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睿
內容摘要:物流產業集群協同是現代化物流的主要特征之一,對整個物流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將物流產業集群網絡化,以我國某大型物流園區為例,選取企業間協同、企業與政府協同、企業與科研機構協同、企業與中介服務機構協同等維度,建立物流產業集群協同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實證分析,并就如何提升物流產業集群協同作用、完善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環境、強化產業內部創新等方面提出建議,以供我國物流產業集群發展參考。
關鍵詞:產業集群 物流行業 產業協同
引言
隨著電子商務在我國的興起,我國物流行業迎來了歷史性的大發展,傳統物流行業逐漸萎縮,以第三方物流為核心的新型物流在電子商務產業的引導下開始逐漸形成集運輸、倉儲、裝卸、包裝、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為一體的物流產業集群。在新型物流產業集群中,無論是物流企業之間還是物流企業與供應鏈之間,都存在一種高度的協同發展關系,而當物流產業集群內的協同能力得到擴展的同時,對于整個區域內的經濟增長所起的帶動作用將得以體現。
物流產業集群的協同網絡構建
物流產業集群的協同網絡是集群內物流企業以有限合作競爭的方式同外部的需求主體間形成具有產業附加值溢出和擴散效益的穩定系統。一般說,成熟的產業集群除了包含企業集群外,還要包含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中介服務機構、地方政府以及相關供應鏈企業等其他單位,關系鏈中節點基于合作和信任組成的縱向產業鏈與橫向知識鏈共同構成物流產業集群協同網絡,具體如圖1所示。
圖1中顯示了包括政府、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在內的單位組成了物流產業集群協同網絡的外層,為物流產業集群提供了豐富的環境資源,如稅收優惠、政策扶持、技術支撐、行業協調、人才培養等。而協同網絡內層則由物流企業、上下游供應商及配套提供商所構成。網絡內層要實現協同需要相應的資源,并向外部網絡提出資源需求的要求,再同科研機構等技術供應商和上下游企業實現縱向網絡技術協同,處于產業鏈上游的企業在技術需求的引導下促使下游掌握同類型技術,物流企業在技術協同中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更快地發掘客戶信息價值,必須強化技術的使用,進而通過產業鏈中的技術傳遞效應實現產業整體創新發展。
物流企業之間為了維持自己核心競爭力,在合作競爭的基礎上進行有序的人才與技術交換,再加上行業協會和配套企業的橫向協同行動,大大提高了協同效率。Lee在其研究中指出,以高校、科研機構為首的技術開發群體同產業集群協同發展創新的關系十分密切,由于集群內的技術共享,研究成果在集群中的運用呈現明顯的互補性,這也促進了企業尋求同上述機構合作的積極性。
物流產業集群協同的指標構建
產業集群的協同發展具備典型的網絡特征,目前對于物流的研究大多從物流企業發展本身或是通過縱向的產業鏈建立指標體系進行評價,少有站在產業集群的整體角度對物流產業的協同能力進行分析,而以協同網絡為基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是對物流產業集群整體發展的科學評價,能夠全面客觀的反映出物流產業集群間內部單位之間的關系。
(一)協同網絡指標體系的構建
Banerjee等人認為物流行業的產業集群協同是在網絡內部間的交互協作的過程;Tether則指出物流企業同客戶和供應商之間所建立起的合作對話機制是產業集群協同的基礎;Michael通過對美國高科技產業集群的分析后得出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機構、企業同高校之間的技術轉移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催化劑;謝雪梅在其研究中也指出技術交流的過程要先于產業集群,技術協同程度與產業集群發展程度呈正相關。
從上述學者的研究不難看出,產業集群與其內部以及環境間的協同作用關系密切,鑒于產業集群內部各單位之間存在的復雜聯系,本文構建物流產業集群協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權重。
(二)協同作用評價實證分析
1.研究對象與數據搜集。研究對象選擇國內某二線城市的第三方物流較為集中的物流園區,該園區總占地面積13畝,辦公樓面積13000平方米,倉儲面積67000平方米,停車場17000平方米,其設施的完善程度與現代化程度在我國屬于較先進水平,共有超過50家物流企業進駐,是格力、國美、蘇寧、哇哈哈等大型企業的二級倉儲管理中心。
數據收集以問卷調查形式進行,調查對象選擇物流園區管理者、物流企業管理層與園區內大型企業的物流負責人共三類,調查采用直接發放調查和電子郵件的形式,共發放問卷100份,有效問卷84份,有效率84%。問卷構建采用李克特5分值量表編制,題項共設置1-5分5個選項,分別代表很差、較差、一般、良好、優秀。將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并歸一化處理后得到表1的內容。
計算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并運用Cronbach's α來驗證問卷的信度,上述評價要素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22,0.746,0.878,0.833,0.882,均大于0.7,具備較好的信度,可以認為數據的可靠性較強,能夠較為客觀、準確地反映出物流產業集群協同作用。
2.基于模糊評價法的協同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法(FCE),是由美國學者Sadeh 在1965年提出的數學方法,該方法是基于模糊數學和模糊關系合成原理提出的,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比較自然地處理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問題,大大降低人為因素對結果的干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經典數學和統計數學的不足。因此,該方法是在模糊環境下,綜合評價多因素、多層級、不易定量的復雜系統時通常采用的有效途徑。
指標權重的確定。一級指標的權重w={w1,w2,w3,w4,w5}=(0.335,0.109,0.174,0.074,0.308)為 ,二級指標的權重為wu={(w11,w12,w13), (w21,w22,w23), (w31,w32,w33), (w41,w42,w43), (w51,w52)}= {(0.549,0.213,0.238),(0.327,0.202,0.471),(0.337,0.233,0.430), (0.430,0.028,0.542),(0.4,0.6)}
