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佳, 張 莉, 范 琳, 朱 韻
(上海市虹口區廣中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護理部, 上海, 200080)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及醫療衛生水平的不斷提高,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亦不斷轉變[1], 護士的工作范圍已由醫院逐漸發展到社區及家庭[2-3]。社區家庭病床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舉措之一。其中家庭病床的靜脈輸液則是社區護理工作中的主要任務。靜脈輸液具有藥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需要迅速發生藥效者的特點,但護理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風險性[4-5], 可能會導致患者損傷或傷殘事件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因素[6]。本中心根據臨床實際應用情況,以及家庭病床靜脈輸液存在的風險隱患,制定一系列家庭病床靜脈輸液風險防范制度和管理體系,以規范社區靜脈輸液流程,提高醫療安全。本研究選取相關家庭病床靜脈輸液患者進行安全性觀察,探討家庭病床靜脈輸液管理體系的實際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5年4月—2016年1月進行家庭病床靜脈輸液患者319例,其中觀察組159例,對照組160例。觀察組男75例,女84例,平均年齡(81.18±8.71)歲,其中腦供血不足34例,腦梗死及后遺癥77例,冠心病36例,高血壓5例,其他7例; 對照組男72例,女88例,平均年齡(82.40±7.00)歲,其中腦供血不足43例,腦梗死及后遺癥68例,冠心病32例,高血壓8例,其他9例。
統計患者靜脈輸液情況,分析社區內家庭病床靜脈輸液存在的風險因素,對比2組護理結果,探討建立家庭病床靜脈輸液管理體系的有效性。
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以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組在針頭滑出局部腫脹,補液不滴、過快,醫療廢棄物遺失或處理不當,私自更換靜脈滴注藥方面,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2組在局部皮膚瘀青、破損,穿刺失敗,輸液反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家庭病床靜脈輸液管理體系對家庭病床靜脈輸液存在的風險起到了有效的干預作用,有效減少輸液不良事件和護理風險的發生,提升家庭病床靜脈輸液安全性,見表1。

表1 家庭輸液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查閱文獻[7-9]并結合本社區調研工作經驗發現,目前家庭病床靜脈輸液存在的風險隱患主要有輸液反應、穿刺失敗2次注射、針頭滑出局部腫脹、輸液不滴或滴速過快、局部皮膚瘀青或破損、陪護人員或家屬的誤操作、醫療廢棄物遺失或處理不當等7項。以上家庭病床靜脈輸液存在的風險隱患可分為3類,一是不可預期的風險,如過敏反應和輸液反應; 二是穿刺相關并發癥,包括穿刺失敗2次注射,針頭滑出局部腫脹,補液不滴、滴速過快,局部皮膚瘀青、破損; 三是管理相關問題,包括陪護人員或家屬的失誤操作或違醫行為,醫療廢棄物遺失或處理不當。
家庭病床靜脈輸液存在的風險隱患不同類別具有不同的特點,應對方法也有所不同[10]。不可預期的風險,具有個體差異性,有一定的發生率和不可預測性,一旦發生需緊急處理,否則可能導致重大醫療問題,針對這類風險主要是制定預案,做好培訓,力爭做到每次都能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避免出現重大醫療問題; 穿刺相關并發癥,這類問題和護士的操作密切相關,也和患者本身的基礎疾病,外周血管的情況,輸液天數等因數有關[11], 通過培訓和考核來提升護士的技術操作能力可逐步降低一部分穿刺并發癥,評估患者基礎疾病情況,能對穿刺并發癥的發生有一定的預見性,有針對性做好輸液前宣教,有助于樹立患者及家屬對一些不可避免并發癥的正確看法; 管理相關問題,這類問題的解決主要與健康宣教有關,通過嚴格的宣教,可以降低發生率甚至可以避免發生。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穿刺并發癥如針頭滑出局部腫脹,補液不滴、過快等情況[12-13], 管理相關問題如醫療廢棄物遺失或處理不當,私自更換靜脈滴注藥等情況的通過培訓與宣教有明顯的改善[14-15]。
通過實踐,建立了家庭病床靜脈輸液管理體系并制定流程。管理體系包括一系列制度: 家庭病床靜脈輸液制度、家庭病床靜脈輸液風險評估制度、家庭病床靜脈輸液適應證及禁忌證、家庭病床靜脈輸液操作流程、家庭病床靜脈輸液風險隱患的防范措施、家庭病床靜脈輸液協議書及注意事項、家庭病床靜脈輸液期間電話隨訪制度及反饋制度、家庭病床靜脈輸液考核方法等制度。家庭病床具體實施流程如下: 家庭醫生開具家庭病床靜脈輸液出診醫囑; 接單護士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評估可行: 與患者或家屬簽署家庭病床靜脈輸液協議書,告知注意事項并進行出診前各項登記與核對工作; 評估不可行: 勸導患者來院進行靜脈輸液。)對患者評估可行的基礎上護士出診; 輸液前再次告知患者及家屬必要的注意事項(首次出診,需予以健康宣教); 進行輸液; 護士填寫家庭病床靜脈輸液隨訪表(末次出診時由患者或家屬填寫反饋表); 護士回收醫療廢棄物并離開; 半小時內進行隨訪。
對于不可預期風險的干預, 2組無統計學差異,說明家庭病床靜脈輸液管理體系及流程的建立對不可預期風險沒有防范作用。但通過相關風險處置預案的建立與培訓,能提升護士對不可預期風險的處置能力,理論上應該降低不可預期風險發生后不良結果的發生率,但就本次研究尚不能給出結論。
對于針頭滑出局部腫脹,補液不滴或過快等穿刺相關并發癥, 2組無統計學差異,這可能與護士技術培訓,穿刺技術能力提高有關。對于局部皮膚瘀青、破損,穿刺失敗2次注射等穿刺并發癥, 2組無統計學差異,這可能和患者的年齡與患病的病種有關, 2組患者的年齡都在80歲以上,所觀察的對象絕大多數為心腦血管疾病,可見觀察患者自身外周血管的條件不理想,導致出現局部皮膚瘀青、破損,穿刺失敗2次注射等情況。
對于私自更換靜脈滴注藥的情況, 2組無統計學差異; 對于醫療廢棄物遺失或處理不當的情況, 2組無統計學差異,這均與實驗組實施了嚴格的健康宣教有關。
家庭病床靜脈輸液管理體系及流程的建立與實施,是貫穿家庭病床靜脈輸液的全過程,規范了家庭病床靜脈輸液的管理流程,在事前評估、事中防范、事后反饋等重點關鍵節點予以監控,對家庭病床靜脈輸液過程中穿刺相關并發癥,管理相關問題的風險防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家庭病床靜脈輸液管理體系為醫療機構更加準確的調整安全管理規范,避免風險和事故的發生[16-18], 明確社區護士的崗位職責[19-20]提供了參考依據。家庭病床靜脈輸液管理體系對于進一步保障家庭病床靜脈輸液的安全,具有實際的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