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華 吳革幫 艾羅斯


福建全省濕地有5類21型,總面積87.1萬公頃,約占全省陸域總面積的7%。濕地動植物資源豐富,63種野生動物和21種野生植物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
5萬候鳥為福建環境代言
到福州閩江口濕地公園觀鳥,參觀濕地博物館……成為許多市民周末或假日親近自然的一種生活方式。地處福州長樂和馬尾間的閩江口濕地,位于閩江入海口的梅花水道,恰居于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通道的中間地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態條件,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
把大半職業生涯都獻給水鳥們的福建省野生動植物與濕地資源監測中心副總工程師余希,談起水鳥如數家珍:閩江口濕地有水鳥9目24科152種,包括黑嘴端鳳頭燕鷗、卷羽鵜鶘、黑臉琵鷺、勺嘴鷸和遺鷗。在此越冬的水鳥有2萬只以上,估計每年在此遷徙停歇的水鳥數量超過5萬只。
黑嘴端鳳頭燕鷗種群數量全球不到50只,因數量極低被稱為“神鳥之鳥”,甚至一度被鳥類學家視為滅絕。直到2000年6月,在臺灣馬祖北竿發現成鳥4只,雛鳥4只,如此確切記錄一度轟動整個鳥類學界。
閩江口濕地2001年建立自然保護小區,2003年成為縣級自然保護區,之后保護力度逐年升級。2004年8月,黑嘴端鳳頭燕鷗終于在此現身,此后連續12年成為夏天的常客。因為這種“住在臺灣,玩耍在福州”的水鳥,海峽兩岸亦陸續開展該物種的交流合作與保育工作。
成為“鳥人”逾10年的福建觀鳥協會會長楊金,曾用21個月的時間,爬上200多個無人島,進行鳥類多樣性監測,至今他仍記得2004年第一次觀測到黑嘴端鳳頭燕鷗時,眾人激動到失語的模樣。
正在邁向“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福建,對濕地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福建省濕地保護管理條例》和《福州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于2017年1月1日同步落地實施。“福建一直重視環境保護,做到一個濕地一個法規、規章保護,但管理仍嫌粗放。至此省市濕地保護立法同步出臺,法制體系更為完善。”福建閩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楊文秀說。
如今,福建已投入1.3億元用于閩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包括投建閩江口濕地自然博物館、國家生態定位站、濕地自然保護培訓中心和濕地文化交流中心。據悉,目前福州已基本形成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海洋保護區、濕地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飲用水源保護區相結合的濕地保護體系。
“鳥類是反應濕地質量的最直接證據。幾萬只歇腳的候鳥,是福建生態的代言人。”余希指著在沼澤水草間群起群飛的天鵝說,無論珍稀還是常見種群,“水鳥在這里都將得到越冬越夏的安全庇護所”。
福建濕地將實行動態監測
日前,福建省下發《福建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提出要提高濕地保護率,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嚴格濕地用途監管,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到2020年,全省濕地面積不低于1306萬畝(不包括水稻田),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0%以上。
方案要求,要實行濕地名錄管理。制定全省濕地名錄管理辦法,明確各級濕地認定標準和相關管理規則、程序,發布濕地名錄并及時更新。濕地名錄應明確濕地的名稱、類型、范圍、面積、管護責任單位等事項。
此外,要建立濕地分級保護制度。根據濕地保護規劃和濕地生態區位、生態系統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程度,將全省濕地劃分為重要濕地名錄和一般濕地名錄進行分級認定、發布和管理。國家重要濕地(含國際重要濕地)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方案還提出,要提升濕地生態功能。開展退化濕地生態修復,提升濕地生態功能,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形成較為完善的濕地保護管理、科研監測、宣傳教育體系。到2020年,全省12條主要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達90%以上,全省濕地的重要、瀕危野生動植物種類不減少。
方案提出,明確濕地修復責任主體。對未經批準將濕地轉為其他用途的,按照“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實施恢復和重建。能夠確認責任主體的,由其自行開展濕地修復或委托具備修復能力的第三方機構進行修復。此外,方案明確,要構建全省濕地監測網絡,統籌規劃全省重要濕地監測站點設置,制定《福建省濕地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開展濕地動態監測。
針對破壞濕地行為,方案明確要嚴懲。造成濕地生態系統破壞的,由濕地保護管理相關部門責令限期恢復濕地,情節嚴重或逾期未恢復的,依法給予相應處罰,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探索建立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執法機制。
濕地公園百態千姿
長樂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坐落于長樂市東北部,處于福建母親河——閩江河口區域,毗鄰長樂閩江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保護區外圍地帶,地理位置較特殊。公園東至文嶺鎮阜山碼頭,西臨潭頭鎮文石村,南靠文嶺鎮阜山村,北與福建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相連;涉及長樂市潭頭鎮的文石村、汶上村、克鳳村和文嶺鎮的阜山村、文嶺村,共計2個鎮5個行政村。
