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紅波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三年來,我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傳媒業改革在“連接一切”的“互聯網+”行動中,加速了以“互聯網+電視”為核心的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創新發展步伐,開拓了由媒體融合帶來的傳媒產業新空間。
所謂“電視融媒體產業”,是指電視產業分別與電信產業、互聯網產業相向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互聯網+電視”新興產業。在我國“媒體深度融合”的新一輪傳媒業改革中,“單向傳播”的廣播電視有線網絡逐漸趨向于“雙向互動”的互聯網,傳統電視機硬件設備廠商也在互聯網電視機、音視頻內容集成和智能化等方面努力開拓,與此同時,以往只做信息傳輸“通道”的電信運營商開足馬力,瞄準IPTV(即“交互式互聯網協議電視”)領域猛沖猛打,迅速搶占市場份額,還有視頻網站網絡劇、原創視頻欄目、網絡大電影等網生內容風起云涌,以及互聯網技術企業生產的各類數字電視機頂盒等智能終端,在傳統電視產業與電信產業、互聯網產業相互融合相向發展的場域中,上演著一場“三國演義”般的市場爭奪與產業創新。
現代產業經濟學認為,“產業就是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相互作用的經濟活動組成的集合或者系統”。①比照這一定義,“電視融媒體產業”的“同類屬性”,即為“互聯網+電視”。簡單而言,“電視融媒體產業”的市場競爭主體,在“產業融合”的通道上,以“電視產業”為中心,開辟出“電信產業”與“電視產業”相向融合、“電視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相向融合的經濟發展新空間。這一新興產業與傳統電視產業、電信產業和互聯網產業相互關聯,可稱之為“互聯網”與“電視”技術融合、媒介融合、產業融合變革發展的“新生兒”。比如IPTV,同樣提供“電視內容”,但由于“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在功能上可以實現時移電視、點播回看、虛擬社區等互動功能,成為傳統電視的超越者和替代品。再如OTT TV,通過公共互聯網通道和集納視頻內容的機頂盒,可以繞過傳統意義上的電視臺,完成所謂“Over the Top”的“過頂傳球”,直接把視頻內容提供給用戶。網絡劇、網絡原創視頻欄目等網生內容在視頻網站上層出不窮,這些在形態上日益與傳統電視節目趨同的網生內容,由于媒體融合出現的“跨屏傳播”“移動傳播”,已經在手機等移動終端越來越多地占據和替代了以往“看電視”的時間,網絡視頻與電視產業對用戶的爭奪日漸明顯。圍繞著“視頻內容生產與傳播”,在“互聯網+電視”的產業融合領域,還存在著互聯網電視機、數字機頂盒等一系列硬件設備的市場競爭。除了上述視頻網站、電信運營商、硬件設備廠商指向“電視”的各類產業融合產品外,從傳統電視產業向“電信”和“互聯網”方向融合產生的廣電寬帶、視頻電商、互動游戲等新型產品,也在豐富著“電視融媒體產業”的內涵。
“電視融媒體產業”概念的提出,實質是從“電視產業”的本位出發,在“互聯網+”視域下,對“電視產業”與“電信產業”“電視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相向融合創新發展的研究。這一概念與“大視頻產業”“網絡視聽產業”有明顯的不同;首先,“大視頻產業”的提法,以“視頻”為共同屬性,容納了包括電影、電視、網絡視頻及其周邊產品,其中的“電影業”和“電視業”盈利模式明顯不同,前者主要靠電影票房,后者主要靠電視廣告和有線網絡,而“電視融媒體產業”則是以“互聯網+電視”為核心要素,在盈利模式上偏重廣告和網絡收入以及相關硬件終端制造業的收入。這是“電視融媒體產業”與“大視頻產業”最大的不同。其次,“網絡視聽產業”的概念幾乎可以涵蓋“互聯網+電視”的所有視頻內容及周邊設備產品,但其“互聯網產業”本位與“電視融媒體產業”的“電視產業”本位相向而立,單向考量“互聯網+”對電視產業的替代和覆蓋,沒有涵蓋有線電視網絡變身的廣電寬帶向互聯網領域的延伸,以及有線網絡互動視頻開啟的電視的“第二媒介時代”;再次,在“互聯網+”視域下提出“電視融媒體產業”這一概念的原因,還在于我國從“電話、電視、電腦”的“三電合一”,到“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的“三網融合”,無論是從對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的融合,還是對廣電、電信、互聯網等信息傳輸通道的整合,“電視”都無一例外地居于中心地位,這可能與其曾是中國“第一媒介”的社會影響力有關。正如IPTV成為“三網融合”首當其沖的焦點業務一樣,“電視融媒體產業”也正在成為我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改革中首屈一指的“媒體融合”前沿領域。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②勿需置疑,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已成為我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改革的主流方向,以“互聯網+電視”為核心要素的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創新發展的流向愈加明晰。③當前,我國“電視融媒體產業”市場競爭主體主要有廣電上市公司、視頻網站和終端硬件廠商等,考察這些企業在“互聯網+電視”方面的創新發展舉措,可以蠡測“互聯網+”視域下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創新發展的路徑。
