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丹
內容摘要:在全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經濟增長的集聚現象。區域經濟發展不僅受區域內部因素的影響,還受到相鄰區域經濟增長狀況的影響。鑒于此,本文以河南省108個縣域在2000-2015年的人均GDP為研究對象,并采用空間馬爾科夫鏈的方法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空間權值 馬爾科夫鏈 集聚 趨同
區域經濟增長集聚與趨同現象是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地區間的經濟增長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空間集聚與趨同現象。截止到2016年,河南省的GDP總量為40160億元,在全國的排名為第五名。在我國經濟增速不斷放緩以及經濟結構不斷升級的情況下,位居中部的河南省經濟增長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由于國家政策的不斷傾斜,使得鄭州綜合保稅區建成,航空港區發展與壯大,鄭州高新區不斷發展。因此,以河南省為例,深入研究基于空間權值數據的區域經濟集聚與趨同現象,非常具有代表性。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河南省地處中原腹地,位于沿海開放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是對河南省縣域經濟增長空間的集聚與趨同效應進行分析,以人均GDP來衡量各個縣域經濟增長水平。由于開封市的開封縣在2014年改名為祥符區,三門峽的陜縣在2015年改名為陜州區,若以現在的行政區研究河南省縣域經濟增長空間馬爾科夫鏈,容易造成數據斷層,從而可能影響研究的結果。所以本文以2014年河南省行政區劃為標準,仍然將祥符區作為開封縣和陜州區視為陜縣,來研究河南省108個縣域的經濟增長的集聚與趨同。本文的原始數據大部分來自2000-2016年的《河南省統計年鑒》,還有部分數據來自于2000-2016年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二)研究方法
馬爾科夫鏈。馬爾科夫鏈主要是研究在無后效條件下的、時間和狀態均為離散的、隨機的轉移問題。也就是說:馬爾科夫鏈在時間和狀態均為離散的條件下可以反映研究區域的集聚與趨同趨勢。把河南省不同區域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集聚與趨同變化用m×m的馬爾科夫轉移矩陣表示,如表1所示。
在表1中,元素hij表示的是河南省的某個地區在t年時的經濟類型為i而在t+1年轉變為j型的概率。如果某個地區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t年為i型,但是在t+1年仍然為i型的話,那么可以認為該地區的經濟類型的變化是平穩的,如果該地區的經濟類型在下一年提高的話,則可以認為經濟類型的轉移是向上的;反之則是向下的。
空間馬爾科夫鏈。利用空間滯后算子來確定區域鄰域的空間狀態,這就為定量分析區域空間分布提供了依據。河南省各個地區經濟類型的空間馬爾科夫轉移概率矩陣如表2所示。
空間馬爾科夫轉移概率矩陣是以某一個區域i在初始年份的空間滯后作為條件,將原有的矩陣分解為N個m×m矩陣。區域經濟增長在地理空間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區域經濟的增長總是要受周邊地區的影響。
實證分析
(一)區域經濟集聚分析
首先,以河南省2000年人均GDP數據為基礎,用SPSS軟件將河南省縣域經濟劃分為四種類型,其分別為低、中低、中高和高水平。為了使每一組區域個數大致均衡,劃分的范圍分別是(0,0.6356)、(0.6356,0.8317)、(0.8317,1.1468),(1.1428,+∞)。然后再計算2000-2015年河南省縣域的人均GDP類型的馬爾科夫鏈轉移概率矩陣,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在整個研究時間內,根據區域經濟轉移方向的集中性或者是經濟轉移的穩定性,可以判斷河南省縣域經濟增長發生了集聚現象,以及河南省縣域集聚現象比較穩定。為了更加直觀地看到這樣穩定的集聚現象,筆者繪制了圖1。
從圖1可以看出,2000-2015年河南省縣域經濟的增長類型,其中圖1(a)(b)(c)(d)(e)(f)分別表示河南省縣域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經濟增長。結合表3和圖1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2000-2015年間,河南省縣域經濟增長存在著集聚現象,具體表現在:對角線上元素的數值全部都遠遠大于非對角線上的元素。對角線上的元素的數值的最大值為0.8981,最小值為0.6304,而非對角線上的元素的最大值是0.2247。也就代表著一個地區如果在t年份屬于i類型,而在下一年份轉移為其他類型的概率為0.2247,其在下一年份依然屬于原來類型的概率為0.6304。即表明一個地區在下一個時間段內維持原來類型的概率遠遠大于該地區轉為其他類型的概率。這也就是說,在相鄰3年的年份中,地區原來年份的區域類型有相當穩定的集聚效應。
(二)區域經濟的趨同分析
綜上,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穩定的集聚現象。接下來分析區域經濟的趨同效應,如表4所示。
鄰域區域環境在河南省縣域經濟增長趨同的動態變化過程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鄰域環境下,區域相對人均GDP轉移概率各不相同。即:假設區域背景不重要,那么,表4中同一個時間段內的4個條件轉移矩陣應該是分別相等的,等于相應的時間段內的傳統的馬爾科夫轉移矩陣(見表3)。然而,事實并非是這樣的。對表4河南省縣域經濟增長趨同現象的分布矩陣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若是在鄰居區域環境為低收入區域的環境下,低收入的區域相對是比較穩定,而低收入區域向中低收入區域轉移的概率為0.1127,而中低收入區域向中高收入區域轉移的概率為0.2267。