建立評語集。結合問卷調查的題項,評語集的建立共設置“協同作用很好、協同作用較好、協同作用一般、協同作用較差和協同作用很差”5個評價等級,在對物流領域的企業高層、科研專家教授訪談后,得到量化的評語集為v={0.96,0.74,0.54,0.36,0.17} ,根據表1中的數據和權重值得到各層的模糊評價值如下:
根據最大隸屬原則,企業間協同的得分為0.244,企業與政府協同的得分為0.505,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協同得分為0.294,企業與服務機構的協同得分為0.308,集群創新力得分0.360,總協同能力得分0.271,從評語集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企業間協同、企業與科研機構協同、企業與服務機構協同、集群創新力方面分值較低,僅有企業與政府協同一項相對較高,因而總體的協同水平得分也較低,這說明我國物流產業集群協同作用體現的并不明顯。
物流產業集群協同提升策略
(一)強化產業鏈間各節點的聯系
我國物流產業集群的產生基礎是上下游企業的需求推動,因此,強化與產業鏈中企業的聯系,積極響應并滿足上游企業的需求,對于改進物流產業技術、優化物流流程方面能夠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可以通過集群內物流企業在日常的物資運輸與供應鏈管理中發掘客戶需求,將業務范圍拓展至包含物流方案設計、數據交互等在內的現代化信息服務,形成以供應鏈為核心的縱向產業鏈條,最大化發揮產業協同效應。
橫向協同方面,由于產業集群中的各物流企業是協同競爭的關系,每個企業在規模、技術、管理上都有各自的競爭優勢,一家企業的優勢會促使其他企業加快技術、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各方為了提高物流效率,也會尋求企業間的合作,這需要以市場機制來保障物流行業的跨區域整合,改善我國物流產業環境,發揮產業協同機制作用。
(二)改善物流產業的外部協同環境
1.強化物流產業同科研機構的聯系。產業成長于科研,發展于科研,在物流信息化的時代,產學研協同平臺的建立加快了科研機構的技術向產業集群的輸送速度,不斷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成果;加強高校與物流產業的聯系,建立物流人才雙向培養輸送機制,通過人才的培訓,強化物流行業理論與實踐的共同發展;此外,建立物流產業集群同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平臺,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進行交流,制定產業與科研協同發展規劃,解決產業發展難題,及時把握行業發展和市場的最新動向。
2.發揮中介服務機構協同功能。要實現物流產業發展協同,需要產業內外組成穩定和諧的企業生態環境,金融機構作為資本的供給方,除了要建立同產業穩定的合作關系,為企業解決資金問題外,還應主動了解物流產業,在明確產業發展方向的情況下協助物流企業做大做強。與此同時,行業協會也應扎根于產業集群中,發揮其橋梁作用,定期召集企業舉辦行業研討會、技術講座等,積極協調平衡物流企業之間關系,主動為集群內部企業解決困難,構建物流產業集群良好的發展氛圍。
3.加強政府在產業協同發展中的作用。政府在物流產業發展中起主導作用,要實現物流產業與政府的協同發展,一方面需要政府根據物流產業的發展方向,制定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政策,如稅收方面的減免、物流園區的財政補貼、物流用地審批、政府低息貸款等,運用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產業集群中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通過完善的市場監督,對不利于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的行為進行及時勸導和規制,以協同介入的形式對集群中的資源合理分配,建立物流產業集群信用保障體系,在政府的引導下強化企業間的信任與合作,減少集群發展過程中的風險,穩定參與各方的利益。
(三)提高物流產業集群內部創新能力
創新是實現物流產業協同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化物流產業快速發展的直接因素。要充分發揮物流產業集群內的協同作用,需要以物流創新的形式開展,而要提升物流產業集群內部的創新力,首先要依靠各企業加強在創新方面的投資力度,包括組織結構的完善、物流流程的升級、物流新技術的采用等,均能夠直接帶動集群的技術進步;其次,要合理運用人才,我國現代化物流人才極為稀缺,物流企業之間的競爭實際上也就是人才的競爭,為人才創造良好內部工作環境與外部文化環境,吸引優秀人才加盟,等于間接增強了產業創新能力;最后,增強物流服務的創新力,物流產業隨著時代的發展,正從流通業向服務業過渡,因此,在產業發展重心也需要做出相應變化,改變以往單一的物流服務模式,轉變為鏈接整條產業鏈,為客戶提供快捷、完善、多樣化的運輸、倉儲、配送、咨詢等一體化服務,將物流服務附加值拓展至整條產業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客戶成本,變傳統物流為綠色物流。
結論
物流產業集群協同作為現代化物流的主要特征之一,對整個物流產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從研究的結果來看,可以發現我國當前物流產業集群在協同上尚未發揮其應有作用,除企業與政府協同程度較高外,其余均未達到正常水平,這還需要企業、機構、政府三方共同努力,規范產業制度,為產業協同發展提供空間。
參考文獻:
1.吳利平.物聯網政策環境下物流產業及其升級路徑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7(6)
2.吳青.物流鏈整合下物流產業轉型升級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4)
3.王東岳.我國區域經濟與物流產業的協調發展研究[J].價格月刊,2016(6)
4.韓彩霞,仝建強.現代物流產業轉型及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J].物流技術,2014,33(15)
5.趙立波.物流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2,26(10)
6.金芳芳.物流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3)
7.王曉東.關于我國物流產業集中度的定量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8)
8.謝如鶴,邱祝強,陳寶星.區域物流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及其應用[J].工業工程,2008(1)
9.何梟吟.我國物流產業現狀、存在問題與發展趨勢[J].改革與戰略,2007(2)
10.支燕.物流產業集聚的競爭優勢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