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勝芳
(江蘇省句容市婦幼保健院, 江蘇 句容, 212400)
分娩是女性的正常生理過程,從胎兒娩出到產婦全身器官(除乳腺)恢復至正常狀態的時間屬于產褥期,一般在6周左右[1]。研究[2]顯示,妊娠期產婦身體各組織器官均會受到極大損害,且體型、體質會發生巨大改變,因此產后需要較長時間的恢復。產褥期產婦如果要得到有效的恢復,則會增加產褥期并發癥的發生,對產婦、新生兒健康均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學者[3]發現,產褥期產婦行為、相關知識的掌握不僅會對自身的康復產生影響,還會間接影響新生兒的健康成長,因此提高產婦的產褥期知識水平,糾正產婦不良行為是必要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產褥期的保健越來越重視,產褥期合理營養保健通過對產婦提供全面的營養指導,從而使產婦快速從產后狀態中恢復,護理效果顯著。本研究對70例自然分娩產婦進行分組對比,探究產褥期合理營養保健對產婦產后恢復的影響結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7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產婦的分娩方式為自然分娩,以隨機數字表法為分組原則,對照組32例、研究組38例。對照組年齡22~34歲,平均年齡(27.50±3.10)歲,孕周38~42周,平均(40.10±1.60)周,初產婦24例,經產婦8例,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10例,大專及以上13例。研究組年齡20~36歲,平均(27.80±2.90)歲,孕周38~41周,平均(40.50±1.20)周,初產婦26例,經產婦12例,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13例,大專及以上14例。納入標準: 單胎、自然分娩,產婦對研究目的知情,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 臨床資料不全產婦,認知障礙產婦,分娩的新生兒異常產婦[4]。醫學倫理會批準,產婦的年齡、孕周、文化程度等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組間存在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性護理干預,即在產褥期告知產婦注意事項,對產婦日常生活進行指導,向產婦進行母乳喂養演示,叮囑產婦保證充足的睡眠,增加營養的攝入。
1.2.2 研究組: 在常規性干預基礎上合理應用營養保健干預。① 健康教育: 產褥期間,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座談會、視頻、健康手冊等多種方式向產婦進行健康宣教,內容包括產褥期的注意事項、產后自我護理,新生兒的護理以及產后常見的問題等。② 營養指導: 產褥期間需要對產婦產后身體健康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并結合產婦習慣、家庭經濟條件等多種背景為產婦制定合理的飲食習慣,叮囑產婦要以清淡為主,控制脂肪、蛋白質攝入量,補充礦物質、維生素,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促進身體恢復。③ 心理護理: 產后抑郁是常見并發癥,為防止產婦發生產后抑郁,護理人員可以主動與產婦溝通,密切觀察產婦的情緒變化,告知家屬多陪伴產婦,理解產婦角色變化,對產婦的合理需求盡量滿足,使產婦保持愉悅的心情,在和產婦溝通中要找出影響產婦的具體因素,并對癥進行疏導,鼓勵產婦快速適應角色變化,做好新生兒的護理工作。④ 康復治療儀的應用: 在分娩后12 h, 可以利用康復治療儀按摩產婦的子宮、乳房等部位,時間15~20 min, 從而緩解產婦的疲勞,提高產婦泌乳量,降低產婦便秘的發生。⑤ 形態訓練: 在產后2~3 d, 可以對產婦進行產褥期盆底功能的康復訓練,結合產婦的身體狀態,設定適當的時間,從而預防子宮脫垂等并發癥的發生。此外,為保持產婦體態,可以制定體操訓練, 20 min/次,從而促進產婦骨盆肌肉的恢復,改善其腹壁松弛狀態。
2組產婦產后恢復情況、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干預前后患者對產褥期相關知識以及行為評分結果、滿意度等作為研究過程中觀察錄入指標,對組間數據進行比較和處理分析,探究產褥期合理營養保健對產婦產后恢復的影響結果。
產褥期相關知識評分、產婦行為評分以及產婦滿意度評分均采取本院自擬的調查問卷進行評估。產褥期相關知識評分: 共100分,共10個小題,每題10分,分數高,說明患者對產褥期知識掌握好[5]。產婦行為評分: 共100分,5個小題,每題20分,分數高表示產婦行為改善好[6]。滿意度評分: 所有產婦匿名填寫調查內容,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共包括10小題,共50分,并根據分數結果分為不同等級,評分40~50分為滿意,評分25~<40分為一般,評分<25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例數×100%[7]。

研究組產婦產后子宮底高度低于對照組,惡露排出量少于對照組,泌乳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產婦產后恢復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對照組產婦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為21.88%, 研究組產婦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為5.26%,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產婦產褥期并發癥發生情況[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組產婦干預前產褥期相關知識評分以及行為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 研究組產婦干預后產褥期相關評分以及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產婦干預前后的評分結果對比 分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組產婦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對照組滿意10例(31.25%), 一般16例(50.00%), 不滿意6例(18.75%), 滿意度為81.25%(26/32); 研究組滿意13例(34.21%), 一般24例(63.16%), 不滿意1例(2.63%), 滿意度為97.37%(37/38), 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產褥期對產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對產婦身體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在產褥期內,產婦需要通過良好的休息、補充充足的營養,調整心態,從而使自身的生殖系統、身體功能等快速恢復。在臨床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產婦在產褥期內只注重休息,但是缺乏適當的鍛煉,部分產婦甚至出現營養過剩現象,且在個人衛生方面也缺乏相關的指導,導致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較高[8]。由此可見,在產褥期對產婦進行科學的護理干預對產婦產后的身體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以往臨床產褥期多采取常規干預,即結合注意事項以及產婦的臨床問題進行對癥干預,缺乏科學、合理的指導。隨著健康意識的逐漸增加,人們對產褥期的護理重視度越來越高。研究[9]認為,在產褥期加強產婦的健康教育,可以加深產婦對產褥期知識的了解,利于改正產婦的錯誤行為,增強產婦母乳喂養的決心與信心,對產婦的恢復以及新生兒發育均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臨床實踐發現,產婦產后的恢復與多種因素具有密切關系,其中產褥期的保健、產婦行為、產婦營養狀態對產婦的恢復具有極大影響。因此,在產褥期加強產婦的營養保健對產后快速恢復具有重要價值[10-17]。
李博等[18]對105例產婦分組觀察,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同時應用營養保健宣教,結果顯示產婦產后在惡露排出量、泌乳量以及子宮底高度等恢復效果比對照組好,且產后感染、抑郁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分析,研究組產婦產后子宮底高度低于對照組,惡露排出量少于對照組,泌乳量高于對照組,對照組產婦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為21.88%高于研究組5.26%(P<0.05), 與李博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原因在于營養保健中應用康復儀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利于子宮的恢復,提高了產婦的乳房乳汁分泌量,對產褥期營養保健的實施可以促進產婦產后恢復予以再次證實。本研究中2組產婦干預前產褥期相關知識評分以及行為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產婦干預后產褥期相關評分以及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對照組產婦滿意度為81.25%低于研究組97.37%(P<0.05), 結果說明,在產褥期應用營養保健干預,可以增加產婦對產褥期知識的掌握,利于及時改正產婦不正確的行為、習慣,且營養保健干預的應用使產婦與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增多,利于和諧護患關系的構建,提高了滿意度以及產褥期疾病和行為評分,說明產褥期合理營養保健的護理效果十分顯著。
綜上所述,在產褥期對產婦實施合理營養保健,利于產婦產后身體恢復,滿意度高,并發癥少,可以及時糾正產婦的不良行為,提升產婦產褥期知識的認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