100%。
入院時, 2組患者眩暈癥狀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1周后,治療組眩暈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2周后,治療組眩暈癥狀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眩暈癥狀評分和住院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P<0.01。
干預2周后,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和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和滿意度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主要為血管變窄或后側支循環阻塞導致供血區相關腦干、小腦、丘腦等循環障礙,可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腦功能減退、腦萎縮,甚至腦梗死,常見原因有高血壓、動脈硬化、頸椎病,其臨床表現復雜且缺乏明確特點,半數以上患者以眩暈為主訴[11], 伴惡心、嘔吐、步態不穩、復視、跌倒發作等癥狀[12]。
本研究使用的JD-2008腦循環系統治療儀采用5組輸出裝置,其中頭部2組治療裝置輸出低頻仿生無序脈沖波,肢體3組治療裝置輸出低頻調制中頻棱形脈沖波,運用人體穴位刺激和經絡疏通原理,結合患者病情,選用相應穴位,從而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促進神經功能盡早恢復和改善。將該治療方法應用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患者,相關研究[13]顯示腦循環治療儀電刺激小腦頂核后30 min, 全腦血流量明顯升高,可抑制血管收縮性物質的釋放,改善腦內循環,明顯改善和緩解缺血性腦損害,對缺血性腦神經元有明顯保護作用。中醫認為,耳與經絡密切相關,研究[14-15]顯示耳穴埋籽具有調節臟腑氣血、調節陰陽平衡的功能,從而可達到緩解眩暈癥狀的作用。本研究在臨床應用JD-2008腦循環系統治療儀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過程中,將中醫護理技術耳穴埋籽聯合應用,具有治療方法操作簡單的優點,且療效易于觀察,有效率明顯提高,平均住院時間縮短,治療效果和滿意度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