目前,我國廣電上市公司主要有歌華有線、華數傳媒、天威視訊、電廣傳媒、湖北廣電、吉視傳媒、廣電網絡、江蘇有線、東方明珠、中信國安、廣西廣電、貴廣網絡等。擷取部分廣電上市公司在“互聯網+電視”方面的主要創新舉措,可以管窺我國電視融媒體產業發展的動向。
從2015—2018年部分廣電上市公司的“互聯網+電視”創新舉措來看,廣電上市公司在“廣電寬帶”“智慧廣電”“高清互動”“一云多屏”等多個方面,反映出我國電視融媒體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動向。廣電媒體在“媒體融合”的“互聯網+”改革中,逐漸由“傳統電視運營商”向“融合媒體運營商”轉型。“三網融合”在我國的全面深入推廣,打破了廣電與電信之間的壁壘,在“寬帶中國”戰略指引下,我國廣播電視有線網絡雙向互動改造開通“寬帶業務”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同時,互聯網“雙向互動”的技術特性在“媒體融合”改革中深深觸動了“單向廣播”的傳統電視,借助有線電視網絡升級改造和“一省一網”的整合,“高清互動”成為融媒體時代有線數字電視發展的新追求。互聯網思維驅動下,今天的“電視”也不再僅僅是指“客廳電視”,“一云多屏”形塑了電視屏、電腦屏、手機屏的“三屏合一”,實現了多種視頻終端的無縫對接。在電視內容傳播技術方法上,也從傳統的、單向傳輸的“圖像廣播”,發展為“IPTV”“OTT”“DVB+OTT”等雙向的、可以互動點播的“互聯網電視”。更為重要的是,依托“廣電寬帶”這一“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結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技術,廣電上市公司的“智能化”戰略發展趨勢明顯,在其“互聯網+”過程中,不斷拓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家庭”“智慧鄉村”等新媒體業務形態,拓寬了廣電新媒體的服務領域和市場空間。

表1 我國部分廣電上市公司“互聯網+電視”行動一覽表④
在“互聯網+”視域下,廣電上市公司所涉及最多的主要是有線電視網絡產業的融合創新與發展。2014年5月,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成為繼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之后的“第四運營商”。由此,中國電視產業的“互聯網化轉基因”加速,廣電網絡已不僅僅是傳輸廣播電視節目的單一通道,而是逐漸成為融合了互聯網功能的“廣電寬帶”。⑤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三網融合推廣方案》,提出加快在全國全面推進三網融合,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要加快全國有線電視網絡互聯互通平臺建設,盡快實現全國一張網,引導有線電視網絡走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道路。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關于在全國范圍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工作深入開展的通知》《關于加快推進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發展的意見》《“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信息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等涉及廣電有線網絡的多項國家戰略規劃相繼出臺,明確了“加快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智能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整合路徑、推進方式、項目支撐和實施步驟,推動廣電網絡創新轉型發展。⑥與此同時,在我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傳媒業改革浪潮中,各家廣電網絡上市公司在“互聯網+”指引下,一方面加強網絡升級和雙向化改造力度,著力增加有線數字電視“高清互動”用戶的數量,另一方面加快向“廣電寬帶”邁進的步伐,開發“個人寬帶”“家庭寬帶”“智慧社區”“智慧城市”“智慧鄉村”等新興業態,力爭在“廣電與電信雙向進入”的“三網融合”深度推進過程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即便如此,在電視融媒體產業的激烈競爭中,2016年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規模第一次出現下滑,廣電媒體機構面臨嚴峻的大屏“線性”危機。⑦在“互聯網+”視域下,廣電上市公司借助資本力量,“互聯網+電視”行動頻仍,求新求變,嘗試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新渠道、新內容等打開廣電機構在電視融媒體產業競爭中的新空間。
