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 影像科, 江蘇 泰興, 225400)
睡眠障礙以及生活質量低下是癌癥患者的常見癥狀,對于肺癌晚期需依賴于化療來維持生命的患者而言,以上癥狀表現尤為突出[1-3]。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并提高生活質量水平,已成為當前臨床醫師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4-6]。本研究選取住院部收治的60例肺癌化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并應用不同護理模式干預,結果顯示,針對性護理模式干預有助于改善肺癌化療患者的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納入本院住院部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肺癌化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分別30例患者。對照組男21例,女9例,年齡46~72周歲,平均(52.10±2.80)歲; 觀察組男23例,女7例,年齡47~72周歲,平均(52.80±2.30)歲。
對比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模式。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病房,保持床單位干凈、整潔,定期開窗通風、消毒、清掃,空氣流通,光線柔和; 按照醫囑指導患者進行化療用藥,監測患者用藥治療期間有無不良反應,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聯系醫生進行對癥處理; 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以一對一方式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如疾病知識、睡眠知識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的應對措施等,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使其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積極配合治療與各項護理操作。
1.2.2 觀察組: 實施針對性護理模式。① 護理人員及時為患者提供有關治療療效方面的信息,耐心向患者解釋化療對其所患疾病的積極影響,使患者對化療治療肺癌有安全感,充滿信心。② 護理人員需多與患者接觸,熱情且積極地向患者介紹化療成功的肺癌病例,以熟練的操作技術以及高度的責任意識爭取患者家屬的信任,打消患者恐懼、焦慮心理,指導患者做好化療期間的飲食配合,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保暖,預防感冒,以降低化療期間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③ 護理人員應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術以及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通過自身積極的態度與言行舉止來影響患者的感知。建議患者家屬多陪伴在患者身邊,用親情溫暖患者,盡可能地控制其負面心理。④ 針對患者因化療所發生的脫發等形象紊亂癥狀以及因形象紊亂所致的情緒波動,護理人員應采用理解、同情、支持、鼓勵等方法與手段,使患者盡快適應新的面貌,緩解自卑感以及孤獨感。⑤ 視患者睡眠障礙實際情況用松弛想象技術、被動體感中心訓練等方法來放松患者生理、心理狀態,以改善睡眠質量。同時逐步限制患者每晚的睡眠時間以及覺醒后在床上的時間,以形成規范化、條件化的睡眠模式。⑥ 做好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幫助患者發現自身不良狀態以實施積極的應對方式,鼓勵患者正面且積極地面對生活,通過化妝、衣著等修飾方法來彌補因化療在外貌上產生的變化,且充分尊重并理解患者。
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的睡眠質量、生活質量以及心理狀況、護理滿意度。① 睡眠質量判定標準[7-8]: 以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為依據,包括睡眠障礙、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入睡時間等,分值越低,說明睡眠質量越高。② 生活質量判定標準[9-11]: 以QLQ-C30生活質量量表為依據,包括功能因子、癥狀因子、特異性因子以及總體健康,評分越低,說明生活質量越理想。③ 心理狀況判定標準[12]: 以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為工具,評估患者護理后心理狀況, SAS評分>50分視為存在焦慮癥狀, SDS評分≥53分視為存在抑郁癥狀,即分數越高,心理狀況越差。④ 護理滿意度判定標準[13]: 以本院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為工具,通過問卷調查方式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服務態度、護理操作技術以及健康教育是否到位等),總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80~100分)、一般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相關因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睡眠質量相關因子評分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相關因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患者生活質量相關因子評分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2組患者心理狀況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睡眠障礙以及生活質量低下是癌癥特別是癌癥晚期患者最常見的癥狀表現,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且會對治療干預的效果產生不良影響[14-15]。有報道[16]顯示,肺癌化療患者睡眠障礙的發生率為40.00%左右。導致睡眠障礙的因素眾多,包括化療用藥的不良反應以及患者對化療治療的不良情緒反應等,具體如下: ① 化療前,多數患者對化療方案、醫療技術認識不足,且缺乏信心,加上對化療藥物不了解以及擔心加重家庭經濟負擔等,從而產生消極、抑郁等不良心理; ② 一旦確診為肺癌,大多數患者會產生恐懼心理,加上害怕化療期間出現惡心嘔吐、食欲減退、頭發等不良反應,極易加重心理負擔,進而處于焦慮狀態; ③ 部分患者會出現怨天尤人的思想觀念,導致性格改變,常因部分小事與家屬或醫護人員無法友好相處[17-18]。這些原因會導致患者產生睡眠障礙,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醒等癥狀,致生活質量及治療依從性降低。因此,加強對肺癌化療患者的臨床護理,對于改善其預后發展、睡眠質量、生活質量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說明針對性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增強其內心安全感、信任感,從而消除恐懼、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使其以健康的心理狀態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以及各項護理操作; 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相關因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說明針對性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相關因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進一步說明針對性護理模式對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進一步證實針對性護理模式的臨床優越性以及可行性、有效性。由此表明,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生活質量,可有效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奠定基礎。
針對性護理模式通過心理治療的方式,運用行為學原理以及相關技術糾正患者睡眠的不良性的習慣性行為,可幫助患者消除負面情緒,使其以樂觀且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從而緩解嘔吐、惡心等不良癥狀。同時,針對性護理強調對患者實施睡眠健康教育,引導患者及時發現睡眠方面的問題以及心理性因素,并及時反饋至醫務人員,共同制定適宜自身的改善措施,從而加速患者身心康復。睡眠質量的改善,可使患者對化療治療抱有積極、樂觀態度,正確認識到化療對延長自身生存時間的價值,同時密切加強與患者家屬的配合,完善社會支持系統,進而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模式干預有助于肺癌化療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和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同時對其心理狀況、護理滿意度的提升也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