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UD中國領導決策信息中心·大數據戰略重點實驗室
城市是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今年4月21日,《雄安新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連同此前發布的北京、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綱要,都提出了2020年、2035年的發展目標,這些目標本身就構成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本報告通過對雄安新區和北京、上海2035年規劃指標的對比,提出了新時代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評價指標體系,并就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幾個重大問題及其主要數據特點分析如下。
雄安新區是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因此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大數據管理貢獻率、數字經濟占比等指標的提出,反映了大數據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的新動能、釋放的新智能。
■ 寬帶城市
寬帶作為國家重要信息基礎公共設施,正在成為推動城市轉型、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雄安新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35年,高速寬帶無線通信全覆蓋,千兆入戶、萬兆入企”等指標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
2017年,光網城市建設駛入快車道,光纖寬帶接入用戶29392萬戶,全國50Mbps以上寬帶用戶占總用戶比例超過70%,部分區域已經開始提供千兆寬帶服務。特別是上海,將在2018年底成為全球首個實現千兆寬帶全覆蓋的城市,千兆寬帶接入用戶突破百萬級,平均接入帶寬將提升至280Mbps,用戶可感知的下載速率將突破100Mbps。

資料來源:寬帶發展聯盟《中國寬帶速率狀況報告》(2018年第一季度)

資料來源:IESE商學院《2016年智慧城市排名報告》
■ 數字城市
《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數字經濟占城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80%;大數據在城市精細化治理和應急管理中的貢獻率超過90%。
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占GDP的比重達到32.9%。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就業白皮書(2018年)》顯示,2017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等10個省市數字經濟規模超過10000億元;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浙江等10個省市數字經濟GDP比重超過10%;貴州數字經濟增速高達37.2%,居全國第一。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7年)》顯示,
目前已有21個省(區、市)基本完成綜治信息化綜合平臺建設并投入使用,綜治視聯網系統已覆蓋各省和333個地市級、2795個縣、13472個鄉鎮(街道)等基層單位。
■ 智慧城市
《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適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構建城市物聯網統一開放平臺,到2035年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超過90%。
自2012年底住建部啟動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以來,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展開,杭州、深圳、銀川、上海、蘭州等城市更是當前智慧城市建設樣板間。IESE商學院最新發布的《2016年智慧城市排名報告》顯示,世界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別為紐約、倫敦、巴黎。美國上榜城市最多,為4個(包括紐約、波士頓、洛杉磯、華盛頓)。中國的上榜城市排名最好的為香港,第42名,上海和北京分別位居第80和第90名,進入了前100。
另外,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發展研究中心公布的《2017上海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也顯示,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指數為99.53,較2015、2016年保持增長勢頭。其中,網絡就緒度指數為99.03,智慧應用指數為105.74,發展環境指數為95.3。
雄安新區要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緊湊的城市布局”,在38個指標中,生態領域的指標占了17個,特別是藍綠空間高占比,意味著新區的綠色生態面積非常大,造林和濕地恢復力度將空前加大。
■ 綠化覆蓋率
《雄安新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街道100%林蔭化,森林覆蓋率達40%(目前11%),起步區規劃綠化覆蓋率達到50%等等指標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是衡量一個城市公園擁有程度的重要指標,雄安新區規劃人均城市公園面積大于20m2,超過北上廣深城市現狀和2035年規劃目標。2016年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北京16.01m2,上海為7.83m2,深圳為16.45m2,廣州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最高,達到16.5m2。2017年11月,雄安新區啟動“千年秀林”工程,預計2018年年底前,10萬畝苗景兼用林項目將全部完成。展望未來,新區森林面積將達百萬畝。
■ 污水、垃圾資源化利用率
《雄安新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污水資源化再生利用率達到99%以上;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資源利用率達到45%以上。