閩江河口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是福建省重點生態建設區域和福州的重要生態屏障,對于維護福州生態平衡、保障福州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調節區域氣候、凈化水質、科普教育、生態旅游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為研究大陸與臺灣生物資源的相互關系、發展閩臺兩岸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
寧德東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寧德市區東南部,公園規劃總面積為623.8公頃,涉及寧德市東僑經濟開發區的東湖塘華僑農場,蕉城區城南鎮的塔山村、金蛇頭村,漳灣鎮的鰲江村、后灣村、湯灣村、馬山村和下凡村。
寧德東湖濕地公園生態特征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濕地景觀和歷史文化價值高,是寧德市的生態保留地和濕地文化載體,是在城市生態環境維持和改善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城市之腎,是以維護東湖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完整性、保護水鳥棲息地、恢復紅樹林群落為核心,融濕地保護、濕地服務功能展示、科普宣教、濕地合理利用示范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永安龍頭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永安市西北部,閩江干流上游、九龍溪中游,濕地公園申報總面積3481.6公頃。涉及永安市安砂鎮的安砂村、坑口村、羅豐村、青村和新建村,計1個鎮5個行政村。
永安龍頭國家濕地公園地理位置獨特,濕地生態環境復雜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珍稀瀕危動植物眾多,濕地景觀資源豐富。濕地公園的建立對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保護水庫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位于長汀縣中南部,涉及三洲鎮三洲、蘭坊、小潭、曾坊、戴坊、丘坊、桐壩、小溪頭;濯田鎮永巫、水口、河東以及河田鎮窯下等3個鄉鎮12個行政村。公園東以南山河為界,西以汀江干流為界,南至汀江與濯田河交匯處,北達汀江與羅地河交匯處。公園總面積為590.9公頃,其中濕地面積448.7公頃。
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豐富,濕地類型多樣,濕地特征典型,濕地景觀和歷史文化價值高。已查明維管束植物有115科304屬424種,其中濕地植物有145種;有野生脊椎動物180種,其中濕地動物有魚類50種、兩棲類7種、爬行類1種、鳥類11種,共69種。
漳平南洋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漳平市南洋鎮境內,涉及南洋鎮梧溪、南洋、利田、黨口、暖洲等5個行政村。公園北起天臺國家森林公園九鵬溪景區南邊界,南至暖洲橋及橋下游部分河灘地,東西至雙洋河兩岸。公園總面積為317.28公頃,其中濕地面積112.91公頃。
漳平南洋國家濕地公園地理位置優越,生物多樣性豐富,濕地類型多樣,濕地特征典型,濕地景觀和歷史文化價值高。公園作為中國南方丘陵山區河岸帶退化濕地生態系統修復、福建西南部以河流為主體的典型的復合性生態系統和九龍江流域上游水資源與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在保護、恢復濕地資源的同時,展示漳平豐富的水仙茶文化、紅色文化和花鄉、畫鄉、茶鄉“三鄉文化”。
永春桃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永春縣境內,涉及永春縣東關、東平、桃城、五里街、吾峰和石鼓6個鄉鎮。包括桃溪、霞陵溪、五一水庫及周邊的生態公益林和部分綠地。公園東南以桃溪永春縣與南安市交界處為界,西至桃溪與霞陵溪交界處,西北至霞陵溪吾峰生態鄉村濕地,東北至五一水庫庫尾。公園總面積為332.10公頃,其中濕地面積238.70公頃。
永春桃溪國家濕地公園處于南亞熱帶季雨林向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過渡地帶,是我國候鳥遷徙線路東線主干線上重要停歇地,以及山美水庫的重要水源地。擬建設成為永春縣良好的城市之腎、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福建省濕地科普教育基地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園。
武平中山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武平縣境內,涉及武平縣平川、城廂、中山、東留、下壩和中赤6個鄉鎮。公園以中山河為主體,由南向北呈Y狀分布,包括東北側支流平川河全段、東側中赤河部分河段。其中:沿中山河北至九龍湖(東留水庫),南至武平縣與蕉嶺縣交界處;沿平川河南與中山河交匯,北至與梁野山南側的云礤溪交匯處;沿中赤河西至與中山河交界處,東至中赤鄉沿田坑大壩。總面積為1529.30公頃,其中濕地面積707.70公頃。
武平中山河國家濕地公園作為武夷山脈向南嶺山脈、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地帶上的良好生態綠廊,韓江源頭區優質的水源地,擬建設成為跨界河流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管理的示范工程,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結合的典范,閩粵贛邊具有鮮明中亞熱帶典型植被景觀和深厚客家鄉土風情的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濕地公園的建立對普及濕地知識,促進生態文明、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