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阿男
[摘要] 目的 分析動態血糖監測在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 選擇該社區2015年8月—2017年9月期間入選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2例,依據監測方法的差異性均分兩組。采用指尖血糖儀監測的31例患者為參照組,采用動態血糖監測的31例患者為研究組,最后比對臨床療效。 結果 比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血糖最高值、血糖最低值和MAGE,研究組優于參照組,數據結果經證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對兩組產婦的血糖控制時間和癥狀緩解時間,研究組較比參照組更短,數據結果經證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應用動態血糖儀監測,可以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以改善,可在臨床上進一步實踐。
[關鍵詞] 動態血糖監測;胰島素;妊娠期糖尿病;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5(a)-0185-02
妊娠期糖尿病具有特殊性,且該疾病在妊娠期并發癥中較為常見,臨床特征以糖耐量程度不同降低為主。據相關資料[1]表明,孕婦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比例為7%,分娩率為0.65%。由于妊娠期糖尿病為高危妊娠,若不能及時處理會對母嬰健康造成威脅。臨床既往的治療方法以控制飲食和注射胰島素為主,雖然可以獲取一定的效果,但是血糖指標監測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低血糖風險也會明顯增加[2]。為此,該研究選擇該社區2015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2例,對其實施動態血糖監測的價值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抽取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2例,將所有患者依據監測方法的差異性均分研究和參照兩組,每組31例。研究組中,最大年齡為37歲,最小年齡為25歲,中位年齡統計后為(30.13±6.22)歲,其中20例為初產婦,11例為經產婦,經核實后空腹血糖指標為(7.29±3.2)mmol/L,餐后2 h血糖參數為(15.3±6.0)mmol/L。參照組中,最大年齡為38歲,最小年齡為24歲,中位年齡統計后為(31.20±6.35)歲,其中18例為初產婦,13例為經產婦,經核實后空腹血糖指標為(7.30±2.8)mmol/L,餐后2 h血糖參數為(16.9±6.6)mmol/L。在SPSS 19.0統計學軟件中將研究組和參照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基本信息輸入,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均先接受對癥治療,如:控制飲食,由于妊娠期會有較大的能量消耗,因此可依據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5:2:3的比例攝入,一日4餐的比例為2:3:3:2。在此期間,鈣、維生素B、C、D和葉酸需適當補充。之后讓患者保持坐位姿勢,上臂和下肢進行腳踏運動,一周3次,每次訓練時間為20 min。與此同時,患者每周需進行2 h的有氧運動[3]。若患者的飲食控制效果不佳,尿酮體結果呈陽性,可設置初始胰島素劑量,利用胰島素泵進行皮下輸注。予以參照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指尖血糖儀監測,研究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則予以動態血糖監測,最后對血糖控制效果進行統計。
1.3 指標的判定
對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不同方法監測后的血糖指標進行統計,如: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lc,之后記錄兩組患者的血糖漂移情況、血糖控制時間和癥狀緩解時間[4]。
1.4 統計方法
將研究中的各項數據結果輸入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證實,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血糖漂移情況、血糖控制時間和癥狀緩解時間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予以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不同監測后的血糖水平
研究組患者予以動態血糖監測,參照組患者予以指尖血糖儀監測,比對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前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lc改善優于后者,組間數據證實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不同方法監測后的血糖漂移情況
比對兩組患者的血糖最高值、血糖最低值和MAGE,實施動態血糖監測的研究組數據更優,與參照組數據結果比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研究組及參照組患者不同方法監測后的血糖控制時間和癥狀緩解時間
研究組患者予以動態血糖監測,參照組患者予以指尖血糖儀監測,比對兩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時間和癥狀緩解時間,研究組更短,組間數據證實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孕晚期孕婦較易出現的并發癥為糖尿病,其比例可達50%。該疾病的引發因素與機體分泌胰高血糖素致使出現大量糖尿病激素、機體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和胰島素嚴重缺乏存在相關性[5]。若此時機體不能確保分泌代償性胰島素充足,妊娠后期會提升糖尿病發生率。因此,對于該類患者而言,盡早監測和盡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既往的檢測指標以空腹血糖為主,但是會存在較大的漏診率。通常情況下,孕婦在24~28周,國際常選擇的篩查方法以口服糖負荷實驗檢查為主,但是由于其過程具有復雜性,不易被孕婦所接受。有學者[6]研究后表明,妊娠期糖尿病和病理性妊娠、胎兒并發癥有著直接關系,妊娠期糖尿病進行針對性治療對降低母嬰危險性具有重要意義。若患者的癥狀較輕,可通過飲食和運動療法,若患者的癥狀較嚴重,可在醫囑條件下使用過胰島素,之后配合動態血糖監測系統,從而為日后的治療提供依據。
動態血糖監測系統通過持續對患者的血糖進行監測,將完整的圖譜進行提供,同時詳細記錄患者癥狀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這樣可以讓主治醫師充分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動,同時可為治療方案的擬定奠定基礎,從而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臨床既往的監測方法以指尖血糖儀為主,但是在夜間無癥狀低血糖時不能將血糖水平充分體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療難度。動態血糖監測系統可以24 h監測患者的血糖動脈變化,之后與血糖指標相結合適當調整胰島素用量[7]。
從此次數據結果可以看出,比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lc、血糖最高值、血糖最低值和MAGE,實施動態血糖監測的研究組較比實施指尖血糖儀監測的參照組更優,組間數據證實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從產婦的血糖控制時間和癥狀緩解時間來看,研究組更短,該結果足以證實了動態血糖監測系統更具優勢。
綜上所述,在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應用動態血糖儀監測,可以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以改善,可在臨床上進一步實踐。
[參考文獻]
[1] 彭靜,牛建民,殷文靜,等.連續動態血糖監測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廣東醫學,2016,37(z1):120-121.
[2] 王娟,陳學敬,楊香菊,等.24 h動態血糖監測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4(16):143-145,153.
[3] 王艷萍.動態血糖監測在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波動檢測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6):4154-4155.
[4] 韓一栩.兩種血糖監測方法在妊娠期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海南醫學,2015(14):2122-2124.
[5] 王愛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連續動態血糖監測效果及對孕產婦和圍產兒結局的影響分析[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6,23(5):557-561.
[6] 唐麗姍,裘文娟.應用知信行模式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動態血糖監測的效果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5(9):1531-1532.
[7] 李華萍,孫平平.動態血糖監測在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應用[J].上海醫學,2011,34(9):717-720.
(收稿日期:2018-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