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鑫星 潘建勇
浙江扎實推進主體培育、平臺建設、服務升級等工作,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下一步,要從優化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拓展創新創業的覆蓋廣度、提升創新創業的科技內涵、增強創新創業的發展實效等方面入手著力打造“雙創”升級版
今年以來,浙江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國發〔2017〕37號)要求,扎實推進主體培育、平臺建設、服務升級等各項工作,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新引擎。
加快平臺建設,進一步健全創業孵化體系。一是新認定省級雙創示范基地13家,全省省級及以上雙創基地累計達25家;開展8家國家雙創示范基地評估工作;參與組建長三角雙創示范基地聯盟。今年4月,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雙創示范基地獲國務院辦公廳表揚激勵。二是推進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等領域專業化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開展2018年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申報和眾創空間備案。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省各類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分別達到240家、459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分別為68家和120家。三是起草《關于加快小微企業園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建設示范小微企業園區,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共有各類小微企業園491個,其中國家小微企業示范基地14個。四是推進首批高新技術特色小鎮建設,全省形成2個省級特色小鎮、106個省級創建小鎮、64個省級培育小鎮的梯度建設格局,集聚以大學生創業者、大企業高管及其他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留學歸國人員創業者為主的“新四軍”創業人員17726人,創業創新基地311個。五是積極推進高校、農村等創業孵化基地建設,2017年,全省高校擁有598個校內創業基地或孵化場所;建設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448個,吸引3000多家主體入駐;指導富陽區探索建立農創客小鎮,打造農業眾創空間。六是推進衢州生物醫藥上海張江高新區孵化基地加快建設,打造“上海打造—衢州生產”的“飛地”孵化新模式,目前已成功孵化9家生物醫藥企業。
打造科創載體,進一步提升創新創業科技內涵。一是推進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啟動建設3.0版的省級科技大市場,1-5月,全省實現技術交易總額218.49億元,同比增長151.77%。二是加快之江實驗室建設,爭創國家實驗室,今年以來重點推進完善之江實驗室組織、制度建設和發展規劃以及一期500畝選址。三是加快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建設,推動項目可研報告編制并通過專家評估。四是加快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牽頭推進杭州城西鐵路樞紐的規劃建設;開展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發展規劃研究;召開G60科創走廊第一次聯席會議,發布《G60科創走廊總體發展規劃3.0版》;推進中心城市建設科技城。五是謀劃創建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及生物醫藥、物聯網等領域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新認定2018年省級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25家。
注重主體培育,進一步擴大雙創群體規模。一是落實《浙江省鼓勵支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創新實施辦法(試行)》,截至目前,全省共286人辦理離崗備案手續,其中省直單位184人。二是滾動實施“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扶持中小微創新型企業發展。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小微企業19.2萬家;新增八大萬億產業小微企業8.4萬家。三是建立并完善科技企業“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的梯次培育機制,大力培育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計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達43962家。四是起草擬定《關于激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意見》,推進成立省農創客發展聯合會,引導創業創新主體抱團發展。五是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計劃,首批認定創新型領軍企業20家。六是積極培育獨角獸企業,起草浙江關于加快培育獨角獸企業的若干意見。截至2018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類市場主體622.04萬戶,同比增長11.55%。每萬人市場主體擁有量為1074戶,位居全國首位。
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增強金融保障能力。一是加快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的基金公司工商注冊登記和運營機構招標。二是促進創業投資發展,截至今年5月底,浙江在中國私募基金業協會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702家,同比增長49.9%。推進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三是支持濱江區開展創新創業債試點,推動發行綠色債、創新創業債等。四是大力實施“鳳凰行動”,推動重點企業上市融資。今年1-6月,全省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12家,新增數居全國前列。五是積極推進“銀稅互動”,探索開發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產品。六是探索無形資產質押征信模式,創新股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商標專用權質押等新型信貸產品。推進臺州動產質押融資試點建設。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專利權質押融資工作發展的若干意見》。
強化保障服務,進一步優化雙創生態環境。一是強化工作保障,印發《2018年浙江省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要點》,并分解落實到省級有關單位。出臺《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二是強化政策保障,落實雙創示范基地等雙創平臺財政獎勵政策。發布《“雙創”稅收優惠事項清單》,落實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稅收優惠政策,2018年1-5月,全省(不含寧波)落實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免征增值稅28.86億元。三是在推進原有人才計劃的同時,實施“萬人計劃”人才新政,今年4月公布首批“萬人計劃”名單共199人。研究制訂浙江深化產教融合實施意見。四是在嘉興開展浙滬創新券通用通兌試點,進一步設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服務券”,推動各類創新平臺載體為創新創業提供服務。推進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優化稅務服務,構建“店小二”式創業服務機制。五是加強信用浙江、數字浙江建設,提升創新創業軟環境。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教育、稅務、投資等更多領域拓展延伸,統籌推進“證照分離”“多證合一”“證照聯辦”改革和壓縮企業開辦時間等工作,改善營商環境。先后舉辦“創響中國”系列活動、浙江“火炬杯”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向中小學教育階段延伸,突出浙江精神教育,濃厚雙創文化。
