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新梅

從事老干部工作轉眼20余年,歲月無聲,行跡有痕,靜心思量,有經驗、有感慨,也有反思和遺憾。
1996年,我開始從事老干部工作。當時的新疆一師第一運輸公司,僅離休干部就有23人,一運司是老企業,由于受市場經濟沖擊,經營不善,老干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都得不到保障。
作為一名剛剛邁入老干部工作者隊伍的新手,當時的我對老干部工作理解不深、不透,工作毫無頭緒,內心充滿了困惑和茫然,不知道從哪里著手,更不知道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怎樣去走近一個特殊的群體,獲得他們的認可。
對老干部工作毫無頭緒,更多的是困惑,但是,我深深知道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重擔。我堅信,只要拿出一顆真心去對待老干部,把老干部當親人一樣對待,肯定能干好這份工作。為了做好老干部工作,摸清老干部的生活、思想狀況,我經常到老干部家中坐坐,主動與他們聊天,嘮嘮家常、聊聊子女,說說興趣愛好,侃侃國家大事,再問問他們的身體狀況,需要些什么,力所能及的給予幫助,盡自己最大努力做到讓他們滿意。
記得第一次去拜訪老干部汪統一時,老人家心中有怨氣,態度生硬,說話毫不留情面。他說自己是子弟兵,還去過朝鮮,問我為啥沒去朝鮮,沒過江?到現在離休費不能按時發放,醫療費一年都不能報銷,要你們干啥?我非常理解老人的心情,坐下來耐心向他解釋,說事情正在協調處理中,請他和所有老同志放心,我會盡自己最大努力辦好此事。最終經過兩個多月時間,老干部局會同民政、財政等多部門幾經溝通、協調,老干部的離退休費終于足額按時發放了。醫療費這塊,我通過走訪老干部、召開座談會、個別征求意見建議,制定了相關報銷規定,經老干部簽字認可執行,醫療費三個月核報一次,杜絕了以前家有離休干部,全家免費吃藥的現象。當年就節約醫療費3萬余元,工作得到師老干部局肯定。
2014年,我調入新華路社區工作,繼續分管老干部工作。社區工作繁雜,在忙完手頭事情后,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把自己關在辦公室,撥打電話,把在易地居住的老干部和老干部遺孀全部聯系一遍,核對居住地址和聯系電話,以社區名義表達對老干部的關心、愛護。記得一次光顧著打電話,不知不覺天黑了,我匆匆忙忙下樓回家,沒想到辦公室外門怎么也打不開,燈開關也不知道在哪里,一片漆黑。我有些害怕,一邊用力拍打辦公室外門,一邊哭著打電話找同事。還好有一個過路人聽到我的拍打聲,問我什么事,他用打火機隔著門玻璃幫我照亮,一邊安慰我別著急,慢慢開。我把鑰匙再次插入鎖孔,轉了幾次,門終于打開了。
老干部工作,單調、繁雜,但要干好,卻需要潛心研究。和老同志接觸過程中,我漸漸發現了一個小竅門,那就是“投其所好”;人老了,精神需求變成了一種更重要的力量,了解他們的喜好,就能無形中讓他們多些愉悅,增進健康。退休干部何銀橋喜歡唱紅歌,趙連有喜歡書法,王世瑾、黃俊德等擅長政策宣講,在社區“兩委”的支持下,從2016年開始,每逢黨員干部學習日,就先由何銀橋教大家唱15分鐘紅歌,活躍氣氛,再開會;趙連有喜歡書法,春節時就讓他現場為居民書寫春聯,送祝福;王世瑾、黃俊德、方生好等幾位老干部的日常政策宣講,常常能讓小區居民近距離學習領會黨的政策、兵團師黨委系列決策部署,積極傳播正能量,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從事老干部工作,很多老干部其實都是我的學習榜樣,他們的經歷、他們的言行、他們的品質,無一不在一點一滴中給我觸動,讓我感動,給我鼓舞。我珍惜和他們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努力多做一些讓老干部開心的事,對老干部多一些問候。平日里,如果有老干部生病住院,我總會第一時間和局里的同志前去探望,而當老干部日常生活出現困難、有了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我們也會及時上門,認真了解,妥善處置,圓滿解決。
“我們不是子女,但我們會離老人家最近。”這既是一種工作理念,也是我個人情感上對于所從事工作最本質的理解。人人都會老,老人需要關愛、照顧,這關愛和照顧其實可以由我們和老人子女共同承擔。平日里,我喜歡到老干部家里拉家常,聽他們絮叨過往,述說現實,感受一個個鮮活個體最真切、最樸實的話語表達,與他們同分擔,共歡喜。
朝夕相處,我一點點努力,老干部一點點歡愉,我為他們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讓我離他們越來越近,心越貼越緊。2013年,我調離原單位時,老干部李章記、李翠蘭戀戀不舍地對我說:“哎,希望社區再來人和你一樣就好了……2016年,陪同老干部健康療養,王在模、景宗華熱情地對我說:“你真好,對我們太關心了。”
“謝謝你們。”在心里,我由衷地對他們說。真的,沒有這些可親可敬的老者,我該如何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沒有他們,我又怎能深刻地理解一個行業的責任,一個普通個體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