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春, 黃 凌, 王 真, 徐俞紅
(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 昆山, 215300)
輸尿管結石是泌尿系統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患者多因疼痛或肉眼可見血尿等原因來醫院就診。資料[1]顯示,輸尿管結石好發于青壯年,且以20~40歲人群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輸尿管下段結石,占50.0%~60.0%[2]。輸尿管結石主要來自于腎臟,包括腎結石、體外震波后的碎石片段等[3]。目前,臨床治療輸尿管結石主要采用開放性手術、體外沖擊波碎石、中藥治療[4]等方法,而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輸尿管結石的臨床治療中應用微創技術開始成為泌尿外科醫生的共同意識,經皮腎鏡碎石術成為主要選擇,包括鈥激光與超聲氣壓彈道碎石術等[5]。臨床護理路徑的有效應用,大大減少了患者的住院時間,但由此導致的輸尿管結石術后攜帶雙“J”管出院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卻隨之上升[6],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探討了延續護理對輸尿管結石術后攜帶雙“J”管出院患者并發癥及滿意度的改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本院泌尿外科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80例輸尿管結石術后攜帶雙“J”管出院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齡22~64歲,平均(42.15±6.98)歲,病程3~12 d, 平均(7.35±2.23) d。所有患者符合2011年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中關于輸尿管結石的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通過手術治療的方式放置雙“J”管,并攜帶出院。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 排除已經存在輸尿管結石并發癥的患者,因精神疾病等難以配合此次研究的患者,復雜多發性輸尿管結石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為護理人員以口頭形式向患者講解置管后相關注意事項、衛生護理等,并叮囑患者按時回醫院拔管。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延續護理,具體內容為: ⑴ 組建延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主要包括護士長1名,主管護士2名,護師2名,健康指導員5名,隨訪員2名。⑵ 護士長主要負責制定延續護理工作的服務流程和教育內容,同時對組內成員進行培養教育。健康指導員負責在患者攜帶雙“J”管出院時,實施系統且具有針對性的出院教育工作。隨訪員負責在患者出院后以電話聯系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對患者的相關問題進行解答。⑶ 輸尿管結石術后攜帶雙“J”管出院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其預見性護理方法。① 腰脹痛,指腰單側或雙側出現的實質性疼痛。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保持尿道通暢,禁止憋尿和捶打腰部,避免管道受到壓迫或者扭折等,可采用側臥位休息。② 肉眼血尿,指肉眼可見的紅色尿液或洗肉水樣尿液。針對此種情況,護理人員首先應向患者講解血尿產生原因,避免患者因此產生緊張、焦慮甚至恐懼情緒,保證治療的有效進行,其次叮囑患者多飲水,注意觀察尿液的顏色變化以及尿量等,從而達到稀釋尿液和沖洗尿道的目的。③ 膀胱刺激癥狀,主要表現為尿急、尿頻和尿痛。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等,適量多飲水,保持尿道通暢。此外,為預防尿液反流,可指導患者以站位排尿,禁止憋尿。④ 雙“J”管移位,即雙“J”管脫出,應提前告知患者勿做高強度的動作或體力勞動等,避免因大幅度動作而導致雙“J”管移位現象發生。⑷ 在患者出院時,為患者建立隨訪記錄本,便于出院后隨訪工作的順利進行; 鼓勵患者主動與延續護理小組成員聯系,隨時解決患者的疑難、困惑等; 保持電話隨訪,叮囑患者按時回醫院拔管。
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攜帶雙“J”管出院3周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滿意度指標。并發癥主要包括腰脹痛、肉眼血尿、膀胱刺激征和雙“J”管移位; 患者滿意度調查采用自制問卷調查的形式,內容涵蓋護理人員提供的技術、服務、態度及健康教育等內容,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總滿意率=(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攜帶雙“J”管出院3周后,觀察組患者的腰脹痛、肉眼血尿、膀胱刺激征、雙“J”管移位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出院3周后并發癥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組患者對護理人員所提供的護理技術、服務、態度及健康教育等內容的滿意度情況見表2。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滿意率為97.5%, 高于對照組總滿意率87.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優質護理和整體護理服務的不斷完善[7], 輸尿管結石患者術后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也得到不斷優化,有效提高了患者住院期間的生活質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輸尿管結石術后攜帶雙“J”管出院后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卻呈現上升趨勢[8], 給患者的術后恢復帶來不利影響。分析這一現象的主要發生原因[9], 在傳統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僅在患者住院期間實施臨床護理,在患者出院后除必要的護理交代外,卻無任何指導和關注,這使得患者在出院后的一系列臨床癥狀難以得到有效的照顧和治療。
延續護理是近年來發展較為迅速的一種新型臨床護理模式,既屬于臨床整體護理的一部分,又是對住院護理的一種有效延續,能夠保障患者在出院后繼續得到相應的護理和健康教育,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0]。有研究[11]結果顯示,約60.0%患者有院外延續護理的需求,這就給臨床護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延續護理模式的開展已經刻不容緩。
本研究比較了延續護理對輸尿管結石術后攜帶雙“J”管出院患者并發癥及滿意度的改善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腰脹痛、肉眼血尿、膀胱刺激征、雙“J”管移位的發生率分別為5.0%、2.5%、5.0%、2.5%,對照組則為15.0%、12.5%、17.5%、12.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患者總滿意率為97.5%, 對照組為87.5%, 觀察組患者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與文獻[12]結果相一致。由此可見,延續護理能夠促進整體護理更具有全面性、規律性和可持續性,而通過一些具有預見性的干預措施,可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知曉程度,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延續護理應用于輸尿管結石術后攜帶雙“J”管出院的患者中,能夠顯著降低腰脹痛、肉眼血尿、膀胱刺激征和雙“J”管移位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是一種有效的臨床護理模式,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