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關鍵詞】 小學;家校合作;教師專業發展;知識;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4—0031—01
教育是“個體人”逐漸社會化的過程,應該是開放的、現代的。學校、家庭、社會都是教育的陣地,尤其是小學階段,家庭教育不僅對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家庭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發展,“家校合作”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教育方式。家校合作有利于教師與家長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家校環境中的不同表現,促進教師更新教學觀念,豐富教育知識,調整教學手段,提高教育能力,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一、家校合作促進教師專業理念的發展
教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大都是方針政策、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是針對群體學生的教育經驗,而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教師要想把握自己面前每個學生的特點,最直接的途徑就是向家長了解。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了解最深刻,與教師和諧交流也是為了自己孩子更全面地受教育,所以家長也愿意與教師去交流。學生的家長處在社會各個行業中,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見解,本身就是豐富的“教育資源”。家校合作可以讓教師了解更多類型家長的“育兒經”,得出更多的教育經驗。
“家長會”是家校合作的通用方式,但是傳統的“家長會”每個環節都是教師在“說”,家長在“聽”。家校合作需要雙方“互動交流”,新式家校合作要弱化學習成績,尤其是小學階段應主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方面來探討。教師可以增加與家長合作交流的機會,每次邀請不同學生的家長做“主講”,與更多的家長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共同討論,積極交流,歸納總結。教師在家校合作活動中可以汲取更多有益的教育經驗,從實踐中沉淀出理論性結論,實現專業理念的發展和提高。
二、家校合作促進教師專業知識的豐富
家校合作交流需要教師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論知識,在答復家長提問時要有理有據。教師在言談舉止中要體現高尚的職業道德,要有充分的愛心和耐心,對學生要有足夠的關愛之情,在“愛生”角度要與家長保持絕對的一致。家長的性格也是千差萬別,尤其是與挑剔的家長交流更不能不耐煩而敷衍了事,要用真誠和關愛換來家長的支持和信賴,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高超的教育技能。教師在與家長交流之前通常要“備課”,了解各位家長的職業特點,熟悉每個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學習必要的交際技巧,為家長展示學生在學校的活動瞬間。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和視頻向各位家長匯報學生在校動態,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知識的學習。現在教師大多通過網絡與家長交流,如QQ、微信等。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發布學校的通知、布置作業等,文字信息的發布更需要教師字斟句酌,要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一旦遇到學校組織活動,教師可以在群里發布學生活動的圖片或者是簡短的視頻。活動的現場直播和通知信息的發布都需要教師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做支撐。因此,家校合作的過程也是教師各項知識學習與積累的過程。
三、家校合作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
家校合作過程其實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過程,專業能力在合作反思中不斷提升。教師主動與家長相聯系,從“正面”角度發現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可以贏得家長的理解與信任,快速有效解決學生的諸多問題。雖說“好動”是學生的天性,但每個班級不可避免地總有幾個過分“調皮”的學生。遇到課堂紀律不好的學生,教師在與家長的交流中,要先肯定學生的優點,像熱心班級活動,運動會對班級有特殊貢獻等,然后委婉指出學生在課堂“搗亂”的事情,了解學生在家里的表現。通常家長都會理解教師,并接受教師提出的改進建議,輔助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家校合作的關鍵是教師的溝通交流的能力,如果教師以興師問罪的口氣與家長交流,必然與家長起沖突,結果適得其反。
教師在家校合作中不斷反思自我教育行為,不斷積累教育經驗,不斷調整教育方式,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逐步提升自身能力。家校合作方便家長接受學校意見和建議,促進學校與家庭在教育方法和教育評價上的高度統一,使學生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得到健康發展,從而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總之,開展家校合作是小學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師與家長的有效互動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有利于教師選擇更加靈活的教學方式教育學生,提高自身能力,是“教學相長”的具體體現。家校合作中,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更為頻繁,在家長的信任中,教師更能體會到本職工作的責任心,愛上教育教學工作,更加關愛學生。教師在家校合作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豐富專業知識、提升教育能力,使教育教學工作不斷走向成功。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2017年度課題 (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597)“小學階段家校合作對教師發展的價值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