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朝軍
據《新快報》報道,不定制“互教通”短信,就收不到學校通過此平臺發來的通知;如果定制,每年收費100元。7月10日上午,廣州市天河區棠德南小學舉行一年級新生家長會,當天有三名收費員在校內擺攤,會后約200名家長被通知到收費員處交費,此舉引起不少家長質疑:“免費的微信群、QQ群已經非常好用了,為什么還要另外付費安裝其他平臺呢?”
我們知道,家校溝通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當前,基于信息科技的設備和手段廣泛運用到家校溝通中,商家利用家校溝通這一需求開發并設計了許多相關軟件產品,并深入地推廣到學校和家長當中。通過廣州天河區這所小學所引發的事件,我們不難發現,其核心就是到底是使用免費的“微信群”、“QQ群”進行家校溝通,還是使用付費的“互教通”以及現實中各地都廣泛使用的“校訊通”等家校互動平臺進行家校溝通。然而,筆者認為,這樣的爭論其實本身就脫離了家校溝通的本質和原則。
家校溝通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重要橋梁,一方面科學的家校溝通可以促進家校之間的了解和相互配合,更有利于建立一個無縫隙的、互為補充的教育氛圍進而實施科學有效的教育。另一方面,科學的家校溝通,也更有利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進,為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長和身心全面發展服務。從消除誤解、統一認識、形成合力的角度而言,家校溝通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的。但關鍵是,家校溝通不僅需要科學的態度和積極參與,更需要有效的載體與橋梁。對學校、教師和家長而言,“三結合教育”看似容易,但因工作性質、自身素質、專業素養、教育觀念、成才觀念等不同,雙方如果沒有科學的、合適的載體和渠道,很難達到理想成效。因而,現實中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和教師,都在尋找科學有效的家校溝通渠道和載體,也正是基于此,“校訊通”、“互教通”等平臺才應運而生。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免費即時通信工具不斷普及,微信、QQ等也逐漸成為家校溝通的重要途徑與載體。但相對于不同的平臺和載體而言,使用的便捷程度、功能的專業化與否、使用成本的有無,也成為家校溝通中影響學校、教師和家長選擇的主要因素。因而,才產生了上述所謂的該使用免費平臺還是付費平臺的爭議。
不管是免費平臺還是付費平臺,只要對家校溝通是好的,是起到積極促進意義的,都不能忽視其作用和功能以及效果。但關鍵是,這樣圍繞著溝通交流成本的爭論,事實上卻忽略了溝通本質和原則。家校溝通的本質,是融合家庭和學校教育資源,取長補短,在相互融合促進中對孩子形成成長的教育引導合力。很明顯,在這個本質和原則基礎上,家校溝通的最本真、最有效的表達方式,乃是經教育改革發展證明了的家訪、家長會、班隊會、家長開放日等,以及教師、學校和家長之間的電話、微信、信函留言等等的無縫隙對接。在傳統教育理論體系中,家訪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學校、教師和家長的面對面溝通交流,對孩子的影響和成長的幫助是所有技術手段都無法達到的。但讓人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溝通交流,不管是微信、短信、QQ還是其他信息平臺,都是利用技術手段在虛擬的環境和氛圍之下溝通,這樣教育的直觀性效應、對孩子成長影響的體驗式效應、對家校彼此理解的觸動性效應則大打折扣。在虛擬環境下,情感的因素減小,直觀的影響肯定弱化,教育的內涵魅力也無法淋漓盡致地呈現,這種家校溝通的成效是值得懷疑的,更不是理想的教育本質的彰顯。
因此,對于家校溝通而言,與其喋喋不休地爭論平臺的選擇以及付費與否,倒不如認認真真地反思我們的家校溝通是否陷入了純粹的“技術依賴”。如果真的淪為后者,這才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的退化和畸變。
付費與否和用哪個技術性“家校溝通平臺”不重要,那只是現代化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個體選擇,以及虛擬環境下的溝通方式之一,最關鍵的是反思并矯正我們的家校溝通觀念以及表達方式。家校溝通一定要走出“技術依賴”和“虛擬場景”,“技術依賴”和“虛擬場景”只是家校溝通的輔助手段之一,而真正的家校溝通還是建議以家訪為主,以人性、溫暖、和諧的面對面、心連心、愛意充盈的溝通聯絡為主,這不僅蘊含了對教師、對學校、對教育的尊重,更蘊含了對家長、更是對孩子成長的尊重,這才是教育的原則和本色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