簡言之,在我國電視產業與電信產業融合創新發展過程中,“廣電軍團”以廣電網絡為基礎設施積極向電信運營商方向轉變,在渠道融合、內容融合、平臺融合等方面,成為“互聯網+”視域下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創新發展的風向標。
2018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⑧數據顯示:截至 2017年 12 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5.79億,占網民總體的75%,手機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5.49億,占手機網民的72.9%,在2017年,國內網絡視頻用戶付費比例達到42.9%,網絡視頻移動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網絡視頻內容發展也更加正規化、精品化。在視頻行業內部,搜狐、騰訊、阿里、愛奇藝等廠商陸續發布視頻內容創作計劃或投資視頻內容創作機構,通過布局視頻內容制作上下游的全產業鏈,以獨家原創內容吸引觀眾。在視頻行業外部,網絡視頻企業還積極與文學、漫畫、電影、游戲等相關內容行業進行聯動,商業價值逐步凸顯。
筆者追蹤關注了國內互聯網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BAT)旗下視頻網站愛奇藝、優酷和騰訊視頻,匯制其2015-2018年“互聯網+電視”創新發展行動舉措,(如表2)所示。

表2 互聯網巨頭BAT旗下視頻網站“互聯網+電視”行動一覽表⑨
從2015—2018年互聯網巨頭BAT旗下視頻網站的“互聯網+電視”創新舉措可知,網絡在線視頻在電視融媒體產業中的“網視力量”主要表現在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大電影、網絡直播、短視頻等網絡衍生內容的制作、生產與傳播。此外,愛奇藝、優酷和騰訊視頻發展迅猛的“會員+廣告”雙贏利模式,破解了中國付費電視用戶增長長期滯緩的市場難題,培育出大批在互聯網上付費觀賞視頻的“新型受眾”。
愛奇藝以“悅享品質”為理念,實施“愛奇藝出品”戰略,自制或合制網絡劇《老九門》《最好的我們》,網絡綜藝《奇葩說》《愛上超模》等眾多“頭部”(即播放量排名靠前)內容,通過“大IP+高品質+周播制+付費為主、廣告為輔”的運營戰略,其2016年投入1.6億元制作《盜墓筆記》前傳《老九門》,成為首部點擊量超過百億次的網絡劇,并在東方衛視的周播劇場晚間黃金時段播出,實現了網臺雙贏。⑩此外,愛奇藝在“時長達到或超過60分鐘,以付費點播分賬模式為主要盈利模式,符合電影敘事規律的互聯網發行”的“網絡大電影”方面優勢明顯。數據統計結果顯示,愛奇藝作為網絡大電影概念的首創者以及市場的領航者,一直占有網絡大電影獨播市場的最大份額,比如2017年1—7月,五大網絡視頻平臺(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搜狐視頻、樂視視頻)獨播影片數量占比,愛奇藝均在50%以上,在峰值的6月高達68.2%,獨占半壁江山。在播放總量方面,愛奇藝占比46.2%,占有絕對優勢。
優酷將“年輕”理念貫穿品牌建設,以“這世界很酷”為品牌主張,布局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熱門劇集,打造自制網絡節目。截至2016年12月,優酷會員突破3000萬。優酷聯合阿里推出“邊看邊買”模式,打通視頻與電商渠道,為文化商品提供全新商業模式。在網絡劇方面,以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上線的網絡劇為統計樣本,從播放量分布情況來看,優酷表現格外突出,累計獲595.46億次播放量,占六大視頻平臺(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視頻、搜狐視頻、樂視視頻、芒果TV)總播放量的比例高達43.64%,單部引流量達到約16億次,位居榜首。從播放量TOP50的頭部網絡劇分布來看,優酷視頻爆款劇數量一馬當先,共有21部,占據42%的絕對優勢。如代表作《白夜追兇》,豆瓣評分9.0,五星好評率59.6%。從獨播情況來看,優酷視頻憑借31部獨播劇獲得500.95億次播放量,占比高達44.19%,播出效果優勢在六大視頻平臺中最為突出。