創新創業項目科技含量相對不夠高。目前浙江創業項目多集中在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開發,硬科技創新項目不多,這從浙江獨角獸企業的行業分布可見一斑。企業缺乏前沿的核心技術,導致企業競爭力不強,難以對實體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發展形成強有力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雙創平臺的均衡化、專業化發展有待加強。一是雙創平臺建設區域發展很不平衡。以眾創空間為例,杭州市眾創空間占全省70%,其他地區眾創空間建設則存在起步晚、起點低、資源少的問題,一些地方打造眾創空間完全是出于政府工作要求,為打造而打造,不是應發展所需而建。二是專業化服務能力缺乏,很多雙創平臺只是為創業企業提供物理空間,但在項目融資、導師輔導、資源對接、創業培訓等方面缺乏專業化、高水平的配套服務能力。三是小微企業入園難問題突出。嘉興、湖州等地反映園區趨于飽和,小微企業“無處安身”的現象正在不斷增加。
金融保障難題亟待破解。一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一季度,溫州法人機構小微企業貸款申貸獲得率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寧波、溫州、麗水、湖州等地小微企業獲得商標質押融資貸款余額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全省多地反映銀行仍以抵押貸款為主,抵押品范圍窄,缺乏創新。二是配套體系建設不完善。如知識產權融資配套體系建設滯后,由于具有知識產權評估資質的評估公司較少,知識產權的價值評估缺乏統一標準、方式和途徑。知識產權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交易市場,沒有形成比較準確的市場價格,銀行對知識產權質押物的處置存在較大難度。
政策落實不到位問題顯現。一是扶持政策與人才捆綁太緊密,各級政府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制定出臺的優惠政策,往往限定的人才標準、臺階較高,甚至出現“認人不認項目”現象,對海歸、碩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支持多,對學歷較低、經驗豐富的技能型人才幫助少。二是存在政策落地難、落地慢現象。比如離崗創業政策,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單位“求穩怕亂”,個人“咨詢觀望的多、真正離崗創業的少”,有的擔心“先走吃虧”,地區之間實施也存在不平衡現象。
圍繞《國務院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國發〔2017〕37號)提出的“四個進一步”要求,下一步將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一是出臺浙江深入推進雙創的實施意見,并推進實施。加強各類政策統籌,切實解決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強政策落實情況的督查評估。二是推進雙創平臺建設。推進國家和省雙創示范基地建設。促進眾創空間和孵化器高品質發展。加快推動小微企業園區創新發展。結合新動能培育行動,推進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嘉興G60科創走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重要科創平臺建設。三是拓展企業融資渠道。推動浙江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等各類機構加快發展。加大地方財政資金在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科技企業政策性擔保和財政貼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完善科技金融風險分擔、補償和激勵機制。四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制定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和“最多100天”兩張負面清單,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提升營商環境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現代化水平。

圖/新華社
進一步拓展創新創業的覆蓋廣度。一是鼓勵支持各類創客創業發展。推動創新創業相關政策措施向更廣泛人群拓展、延伸,繼續加強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鼓勵支持海外歸國人員、事業單位科研人員、返鄉下鄉人員、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各類創客創新創業。對于不同創客主體,研究落實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加強精準服務,不斷擴大創新創業群體規模。二是加強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研究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企業的實施辦法》,將千億級新經濟龍頭企業培育作為一流企業培育的重要內容。加快出臺浙江加快培育發展獨角獸的若干意見,并推進實施;支持杭州獨角獸園區建設。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雙倍增”計劃;研究出臺《科技企業培育“鯤鵬行動”(2018-2022年)》。
進一步提升創新創業的科技內涵。一是抓政策落實。出臺《關于全面實施科技新政加快建設創新強省的若干意見》(“科技新政”),并推進實施。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實施細則,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制定相應管理辦法。二是抓重大創新項目謀劃與建設。支持之江實驗室建設,加快之江實驗室園區建設,確保年底前一期工程開工。加快推進浙江大學超重力模擬與實驗裝置建設,爭取項目可研早日批復,加快推進招投標等配套工作,力爭2018年底開工建設(包括設備建設)。聯合省科技廳、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等部門加快推進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謀劃創建產業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爭創一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加強對現有實驗室(研究中心)的績效評估工作。三是促進科技成果交易轉化。做強做大春季、秋季成果競拍會。繼續探索“互聯網+”科技成果競拍模式,實施場內電子競價、網上動態報價等交易模式,激勵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或產學研合作轉化科技成果。
進一步增強創新創業的發展實效。一是貫徹落實《浙江省培育發展新動能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工作、政策和評價體系,推進實施“雙創”環境優化工程等六大工程33項主要任務。二是促進數字經濟與“互聯網+”快速發展。抓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加快編制浙江天基信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數字浙江建設方案,并抓好落地實施。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實施“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深化專項行動和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完善專項行動,加大政府部門對分享經濟產品和服務的購買力度,培育一批“互聯網+”、共享經濟示范園區和平臺。三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推進實施《浙江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行動計劃(2017-2020年)》,爭取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支持和國家新興產業專項,推動創新資源要素向信息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生物等重點領域集聚,扶持發展一批特色產業基地。謀劃建設以未來產業、新興產業為主導的“萬畝千億”產業平臺。四是積極建設省軍民融合示范區,打造一批軍民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進實施柔性電子等軍民融合專項,促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