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來生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西安市高陵區的自然村有的已經消失,有的正在消失,有的將要消失。同時,住進高樓新社區的村民們對祖祖輩輩朝夕相處的村落時有懷念并向后輩講述一個個有趣的村名及其背后的故事。
八斗趙和小村任是連畔種地的兩個自然村,一個為羅家村委會管轄,一個為蕭家村委會管轄。相傳,八斗趙和小村任均在唐代建村,因筑地界,村中任姓與鄰村趙姓發生糾紛,訴諸官府,因皆恐己輸,故爭送賂金,趙送銀八斗,任送銀一石(dàn)。誰知剛上任的縣令是位清正廉潔的好官,判送賂金多的任姓無理,并將行賄銀兩公之于眾,為此高陵城鄉家喻戶曉,遂稱趙姓所居之村為八斗趙,任姓所居之村為一石任。后來,一石任村村民認為,花了銀子,輸了官司,還背上不光彩的村名,故一直恥用此名,乃以村小而改稱小村任。清雍正十年《高陵縣志》記為二村:“任家”“任家村”。光緒七年《高陵縣續志》記為“小村任”。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保總圖》記為“小村任家”。而八斗趙村村民則認為,雖然花了銀子,卻贏了官司;雖背上不光彩的村名,卻可以警示后人,故八斗趙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清光緒七年《高陵縣續志》始載此村名。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保總圖》記為“八斗趙家”。
灣子鎮的大夫雷村和榆楚鎮的皂南、皂北村,因村中出了名醫而改變了原來的村名。
相傳明崇禎年間,李自成與明將左光先在高陵一戰,身負箭傷,因蕭張村的大夫雷某為闖王治愈了箭傷而名聲大震,從此以蕭、張二姓居多的蕭張村改村名為大夫雷。(清《高陵縣續志·綴錄》載:“明崇禎七年,李自成與明將左光先戰于高陵、富平間。”明嘉靖二十年《高陵縣志》以大村載有“蕭張”名。清雍正十年《高陵縣志》記作“雷家”。光緒七年《高陵縣續志》始記為“大夫雷家”或“大夫雷”)。
相傳,皂南、皂北村在明初,因賀姓居此,名賀家村。到了明中葉,據說有一位老人在山西行醫,醫術高妙,藥到病除,自言家住陜西高陵縣城南五里皂角樹底下。后有得救者來陜謝醫,到此卻見皂角樹底下是座廟宇,人們便以為村里有了濟世活人的神仙,也就稱該村為皂角樹底。明末葉村民增多,形成南北二村,居南者稱皂角樹南,居北者稱皂角樹北。清中葉,村中劉姓發跡,故又將南北二村統稱為皂角樹劉村。清雍正十年《高陵縣志》記作“賀家橋”。光緒七年《高陵縣續志》分別記作“皂角樹南村”和“皂角樹北村”。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保總圖》分別記作“皂角樹劉南村”和“皂角樹劉北村”。
趙家和殷家現在是同屬姬家管委會鄧家塬村委會管轄的自然村。相傳漢文帝劉恒從代國回長安時,從高陵經過,在毗沙及崇皇住了月余。當文帝和母親途經降駕原(奉正原)北側的原下時,發現有一清泉,在此飲馬時,馬受驚脫韁,遂稱這里為“驚馬”,成村后,村亦稱“驚馬”。后又漸分為兩村,殷姓多的村稱驚馬殷,趙姓多的村稱驚馬趙,隨后又逐漸稱為殷家和趙家。明《高陵縣志》載:“飲馬泉在接蜀門外十五里,相傳文帝飲馬于此,今廢堙。”又載:“驚馬趙與驚馬殷合記為‘驚馬’。”清雍正十年《高陵縣志》記作今名。光緒七年《高陵縣續志》分別記作“驚馬趙”和“驚馬殷”。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保總圖》分別記作“趙家”和“殷家”。