騰訊視頻以視聽節目內容為核心,堅持“版權+自制”兩條腿走路的內容戰略,發力網絡劇、網絡綜藝等網生內容。2015年9月,騰訊視頻成立企鵝影業,主打網絡劇、電影投資和藝人經紀三大核心業務。自制或合制《捉妖記》《天降雄師》《如果蝸牛有愛情》等多部影視精品,大大提升了騰訊視頻在內容制作領域的實力。2016年起,騰訊視頻每年投入10億元,在網生綜藝的產業孵化、節目研發、節目制作、推廣營銷、海外出口等方面進行扶持。目前,多檔騰訊視頻自制綜藝節目已逐漸成為品牌節目,獲得了較好的流量和口碑,如《吐槽大會》單期平均播放量過億。以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視頻、芒果TV、搜狐視頻、樂視視頻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上線的網絡綜藝節目(15分鐘以上)為監測對象,騰訊視頻以27檔節目(占比29.35%)、117.27億次播放量(占比27.67%),在網絡綜藝領域穩居第一梯隊,表明“騰訊視頻在網絡綜藝制作能力和節目內容把控上都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互聯網+”視域下,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的硬件終端設備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電視機和機頂盒兩個方面,對這兩個領域的核心企業進行分析研究,可以從硬件設備的角度更加清晰地認識和把握電視融媒體產業的創新發展。試以TCL集團、海信電器、創維數字、同洲電子等幾家生產制造互聯網電視機和機頂盒的上市公司為例,管窺我國電視融媒體產業智能電視終端的創新發展狀況。
從表3分析可知,我國智能電視終端硬件的生產廠商紛紛朝著“智能制造”“智能研發”“智能+互聯網”方向發展,“智能化”正在成為智能電視機和各種機頂盒等電視融媒體產業硬件設備的特質和內在屬性。比如為順應電視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生產各類機頂盒產品的創維數字有限責任公司將其未來發展策略定位在兩個方面:一是內生性增長和深耕服務平臺,在拓展多功能、多系列的智能盒子等智能產品的同時實施云平臺戰略,基于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生活等圍繞視頻、健康、教育、游戲、娛樂、醫療、購物、廣告等方面深耕發展;二是外延式擴張與豐富生態鏈,通過對外合作在產業布局上向智能攝像、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相關硬件與服務領域進行外延式擴張。再如海信電器也在不斷拓展互聯網運營業務,截止到2017年12月底,海信互聯網電視全球激活用戶量3078萬,其中國內用戶占比約82%,國際用戶占比約18%。“聚好看”“聚好學”“聚好玩”等內容集成應用,或將為海信智能電視、智能手機等設備的互聯網接入提供服務。簡言之,智能電視終端廠商的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愈加明顯,部分硬件終端廠商“內容平臺”建構力量正在彰顯。由此觀之,電視融媒體產業中的終端硬件設備廠商熱衷于“智能制造”已成共識。
表3 部分智能電視終端硬件設備廠商“互聯網+電視”行動一覽表

表3 部分智能電視終端硬件設備廠商“互聯網+電視”行動一覽表
股票名稱及代碼2015—2018年“互聯網+電視”創新舉措TCL集團(000100)“智能+互聯網”、智能電視、家庭互聯網海信電器(600060)“互聯網+”服務模式、高端互聯網電視、互聯網運營業務創維數字(000810)數字機頂盒、DVB+OTT智能終端、互聯網電視應用商店同洲電子(002052)機頂盒、全業務融合云平臺、數字電視智能設備、DVB+OTT
世界著名科技雜志《連線》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必然》一書中預言:“下一代顛覆性的平臺就是虛擬現實,而它已經到來了”。2016年被稱為“中國VR產業元年”,樂視、小米、暴風等互聯網公司,海信、創維、TCL等電視設備生產廠商,紛紛投資VR設備制造。筆者認為,在虛擬現實(VR)產業的多種應用形態中,“VR影視”設備制造也將成為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新的增長空間。由于現有的“VR眼鏡”多是與智能手機結合使用的形式,智能手機起到了“熒幕”作用,這種捆綁組合的“私人球幕影院”模式,有效激發了智能手機的潛能。在智能手機用戶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VR眼鏡”與智能手機的組合,或將成為開啟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新的經濟空間的金鑰匙。
