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瑞紅

老年人要多讀讀古詩,從中多汲取一些養生的知識,這對老年人養生會有極大的幫助。
比如,在白居易的《負冬日》一詩中,便提及了氣功養生法,這也是白居易親身實踐的。所謂的氣功,其實就是閉目靜坐,用呼吸節奏來調養身體,達到養生健身的目的。白居易的詩中說,詩人自己一到冬天,就“負暄閉目坐”,結果“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可見,閉目打坐,對養心有不錯的效果。喜歡練氣功的,不止白居易,還有蘇東坡。蘇東坡也是氣功的忠實粉絲,且寫詩描述了氣功對養心的效果,“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練完氣功,眼中的世界一片澄明,可謂是心靜,世界自然也靜。
除了氣功,蘇東坡晚年常游山玩水,四處收集民間驗方,潛心研究養生之道。而蘇東坡最喜歡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梳頭,“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這首詩寫的就是蘇東坡在月色下梳頭健身的情景。古人頭發長,天天梳頭對于活血通脈有不錯的效果。如今,梳頭的養生功效也己為科學所證明。
在古代,人生七十古來稀,陸游享年86歲,可謂高壽了。陸游的養生法就是經常掃地。他寫了一首關于掃地養生的詩:“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掃地。既省課童奴,亦以平血氣。按摩與引導,雖善亦多事。不如掃地法,延年直差易。”在這首詩中,陸游認為,掃地能活動身體,對氣血有好處,還可以起到按摩引導的效果,一舉多得。
從白居易、蘇東坡到陸游,都是從某一方面談及養生的方法。當然,也不乏全面談論養生之道的詩詞,如享年92歲的明代名醫龔廷賢就寫了一首《攝養詩》:“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這首詩可謂對養生的方方面面都做了總結。惜氣以養神,寡欲以養心,少食養胃,小酌可養肝,笑樂養精神,淡泊生逍遙。如此一來,身體自然百病不生了。
而在龔廷賢之前,嵇康也對養生做過總結。嵇康在《答難養生論》中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這指的是追逐名利、狂歡暴怒、貪戀聲色、嗜食肥甘、情志不穩等行為乃是養生的大害。
人生不過百年,不如意事又常居八九。因此,不會在人生中自尋快樂的人,是算不上懂得養生之道的。明末清初著名的養生學家李漁認為,同是帝王,最會養生者莫過漢文帝和漢景帝,最不懂自尋快樂者非漢武帝莫屬。漢文帝和漢景帝除了掌握政策和用人,啥事也不多管,既享受了帝王權勢帶來的快樂,又開創了西漢歷史最昌盛的時代——文景之治。漢武帝好大喜功、永無滿足,放著可以盡情享受的帝王生活不去享受,卻費盡心思去追求本來就不存在的神仙生活。不僅自尋了許多煩惱,還使一個本來十分強盛的帝國開始走向衰落。
因此,李漁大聲疾呼:想尋求快樂的人,必須先知道滿足。只有知足,才能避免煩惱,只有懂得適可而止,才能避開險境。沒有煩惱,沒有危險,才會有真正的歡樂。那么,怎么才算知足?如何從知足中享受快樂?明代著名的詩僧蓮池大師寫的這首《座右詩》可以說是比較通行的解釋:“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蠶出桑抽葉,蜂饑樹給花。有人斯有祿,貧者不須嗟。忖得還成失,擬東仍復西。未來杳無定,何必預勞思。”
這首詩告訴我們;草根樹皮雖然難咽,但有的吃總比腹內空空要好受一些;茅屋雖然低矮簡陋,但有得住總比睡在露天里要舒服得多。人要想沒有煩惱,首先要知足。而所謂知足,就是春蠶餓了滿足于只吃桑葉,蜜蜂饑了滿足于只吃花粉。貧富窮通各有定數,貧窮者不要老是整天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否則的話,不但想得的快樂得不到,而且還很可能南轅北轍,你想往東,偏偏卻走到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