上院和下院現為同屬鹿苑街道辦事處上院村委會管轄的自然村。據傳,明萬歷年間,李氏有異父同母兩兄弟。兄李仙品,官升湖廣偏沅巡撫,弟李仙風,也升任河南巡撫。明代對朝廷派遣到外省督察軍民政務、安撫百姓的總督、巡撫統稱督堂,為此人稱“一母兩督堂”。兄在今上院有邸院,居北;弟在附近的李家莊有邸院,居南。后漸改稱弟居之李家莊為下院(下指南),兄居之此村為上院(上指北)。清雍正十年《高陵縣志》分別記作“上苑”和“下苑”。光緒七年《高陵縣續志》分別記作“上苑”或“上院”、“下苑”或“下院”。
李趙村是姬家管委會朝李村委會管轄的自然村,李觀蘇是通遠鎮官路村委會管轄的自然村。兩村相鄰,一南一北,因李三娘和趙五娘這兩個歷史人物而頗有名氣。
南邊的李趙村,明初建村。俗傳:“北有李三娘的井,南有趙五娘的冢”。因村外有這兩大景觀,故名李趙村。
說到李三娘的井,不能不說北邊的李觀蘇村。明末葉,蘇姓建村于李觀(龍躍宮,唐德宗改為李觀)遺址旁,故名。李觀原為唐高祖李淵的舊宅,內有御井(俗稱八角琉璃井)。相傳,柱國大將軍李昞之妻,唐開國皇帝李淵的生母李三娘曾在此居住,撫育兒女,并親自在井內打水澆菜洗衣做飯,天長日久,吊水的井繩將堅硬的石質井口擦下深深的繩痕,可見這位賢妻良母當年生活的艱辛。
再說趙五娘的冢。趙五娘即趙真女,東漢義郎蔡邕之妻。蔡邕在危難之時,只顧逃命,遺棄父母妻子于今李趙村。趙五娘雖被遺棄,但尊公敬婆,貞風亮節始終不變,無怨無悔地承擔了丈夫沒有承擔的職責,死后葬于李趙村南原上。趙真女孝敬公婆和持節不改的事,在當地流傳了1800多年,成了周圍婦女學習的榜樣。
楊官寨與張鐵同為姬家管委會下的自然村,一個為楊官寨村委會管轄,一個為高劉村委會管轄。這兩個村因有名將或好官,村民贊其功、感其恩,遂以其名命村。
楊官寨,明末建村。相傳,有一姓楊名坤的人,幼浪蕩,及長,發奮習武,成為名將,曾率兵征戰,屢建奇功。明洪武年間,在此扎寨屯墾,時稱楊坤寨,后避其諱,改稱楊官寨。清雍正十年《高陵縣志》始載有此村名,并注明為軍戶所居。光緒七年《高陵縣續志》記作“陽官寨”。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保總圖》復記為“楊官寨”。
張鐵,清初建村。據傳,村人張鐵居官而憂民,既疏財又仗義,曾多次放糧,周濟貧民,民感其恩,曾勒石記事,并以其名命村。清雍正十年《高陵縣志》記作“張鐵家莊”。光緒七年《高陵縣續志》記作“張鐵家”。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保總圖》復記為“張鐵村”。
小張村和底楊同為張卜鎮巖王村委會管轄的自然村。在民國時期的一次地名村名登記中,政府官員將李家莊錯登為小張村,而原來的小張村改名為底楊村。由于民國官員鬧了個真實的“張冠李戴”,故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小張村,位于奉正原北坡。據傳,該村以李姓建村,得名李家堡。清雍正十年《高陵縣志》記作“李家堡”。光緒七年《高陵縣續志》記作“李家莊”。但到了民國時期,政府官員將李家莊誤登為鄰村小張村的村名。從此,本無張姓住戶的李家莊卻成了“小張村”,這頂帽子一直戴到了今天。
底楊,位于奉正原北坡底下,距小張村不足半華里。據傳,明代張姓建村時,因人少村小而得名小張村。明《高陵縣志》即以大村載入,名“小張”。清光緒七年《高陵縣續志》記為“小張村”。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保總圖》記作“楊下底”。由于小張村的村名被錯誤地戴到了李家莊的頭上,而小張村卻成了無村名的“黑人黑戶”,引起兩村村民的不滿,紛紛找到縣衙,一個要討回小張村,一個要恢復李家莊。接待的官員卻說,村名已注冊上報,無法更改,張冠李戴是常有的事,漏登的村子可另起新名。于是,原小張村又以村民楊姓和地處坡底而更名為底楊村。事后有村民戲稱:“民國官員太荒唐,張冠李戴出洋相。小張錯嫁李家莊,半路冒出坡底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