2018年1月31日,海信在北京發布VIDAA AI人工智能電視系統,公布人工智能電視定義并推出全場景實時圖像搜索和全場景語音兩大人工智能創新交互設計。3月16日,百度戰略投資創維旗下互聯網電視運營品牌酷開,宣布雙方將在人工智能領域深度合作,共同向消費者提供智慧家庭入口級產品和服務。據市場調研機構Statista預計,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793億美元;ABI Research的預測觀點則認為全球智能家居市場2018年將達700億美元,2021年會突破千億美元。此外,目前國內外多家機構已經開始進行演播室機器人智能拍攝的技術實驗,機器人可能將會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大數據運算的基礎上,代替視頻媒介工作者的部分簡單重復性質的勞動,在攝錄環境危險的情況下,還可以實現無人機智能拍攝等。人工智能對視頻媒介未來工作流程及智能電視機等硬件終端的影響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據格蘭研究發布的《2017年中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離網研究白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20807.3萬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繳費用戶減至15436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繳費率為74.19%。綜合來看,我國有線電視繳費用戶和有線數字電視繳費率持續下滑,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的活躍度在下滑,用戶粘度降低,有線數字電視用戶離網問題日趨嚴重。與此對應,由于三網融合的全面深入開展和寬帶中國戰略的有力推動,截至2017年末我國IPTV用戶已達1.22億戶,全年凈增3545萬戶,凈增用戶占光纖接入凈增用戶總數的53.5%。全年IPTV業務收入121億元,比上年增長32.1%。總體來看,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與IPTV用戶數量差距越來越小,IPTV用戶激增與有線數字電視用戶的離網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出電視融媒體產業受眾市場發展趨勢。
在視頻內容產業方面,據骨朵傳媒發布的《2017年網絡劇產業發展白皮書》:2015年全網共有379部網絡劇上線,2016年上線349部,2017年上線296部;在穩中有降的情況下,年度前臺播放量呈線性上升趨勢,從2015年的274.4億,猛增至2016年的892.5億,再猛增至2017年的1631.5億,三年間翻了6倍。從年度數量和前臺播放量的數據上,能看出網絡劇精品化的趨勢。在網絡大電影方面,2015年上線網絡大電影689部,2016年上線2193部,2017年上線1973部。2017年,前20部網絡大電影總計票房分賬達到3.21億,較2016年增長了62.12%。其中,《陳翔六點半廢話少說》實現了近10倍的回報率,在愛奇藝網絡大電影年度投資回報榜中位列第一。根據西游記故事改編的網絡大電影《斗戰勝佛》則成為單片最高票房,片方分賬收入2655萬。在網絡綜藝方面,2017年主流視頻網站共上線159部網絡綜藝,投資規模達43億元,同比增長43%,播放量超500億,市場表現與電視綜藝比肩。可見,在電視融媒體產業視頻內容生產和傳播領域,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大電影等網生內容已經迅速崛起。
由于電視融媒體產業涉及視頻內容產品的生產和傳播,這些精神文化產品對于社會影響的外部效應明顯,存在經濟學原理中的“市場失靈”現象,因此不能簡單地用產業組織理論,按照產業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對其進行機械分析和解讀。綜觀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的競爭格局,可勾勒出“互聯網+電視”場域空間的基本特征。
中國傳媒經濟學界對于“傳媒經濟本質”的論爭歷經多年,至今仍未中斷。從“注意力經濟”“影響力經濟”“輿論經濟”“意義經濟”,到“受眾經濟”“平臺經濟”“版權經濟”“饋贈經濟”“吸引力經濟”等等,不一而足,且有從傳統媒體盈利模式向新興媒體盈利模式理論解析的范式轉換的趨向。這些論說遵循了理解傳媒經濟的基礎元素,即“‘內容’和‘受眾’是傳媒公司創造的兩種商品”,并且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理論框架下進行思考和論述,共同成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產業競爭的范式基礎。當前,我國媒體融合從“相加”階段向“相融”階段深化發展,有線數字電視、IPTV、視頻網站付費用戶此消彼長,“受眾經濟”仍是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的競爭核心。
