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娥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人民醫院 護理部, 陜西 榆林, 719000)
腦卒中又名中風、腦血管意外,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安全以及身體健康的疾病[1]。腦卒中是一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為共同特征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亦稱腦中風[2]。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并發癥為下肢靜脈血栓以及肺感染,且其對腦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影響極大,易導致肺炎、器官衰竭、肺栓塞等疾病,增加患者病死率[3]。為探討預見性護理在預防腦卒中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及肺感染中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86例腦卒中患者分為2組進行對比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86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40~70歲,平均(47.28±7.92)歲,其中男50例,女36例,右側偏癱26例,左側偏癱31例,雙測偏癱2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經頭頸部血管造影確診為腦卒中。納入標準: ① 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4]; ② 臨床資料真實且完整; ③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④ 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存在精神障礙以及語言溝通障礙者; ② 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者; ③ 存在肝腎等器官功能損害者; ④ 存在血液系統疾病者; ⑤ 參加其他研究調查者; ⑥ 自愿退出本研究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8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齡(45.91±7.94)歲,體質量指數(18.11±0.84) kg/m2; 觀察組男24例、女19例,平均年齡(46.86±8.25)歲,體質量指數(18.24±1.05) kg/m2。2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冠心病疾病的相關知識,鼓勵患者堅持治療,樹立正確心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治療預防患者發生下肢靜脈血栓以及肺感染,具體內容如下: ① 知識宣傳,告知患者下肢靜脈血栓以及肺感染形成的原因、預防措施,鼓勵患者繼續治療; ② 風險評估,給予患者下肢超聲檢查,并結合患者年齡、既往史以及腦卒中程度制定專業護理計劃; ③ 下肢護理,針對患者病情制定合理飲食表,患肢局部嚴禁冷敷、用力按摩,應濕熱敷,保持床單干燥,每2 h更換受壓部位,以防出現壓瘡; ④ 肺感染護理,保持呼吸道順暢,定時查看并清理咽部分泌物,給予患者半流質食物,以鼻飼方式進食,保持平臥位,避免食物回流并予溫水漱口,清理口腔殘留食物; ⑤ 心理護理,觀察患者情緒變化,針對性給予患者心理疏導,使其保持樂觀心態,促進身心健康。
① 比較2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以及肺感染的發生率、病死率。血栓形成的臨床診斷標準: 穿刺側肢呈非凹陷性腫脹,較對側明顯,B超檢查發現有血栓形成。② 參照醫學應對問卷(MCMQ)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情況進行評估,分量表具體內容包括面對、回避、屈服,總分分別為32、28、20分,前2項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心態越好,最后1項得分越低說明患者心態越好。③ 凝血指標: 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血漿纖維蛋白原(FIB)。

觀察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肺感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病死率低于對照組,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肺感染發生率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護理干預前, 2組患者間面對、回避、屈服3項指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面對、回避、屈服評分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MCMQ評分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護理前, 2組患者間PT、APTT、TT、FI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 2組患者PT、APTT、TT指標均較護理前顯著上升,FIB指標則均較護理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前后凝血4項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 *P<0.05。
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現象不斷加劇,腦卒中的發病率及病死率也在逐漸升高,腦卒中好發于中老年人,已成為影響其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致死率及致殘率極高,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5-8]。
早期臨床上多采取常規護理預防腦卒中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及肺感染,其臨床療效既往也被多項研究所證實,但其不足之處也逐漸明顯,腦卒中引發的并發癥對人體危害極大,血栓嚴重可導致患者截肢或死亡,致殘率及病死率極高[9-11]。據文獻[12-15]報道,預見性護理干預治療對腦卒中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及肺感染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隨機選取86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預防腦卒中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及肺感染,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預見性護理干預治療。研究結果顯示, 2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的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4.65%)、肺感染發生率(25.58%)均分別低于對照組(23.26%、55.81%)(P<0.05), 且觀察組病死率2.33%低于對照組的11.63%(P>0.05), 說明觀察組采取的預見性護理對于腦卒中患者有明顯的臨床療效。觀察組MCMQ評分中“面對”、“回避”得分高于對照組,“屈服”得分低于對照組(P<0.05), 說明觀察組患者心態好于對照組,即預見性護理對患者心態起正向指導作用。護理前,2組患者PT、APTT、TT、FIB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護理后, 2組患者PT、APTT、TT指標均較護理前上升(P<0.05), 而FIB指標均較護理前下降(P<0.05)。以上結果證實,采取預見性護理的患者各方面指標優于采取常規護理的患者。預見性護理通過結合患者病情分析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并予以預防,可促進患者恢復健康[16-18]。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前瞻性干預,能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以及肺感染,顯著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度及護理滿意度[19]。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易出現下肢靜脈血栓、肺感染等并發癥,給予預見性護理,可降低下肢靜脈血栓、肺感染的發生率,最大程度提升臨床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且預見性護理在降低腦卒中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同時對凝血指標無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