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芬



編者的話:最近,演員偷稅漏稅事件在國內引發廣泛關注。其實在影視業較為發達的歐美國家,類似事件早有發生。被譽為“娛樂產業硅谷”的好萊塢在幾十年間就不斷上演著稅務部門與影視從業者之間的貓鼠大戰。正是在這種反復博弈中,相關法律的漏洞越來越少,納稅制度的籬笆越扎越牢。
“除了死亡和稅收,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可以說是確定的。”1789年,美國開國三杰之一的本杰明·富蘭克林曾這樣說道。早在美國建國之初,稅收就在這個國家占有重要位置。不過,美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直至20世紀初才確立,它同電影行業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的,兩者都從19世紀末起步,在20世紀完善。
1861年,美國國會為了籌措內戰軍費頒布首個個稅法,對800美元以上收入征收3%所得稅。由于受到行業大亨反對,沒幾年就被廢止。19世紀90年代后,在經濟危機影響下,普通民眾要求高收入人群交更多的稅。1913年,憲法第十六條修正案通過,允許聯邦國會征收所得稅。隨著經濟大蕭條到來,稅率不斷增加。羅斯福上臺后最高邊際稅率又持續穩步上升,1945年達到94%。與此同時,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外的好萊塢電影城興起,好萊塢從業者們與國稅局的“戰爭”也拉開了帷幕。
如何對抗政府實施的針對富人的高稅收制度,好萊塢影星們絞盡腦汁,一種后來圈內普遍使用的方法出現了,那就是盡可能將自己的開銷計入公司運營成本中,把個人收入壓低,從而少交稅。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大多數演員為了逃稅都把置裝開銷記作商業支出,因為這樣可以使其購買的各種名牌服裝逃過高昂的稅收。1934年,著名女影星瑪吉·伊萬斯去紐約旅行時穿了件貂皮大衣,然后她把買貂皮大衣的錢和其他個人開銷記在商業用途款項之中。國稅局特工很快查明伊萬斯的伎倆。伊萬斯狡辯稱,業內人士、報界和影迷們想看她身穿時髦冬裝出現,這是她的工作職責之一。好萊塢導演喬治·庫克與他的長期財務經理埃爾莎·施羅德經常在商業事務和個人活動之間切換,鉆空子逃稅,這兩人的記賬手法可謂“登峰造極”。1941年,庫克為出身政治豪門的女演員塔盧拉赫·班克黑德舉辦社交聚會,他讓財務經理把近千美元的聚會費用記作必要商業支出。他聲稱,對于電影從業者而言,社交聚會是必不可少的商業活動,他們需要通過這樣的應酬來獲取消息、發展人脈和拓展事業。
這一時期,演員中還流行著一些很簡單的避稅策略。在好萊塢,像主演《一夜風流》和《埃及艷后》等影片聞名的克勞黛·考爾白這樣級別的票房明星,每部影片估計能拿到15萬美元片酬,但是,如果她們在一年中拍第三部影片,那么第三部片子的稅后片酬可能就只有3萬美元,接著第四、第五部影片的稅后收入會更少,所以一些演員就用減少工作時間與拍攝電影數量的方法讓自己的收入水平維持在低一級檔次,以躲避高稅率。
隨著越來越多的明星想方設法偷稅漏稅,能幫助明星逃稅的專業人士也迅速發展起來,經紀人、律師、會計和經理人等紛紛成了“逃稅代理人”。愈演愈烈的好萊塢逃稅風潮引起美國政府擔憂,官方決定殺雞儆猴。1940年6月3日,一件改變美國影壇的大事發生了。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主席、美國電影界最有權勢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約瑟夫·M·申克受到所得稅欺詐罪起訴,他被控偷稅漏稅40萬美元。紐約聯邦法院宣判申克兩項逃稅罪名成立,他被判入獄3年。稍后,由于他揭發劇場舞臺雇員工會領導人威利·比歐夫敲詐有功,在康涅狄格州丹伯里監獄中服刑4個月零5天后得到特赦。在申克被判刑后,為了避免步其后塵,好萊塢眾多明星在報紙上公布自己上一年收入和繳納的稅款,明星們特別強調為自己的納稅人身份感到自豪。這起案件改變了好萊塢明星的逃稅風向,在力挺政府征稅浪潮中,明星們同政府合作拍攝了一系列鼓勵納稅的影片。
然而,不久之后,很多制片人發現了稅收制度中另一個漏洞,25%的資本利得稅遠遠低于85%-95%的最高檔次個稅,為此,他們成立小規模制片公司,把一些短期投資偽裝成長期投入,隨后在半年內解散公司,以資本利得稅的手段避稅。二戰期間,美國政府出于戰時愛國主義宣傳考慮,默認了這種商業模式。到了1946年,政府秋后算賬,宣布制片人這種行為違法,并對戰時幾大制片人開出罰單。1951年,政府調整稅收政策,規定美國公民如果每18個月里有17個月在國外工作,就可免除在國外勞動所得的個稅。
影視從業者們
很快利用起這個漏洞,前往國外拍獨立電影,例如格利高里·派克和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羅馬假日》就在意大利首都羅馬拍攝(如圖)。針對這種情況,美國國會1953年修正該法案,把免交個稅的國外收入定在2萬美元以內。
在好萊塢同國稅局明爭暗斗幾十年后,20世紀80年代初,演員出身的里根出任美國總統,他降低了個稅稅率,給好萊塢明星帶來很大好處。這場好萊塢與國稅局之間的“貓捉老鼠游戲”始于20世紀30年代,到里根的新稅法出臺后,終于得到緩解。不過,同其他國家相比,美國針對影視產業的各項稅收仍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好萊塢同國稅局的斗爭并沒有畫上句號。▲
環球時報201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