在鄰居區域環境為中低收入的區域時,各種類型的區域受到的影響都比較大。中低收入區域皆是以0.1509的概率向低收入區域和中高收入區域轉移。另外從表4中可以看出,中高收入區域是不穩定的,其向中低收入區域轉移的概率是0.1667,向高收入區域轉移的概率為0.5000。
在鄰居區域環境為中高收入的區域時,各種類型的區域受到的影響也是比較大。而此時,低收入區域向中低收入區域轉移時的概率是0.5000,中低收入區域向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區域轉移的概率分別為0.1892和0.1351,此時中高收入區域向高收入區域轉移的概率更是高達0.6191。
在鄰居區域環境為高收入區域時,低收入區域的轉移概率是0,即不存在某一個區域實現從低收入區域直接向高收入區域的轉移,進而也說明了,各個趨同俱樂部之間實現跳躍式轉移是非常困難的。
空間馬爾科夫轉移概率矩陣為區域經濟趨同現象提供了空間上解釋。低收入鄰域環境總體上是不利于區域經濟體向更高層次轉移,反而會使區域類型向更低層次的俱樂部轉移概率增加,這就會讓更多的區域經濟體向低收入組轉移,并在空間上形成趨同。同樣對于高收入鄰域環境也有利于區域經濟體向更高的俱樂部轉移,也有利于減少區域經濟體向更低的俱樂部轉移,這也就形成了區域高收入俱樂部在空間上的趨同。
結論與建議
結論如下:第一,在空間分布上,低收入趨同現象在周口、駐馬店以及南陽等河南的東部和南部地區表現較為明顯。因為低收入集聚現象的穩定性和連片擴張的特征,容易使這些地區陷入“貧困陷阱”。中低收入的集聚分布比較分散,但也是圍繞在低水平和中高水平區域周圍。高收入地區主要集中在鄭州、洛陽、焦作等地區,中高水平的集聚主要分布在高水平區域的周圍地區;第二,區域之間的趨同效應比較穩定,但是也比較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在與低收入水平和高收入水平相鄰的區域,區域趨同效應是比較穩定的,而且低收入區域向高水平地區轉移的概率和高水平區域向低水平區域轉移的概率都是0,即區域是不可能直接從低水平的趨同直接跨入高水平趨同層次的,區域趨同層次在跨越式轉移時是比較困難的。而在與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水平相鄰時,區域轉移的類型是極不穩定的,同時也是極容易向其他類型的趨同層次轉移。
為了縮小河南省各個區域的經濟增長在空間上的差距,促進經濟增長形成穩定的集聚效應和協同效應,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議如下:第一,建立公平的宏觀經濟政策,使政策由高收入層次向低收入層次地區傾斜。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今后在制定河南省經濟發展的政策時更多的關注公平。在能夠保持高水平地區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對低水平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第二,培育壯大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提高對低收入地區經濟發展的拉力。就河南省而言,一方面要對高收入趨同俱樂部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這些地區作為增長極的帶動輻射能力;另外,要在周口、南陽、駐馬店等低收入地區選取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重點扶持,使其成為新的增長中心,這些地區經過一系列的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進而形成新的增長極;第三,重視三農問題,合理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推進河南省縣域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河南省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省,省內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較大,農業化人口比重較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壓力也比較大,這就給河南省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帶來沉重的負擔,解決好“三農問題”可以減少第一產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比重,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河南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游婧.我國十大城市群對外貿易空間效應研究——基于區域性國際貿易中心的視角[J].經濟體制改革,2017(2)
2.錢敏.基于GeoDa-GIS的區域創新水平空間結構演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3)
3.楊賀,劉金平.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空間效應——以三大都市圈為例[J].城市問題,2011(12)
4.夏冰.人口紅利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及外溢效應的空間關聯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6(6)
5.張可云,王裕瑾.區域經濟β趨同的空間計量檢驗[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