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薇, 戴琳峰
(上海市靜安區閘北中心醫院, 上海, 200040)
隨著器官移植醫學的進步,腎移植手術已成功應用于治療終末期腎病患者[1]。據相關報道,中國腎臟來源處于愈發緊張的狀況, 2017年約有100萬例左右腎衰竭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而成功實施腎移植的手術病例僅幾千例。心臟死亡器官捐獻(DCD)腎移植術是腎移植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緩解了臨床治療壓力[2]。但研究[3]表明,腎移植術患者出院后往往由于缺乏自身健康知識和醫護人員督促,出現規律服藥、心理調整、定期復查、飲食搭配、活動鍛煉等管理松懈情況,造成患者生存質量下降并可能導致多種并發癥,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延續性護理是指患者受到由醫院到家庭的持續護理模式,為患者持續提供出院后的治療方案和健康指導,促進患者健康恢復并減少再入院率[4]。本研究對140例DCD腎移植患者分別采取常規出院指導和延續性護理,旨在探索延續性護理對患者生存質量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4年5月—2017年12月本院成功實施康復護理并出院的140例DCD腎移植患者,按照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例,對照組男43例,女27例,年齡22~69歲,平均(55.8±7.3)歲; 觀察組,男46例,女24例,年齡20~65歲,平均(57.3±8.1)歲。納入標準: ① 均為上海長征醫院腎移植科成功實施DCD腎移植患者; ② 術后轉至本院進行康復護理; ③ 能夠與醫護人員溝通,意識清晰,無語言功能障礙; ④ 定期進行復查; ⑤ 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目的和方案,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患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及合并其他器質性病變者; ② 術后出現嚴重排斥反應者; ③ 具有精神意識障礙,無法正常配合醫護人員者。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2組患者年齡、性別、術式等方面相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指導自我護理。患者出院前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囑患者出院后服藥方法及定期復查、介紹并發癥防治知識、飲食宜忌、運動指導以及邀請患者參加院內舉辦的腎移植康復與護理方法知識講座等。
1.2.2 觀察組: 采取延續性護理方法。① 成立延續性護理工作指導小組: 指導小組由2名主管護師, 2名主治醫師及5名護士組成,小組成員均具有>3年臨床或護理經驗,負責DCD腎移植患者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工作具體內容。② 保持1~2周電話隨訪: 了解患者心理狀況,積極引導患者健康,樂觀的心理,提高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了解患者出院后服藥情況,包括服藥方法和規律服藥的查訪,及時糾正錯誤用藥,教育患者按照醫囑按時,按量用藥,避免出現擅自停藥,加減藥量情況。了解患者飲食情況,指導患者進行高蛋白、低鹽、低脂飲食,高維生素在術后恢復早期尤為重要。宜多食用補鈣、補血食物,慎重使用保健品以防止干擾免疫抑制劑效果。了解患者活動鍛煉情況,指導患者根據自身狀況進行適量的運動,從而改善機體組織狀況和生理功能。③ 建立微信群或QQ群: 延續護理小組成員分享有關腎移植知識及康復方面知識。每周選擇2 d將20: 00—21: 30作為護理成員與患者溝通交流時間,由護理成員進行相關問題的解答與康復指導。鼓勵患者在群里踴躍發言,分享自我護理經驗以及心得、體會等。④ 幫助患者養成自我監護習慣: 引導患者認真填寫出院時發放的延續護理調查表,記錄每天的服藥、情緒、飲食、運動等情況。由護理成員于患者復查時閱覽并提出相對建議。
比較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依據簡明健康調查表(SF-36)建立DCD腎移植患者生活質量調查表。包括總體健康、生理功能、軀體疼痛、活力、情感功能、社會功能以及心理健康情況等。由2名護理人員分別對患者各維度進行評分,并取平均值。各維度評分均在0~100分,評分越高則說明生活質量越高。比較2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反映睡眠質量,該量表具有7項評分指標,分別為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每項成分以0~3分計,統計總分,分值越小則表明睡眠質量越好。比較2組并發癥情況、再入院率及護理滿意度。

2組出院前SF-36調查各項評分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且出院1年后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出院前(P<0.05); 觀察組出院1年后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功能、總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SF-36生活質量評分 分
與出院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觀察組出院前匹茲堡睡眠質量得分為(9.67±3.41)分,對照組為(9.95±3.82)分, 2組相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出院1年后,觀察組睡眠質量得分為(2.75±0.46)分,對照組為(3.84±1.15)分, 2組出院1年后睡眠質量得分較出院前均顯著降低(P<0.05), 且觀察組出院1年后睡眠質量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組移植腎均成功存活,觀察組發生肺部感染2例,呼吸道感染1例,輕度排斥反應2例,合并肺部感染與排斥反應1例,無藥物中毒發生; 對照組發生肺部感染4例,呼吸道感染3例,輕度排斥反應2例,嚴重排斥反應3例,藥物中毒4例,合并藥物中毒與肺部感染1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8.57%(6/70)顯著低于對照組22.86%(16/70)。1年隨訪期內,觀察組再入院率7.14%(5/70)顯著低于對照組18.57%(13/70)。通過護理滿意度調查統計得知,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1.43%(64/70)高于對照組78.57%(55/70), 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腎移植術是目前醫學公認根治終末期腎病的有效治療手段,通過家屬活體供腎和死亡捐獻供腎,挽救了大量處于死亡邊緣的腎衰晚期患者。但因患者對外源性器官具有免疫反應,術后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類藥物以降低排斥反應,提高移植后腎存活率[5-6]。調查[7-8]顯示,隨著醫院供腎質量評估的完善與術后護理技術提高,移植腎1年存活率已達90.00%以上,醫療效果評價也由單一的腎存活轉為關注患者生活質量、防治并發癥與降低再入院率方面。相關調查[9]顯示,加強患者出院后的自我護理水平,可改善機體生理狀況與治療依從性,顯著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續性護理是在患者出院后提供從醫院到家庭、社區的新型護理模式,近來在國內外得到廣泛研究與推廣。本研究結合長期護理經驗與心得,具體比較延續性護理患者與常規出院指導患者在生活質量、睡眠質量及并發癥、再入院率、護理滿意情況差異,取得滿意的效果。
本研究中患者移植腎1年后存活率為100%, 經過不同模式的護理, 2組生活質量均有顯著提高,但觀察組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功能、總體健康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方法延續性護理主要通過出院后定期隨訪實施,針對患者心理疏導,服藥檢查,健康教育,飲食與運動指導全方位促進患者心理,護理知識,身體機能,社會功能的提升。李曉靜等[10]對腎移植患者采取延續性護理,經過6個月干預,結果顯示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等自我管理評分均顯著提高(P<0.05), 生活質量得到改善,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林曉鴻[11]調查顯示,腎移植術后患者居家睡眠質量普遍低于正常人群,睡眠質量的提升是反應患者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本研究觀察組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指示其睡眠質量得到極大改善,與文獻報道[12-13]相符。本研究預防并發癥為護理側重點,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再入院率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滿意程度更高,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說明患者護理知識的進步,自我護理水平的提高,顯著降低了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再入院率,加強了患者健康恢復能力并減輕醫療負擔,與文獻[14-15]結果相符。
綜上可知,在DCD腎移植患者出院后實施延續性護理,對患者身體、心理健康具有顯著促進作用,患者對并發癥防治意識加強,不僅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患者生活質量、睡眠質量均得到明顯改善,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與社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