資料來源:IESE商學院《2016年智慧城市排名報告》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17中國統計年鑒》
水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基于雄安新區面臨的水環境污染、水資源匱乏、垃圾圍城等挑戰,規劃目標體系中對污水治理、垃圾處置的監測指標從“基礎設施建設覆蓋率”轉變為“資源化利用率”,反映了“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雄安新區在治污理念上的重大轉變。數據顯示,到2010年底,全國城市污水處理再生水平均利用率僅為8.5%。《“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底,城市和縣城再生水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區不低于3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其他城市和縣城力爭達到15%。
■ 綠色建筑
建筑是城市的基礎,綠色城市的建設,也一定離不開綠色建筑。雄安、上海提出,到2035年,新建民用建筑綠色建筑達標率達到100%。
2016年,全國城鎮累計建設綠色建筑面積12.5億平方米,新增綠色建筑面積5億平方米,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超過29%。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河北等地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的比例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雄安新區承擔著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探索人口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的歷史重任,因此,科學合理的人口密度、就業人口比例、通勤半徑等指標體現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底線和紅線。
■ 城市開發強度
《雄安新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新區遠景開發強度控制在30%;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平原地區開發強度由現狀46%下降到45%以內,到2035年力爭下降到44%。上海市明確建設用地總量只減不增,3200萬平方公里就是建設用地的天花板。
按照國際慣例,30%被認為是城市開發強度的警戒線。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大都市,為確保城市經濟繁榮與和諧發展,其開發強度一般都控制在較為合理的區間,例如大巴黎為21%、大倫敦為24%、東京為29%。
據相關機構測算,目前國內開發強度超過30%的城市數量正在快速增長。其中,上海市建設用地規模在2011年就達到了2961平方公里,占全市陸域面積的43.6%;深圳、東莞開發強度超過45%,珠海、佛山在35%左右。珠三角地區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達到157平方米,遠高于發展中國家人均用地83.3平方米的水平。
■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標,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區人口密度設置小于1萬人/平方公里。北京市中心城區集中建設區常住人口密度到2035年控制在1.2萬人/平方公里以內。上海市新城人口密度達到1.2萬人/平方公里以上,新市鎮人口密度達到1.0萬人/平方公里以上。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17中國統計年鑒》
在四大直轄市中,北京以1419.7平方公里位居建成區面積榜首。全市總面積約16410平方公里,總城區面積為1218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相當于全市總城區面積的十分之一。
排在第二位的是重慶,建成區面積1329.45平方公里,總城區面積為7026.55平方公里,城區總人口1337.95萬,相當于一個中等省份,2016年城鎮化率達到了62.6%。
目前北京核心區人口密度為2.39萬人/平方公里,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也在2萬人以上,虹口、黃埔、靜安三個區人口密度更是超過3萬人/平方公里,深圳福田中心區人口密度超過2.5萬人,廣州越秀區常住人口密度也達到3.37萬人。另有統計數據顯示,人口密度超過1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共有19個,這19個城市中,共有16個城市均來自東部沿海,主要是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地區。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深圳,每平方公里高達5689.45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1倍左右。
■ 職住平衡
到2020年,北京全市城鄉職住用地比例由2015年的1:1.3調整為1:1.5以上,到2035年調整為1:2以上。上海提出,至2035年,主城片區職住平衡指數不低于95,綜合發展型城鎮圈不低于115,整合提升型城鎮圈不低于73。
雖然北京市將“職住平衡”列為政策目標,但城市規劃中并未對其提出明確的測算方法,只是從土地開發角度進行了職住平衡的探索,提出城鄉職住用地比例到2035年應調整到1:2以上;上海構建了“職住平衡指數”,但是未公開其測算方法。目前,學界對“職住平衡”的測量一般采用“就業—居住比率”,即在給定的地域范圍內的就業崗位數量與家庭數量之比,當比值處于0.8-1.2之間時,就認為該地域是平衡的。
職住平衡涉及交通規劃問題。雄安新區提出構建“公交+自行車+步行”的出行模式,起步區市政道路公交服務覆蓋率達到100%;上海市提出,10萬人以上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的覆蓋率達到95%左右,軌道交通站點600米用地覆蓋率主城區達到40%,新城達到30%。
《2017年中國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深圳在公共交通出行服務指數排行榜上全國排名第一,特別在站點500米覆蓋率、軌道銜接、公交開放水平方面表現優異。
■ 城市安全
《雄安新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達到2—3平方米,北京、上海也基本按照大于2平方米的標準來安排。
加快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體現了以人為本,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和生命至上的理念。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建設完成地震應急避難場所120處,其中Ⅰ類場所11處、Ⅱ類場所45處、Ⅲ類場所64處,總面積約1831萬平方米,可疏散約299.96萬人。2017年9月,我國首部城市公共安全發展報告——《公共安全藍皮書:中國城市公共安全發展報告(2016—2017)》指出,2016年,社會安全領域評價較高的前10位的城市依次為:深圳、北京、寧波、杭州、上海、南京、廣州、天津、廈門、大連。
注:本報告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報告》摘要。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及報告全文將在2018年8月出版的《大參考》(第四輯)發表,敬請關注。

資料來源:根據媒體公開報道整理
特大城市——成都公共交通出行服務指數排名第一,為0.610,其優勢在于軌道銜接、公交開放水平兩個方面。
Ⅰ型大城市——青島公共交通出行服務指數是0.625,優于多數超大、特大型城市,主要與其公交開放水平高關系較大。
Ⅱ型大城市——寧波、廈門公共交通出行服務指數分別達到0.633和0.628,優于特大城市和和Ⅰ型大城市。
中等城市——金華指數最高,為0.475,但由于軌道基礎指數較弱,中等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服務指數整體分數偏低。

資料來源:高德地圖《2017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數據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