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蓓蕾, 房海英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 老年病科, 陜西 西安, 710032)
慢性腎衰竭是長期腎小球濾過異常而引發腎臟代謝紊亂,進而導致衰竭現象的一類泌尿系統綜合征,可受全身疾病影響而引發,目前以血液透析為主要臨床治療方案,具有一定的療效[1]。有報道[2]指出,在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療慢性腎衰竭期間或出院以后,合理的護理措施與預后行為干預對疾病的改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探討延續護理干預在慢性腎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80例患者作為目標人群并進行臨床對比觀察,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慢性腎衰竭血液透析患者80例,將自愿接受延續護理干預的納入實驗組,不愿接受延續護理干預的納入對照組,各40例。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與實驗室檢查確診,同時排除: ① 腎移植患者; ② 嚴重程度無法完成各項評定患者; ③ 合并泌尿系統惡性腫瘤患者; ④ 有精神病既往史等。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協會批準,并在患者知情后行前瞻性研究。實驗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48~73歲,平均(51.10±3.50)歲,病程1~5年,平均(2.20±0.70)年; 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9~70歲,平均(51.30±3.20)歲,病程1~4年,平均(2.00±0.50)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與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病情監測、用藥操作、體位護理與出院指導等基礎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施延續性護理。① 系統評估:自患者入院安排病房妥當后,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并根據疾病史與血液透析史了解患者基本疾病狀態與心理狀態,依據患者不同文化程度制定健康教育、自我護理知識、自我管理能力培訓與心理疏導方案,講解疾病進程,使患者重新認識疾病,正視疾病,并緩解之前存在的不良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其依從性[3]。② 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按照之前制定的健康教育方案對患者進行知識普及,講述治療期間用到的藥物種類與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向患者及家屬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并定期開展疾病知識講座,告知慢性腎衰竭疾病的長期性,需要患者自我護理與自我健康管理,并講解自我護理的基本操作,使患者具備自我護理能力,并堅定護理決心,加強責任感[4-5]。③ 自我管理模式培訓:因疾病治療的長期性,飲食與用藥管理將格外嚴格,患者應主動參與,出院后每1個月復診1次,并戒除不良惡性,戒煙戒酒,保持健康生活規律,遵醫囑規范用藥; 針對患者營養情況,指導其調整膳食結構,多食用低優質蛋白、高纖維素、低鹽食品,不可過多食用動物蛋白,可選擇優質大豆蛋白,并禁食刺激性食品; 囑患者適當運動,注意保暖與運動量,運動項目選擇散步、慢跑等有氧運動,避免過勞等現象; 指導患者把握與控制情緒,建議其與他人溝通分享,不獨自承受壓力,護理人員還應傳授其不同轉移注意力方法與放松方案,如音樂療法與冥想療法,使患者積極調解不良情緒,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治療與護理[6-7]。④ 動靜脈瘺預防:長期血透患者如不接受合理防護措施,易產生閉塞與狹窄,影響血透效率,護理人員應囑患者家屬在治療后嚴禁患者造瘺部分接觸水,并監督患者勿佩戴首飾、手表等堅硬物品,保證造瘺部位清潔干燥,必要時給予抗生素,積極預防造瘺部分感染,確保血管充盈,如出現異常現象或內瘺堵塞,應立即通告醫生進行對癥治療等[8]。
① 自我護理認知與掌握情況評定: 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進行測定,規定健康知識評分40分以上為掌握健康知識,自我護理概念評分20分以上為了解自我護理,護理技能評分30分以上為掌握護理技能,自我護理責任感評分120分以上為自我護理負責[9-10]。② 自我管理能力評定: 采用修改的自我管理評分量表(CDSMQ)進行測定,包含飲食管理、治療管理、軀體活動管理與社會心理管理4個方面,分數越高代表自我管理能力越高。③ 各癥狀評分情況評定: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測定,共包含焦慮、抑郁、強迫、敵對與軀體化5個方面,分數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11]。④ 2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評定: 采用簡明健康測量量表(SF-36)進行測定,包含情感得分、一般感情指數、健康指數與生活滿意度4個方面,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12]。

護理前, 2組患者掌握健康知識、了解自我護理、掌握護理技能與自我護理負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掌握健康知識、了解自我護理、掌握護理技能與自我護理負責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后自我護理認知與掌握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1。
護理前, 2組患者飲食管理、治療管理、軀體活動管理與社會心理管理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飲食管理、治療管理、軀體活動管理與社會心理管理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后自我管理能力情況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1。
護理前, 2組患者焦慮、抑郁、強迫、敵對與軀體化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焦慮、抑郁、強迫、敵對與軀體化評分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后各癥狀評分情況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1。
護理前, 2組患者情感得分、一般感情指數、健康指數與生活滿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情感得分、一般感情指數、健康指數與生活滿意度均顯著性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4。

表4 2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情況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1。
血液透析也稱血透,是目前治療慢性腎衰竭最為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但由于慢性腎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較低,對疾病預后造成了較大的不利影響,故而如何提高血透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成為目前相關臨床學者研究的重點[13-15]。
延續護理干預是在原有的護理操作基礎上,對患者日常生活行為進行干預,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并使患者家屬一同參與,充分利用醫療資源,目前該模式已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應用[16-17]。延續性護理不單針對治療中的患者,還對出院后的患者行為準則具有深遠影響,可調動患者整個家庭積極參與,對改善患者的護理效果與預后有著重要作用[18-20]。延續性護理更加注重患者的自身保護意識與心理干預,通過加強患者自身康復意念與心理調控,可補充患者出院后無法時刻接受規范化治療的不足,進而對患者整體生活質量的提升有著明顯效果。
為探討延續護理干預在慢性腎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臨床效果[21-23], 本研究選取80例患者作為目標人群并進行臨床對比觀察,數據顯示,實驗組患者掌握健康知識、了解自我護理、掌握護理技能與自我護理負責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飲食管理、治療管理、軀體活動管理與社會心理管理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情感得分、一般感情指數、健康指數與生活滿意度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焦慮、抑郁、強迫、敵對與軀體化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由此看出,延續性護理模式可充分提升患者基礎知識認知水平,使其掌握自我護理概念與技能,加強自身護理責任感,強化規范化治療與飲食管理,合理參與適當運動,并調控自身社會心理狀態,有效降低不良癥狀程度,并提高生活質量[24-27]。
綜上所述,延續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腎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臨床效果顯著,可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