在產業管理方面,電視融媒體產業受國家行政部門規制影響較大。2015年以來,視聽新媒體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紛至沓來,在政府規制方面影響著我國電視融媒體產業管理和健康發展。比如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三網融合推廣方案的通知》,2016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的通知》,2016年11月《關于加快推進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發展的意見》,2017年5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2017年6月中國網絡視聽服務協會發布的《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等。這些文件政策的出臺,對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的發展影響巨大,規定了“航線”,亮起了“燈塔”。
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市場競爭格局在電視與互聯網融合的“媒介形態”方面主要表現在有線數字電視、IPTV用戶的此消彼長,在“內容產品”方面主要表現在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大電影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勃興及其帶來的產業價值。此外,“樂視超級電視”“暴風魔鏡”等硬件設備的“跨界”競爭與合作,也反映出我國電視融媒體產業的場域特征。面向未來,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各方將在“融合與創新”的動力機制中,在“技術與規制”的雙重影響下,在傳統電視產業與電信產業、互聯網產業相互交融的場域里,以“互聯網+電視”為核心,培育網生內容、制造智能終端、共建寬帶中國,滿足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美好生活的視聽需求。
電視融媒體產業是傳統電視產業與信息技術產業相互融合的產物。如果我們把傳統電視產業和信息技術產業分別視為兩個沒有交集、各自獨立的區域,那么電視融媒體產業就是兩者之間的邊界正在消融,并相向融合發展的“中間地帶”。具體而言,傳統電視產業的節目傳輸網絡向“電信寬帶”發展,電視機硬件設備廠商開發“互聯網電視機”“智慧家庭平臺”等,正在向“智能化制造”發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電信運營商,紛紛推出各自的視頻融合產品,用戶數量和規模日益壯大;以視頻網站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則在生產傳播網絡視頻內容的同時,研發各種智能電視終端設備,市場份額快速增長。其中,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已經成為電視融媒體產業加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注釋:
① 唐曉華主編:《現代產業經濟學導論》,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
②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③ 高紅波:《2015年中國電視融媒體產業創新發展報告》,載唐緒軍主編:《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369頁。
④ 筆者根據相關上市公司定期報告內容整理。
⑤ 高紅波:《“互聯網+”:2014中國有線電視產業涅槃重生》,載陳曦、意娜主編:《U40文化產業青年學者文集(2015)》,云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28頁。
⑥ 趙景春:《國網公司:增強內生動力 推動廣電網絡創新轉型發展》,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絡節目管理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17)》,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版,第150-151頁。
⑦ 何宗就主編:《2016-2017中國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報告》,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版,第Ⅱ頁。
⑧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8年1月。
⑨ 筆者根據相關視頻網站新聞動態及上市公司定期報告內容整理。
⑩ 龔宇:《愛奇藝:打造精品特色內容 與年輕人共同成長》,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絡節目管理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17)》,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版,第221-2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