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芳,吳紅飛,馬旭峰,張 軍
(1.中國石化 北京北化院燕山分院,北京 102500;2.華東理工大學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上海 200237)
線性α-烯烴在聚乙烯共聚單體、表面活 性劑合成中間體、增塑劑、合成潤滑油和油品添加 劑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1]。其中,乙烯選擇性三聚、四 聚是制備1-己烯和1-辛烯的重要途徑。目前已有的乙烯選擇性三聚、四聚催化劑主要為鉻系催化劑[2-5]。BP公司于2002年報道了一種(o-OMephenyl)2PNMeP(o-OMe-phenyl)2配體,可以高選擇性、高活性催化乙烯三聚[6]。2004年通過修飾BP公司的(o-OMe-phenyl)2PNMeP(o-OMephenyl)2配體,Sasol公司發現通過去除苯基鄰位取代基及增加N原子上取代基的位阻,可以改變1-己烯和1-辛烯的選擇性,其中1-辛烯的選擇性可達到 70%[7]。2007 年,Weng 等[8]也報道了幾種對N原子官能團化的PNP配體,N原子上硫醚修飾的Et2PN(CH2CH2CH2SCH3)PEt2配體在優化條件下催化乙烯四聚選擇性達到55 %。最近,幾種對稱的碳橋聯的雙膦配體1,2-雙(二苯基膦基)苯[9]和 Ph2PCH(Me)CH(Me)PPh2[10]與 Cr結合后可以高效催化乙烯三聚、四聚。張軍等[11]報道了兩種不對稱碳橋聯的雙膦配體Ph2PCH(R)CH2PPh2(R為Me,Ph)和Ph2PC(R)==CHPPh2(R為Ph,Cy,tBu)。含這些配體的鉻催化劑在實現高催化活性的同時,可以保持較高的1-己烯和1-辛烯的總選擇(> 80%)。
基于PNP配體,姜濤課題組報道了含碳橋聯的多膦配體[12-14]用于兩核及三核鉻的乙烯三聚、四聚催化體系。配體(Ph2P)2NCH2CH2N(Ph2P)2催化乙烯選擇性齊聚的活性可達17.1 kg/(g·h),1-辛烯的選擇性達到72.5%。配體((Ph2P)2NCH2CH2)3N在甲基鋁氧烷(MAO)活化下催化活性可達44.0 kg/(g·h)。相比于 Ph2PN(iPr)PPh2配體,配體Cyclohexane-1,3,5-(N(Ph2P)2)3/Cr(Ⅲ)/MAO 體系擁有更高的活性以及更長的催化壽命。目前基于Ph2PCH(R)CH2PPh2或 Ph2PC(R)==CHPPh2碳聯雙膦配體的橋聯多膦配體還尚未有報道。
本工作在苯環間位引入兩個碳連雙膦結構的1,3-二((二苯基膦基)乙炔基)苯(配體Ⅰ)得到1,3-二(1,2-二(二苯基膦基)乙烯基)苯(配體Ⅱ)。將配體Ⅱ與鉻源在改性甲基鋁氧烷(MMAO-3A)的活化下,原位組成配體Ⅱ/Cr(Ⅲ)/MMAO-3A催化體系,用于乙烯齊聚。利用1H NMR,13C NMR,31P NMR,HRMS(EI)等方法對配體進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反應條件對催化體系聚合性能的影響。
CuI,Cs2CO3,Ph2PH:分析純,安耐吉化學公司;乙酰丙酮鉻(Cr(acac)3,純度 99%)、CrCl3(THF)3(純度99%):J&K公司;MMAO-3A:7%(w)庚烷溶液,Akzo-Nobel 公司;氮氣:99.9%,上海思靈氣體有限公司;乙烯:純度99.9%,上海春雨特種氣體有限公司;甲基環己烷、N,N-二甲基甲酰胺(DMF):分析純,上海泰坦科技有限公司。
400MHz/AVANCE Ⅲ 400型核磁共振波譜儀:Bruker儀器公司;Micromass GCT型質譜儀:Waters公司;6890型氣相色譜儀:安捷倫公司。
實驗操作均嚴格按照無水無氧的標準進行。無水無氧實驗中Schlenk反應管在使用前均通過高溫加熱抽真空和充N2等標準化無水無氧操作。配體Ⅰ按文獻[15-16]報道的方法制備。配體Ⅱ按文獻[17]報道的方法合成,合成路線見式(1)。

合成步驟為:將CuI(13.7 mg)、活化后的Cs2CO3(39.2 mg)加入到干燥的Schlenk管中,加入配體Ⅰ(580 mg)的DMF(13 mL)溶液,攪拌下逐滴加入Ph2PH(495 mg)。待滴加完畢,將Schlenk管放置在90 ℃油浴中反應6 h,減壓抽濾掉溶劑,剩余物用柱層析法分離,得到淡黃色固體化合物配體Ⅱ(437.5 mg),收率43%。
配體Ⅱ的1H NMR(400 MHz,CDCl3)表征結果:化學位移δ =7.30~7.25(m,20H),7.10~6.98(m,20H),6.87(d,J =1.56 Hz,1H),6.79(d,J =1.56 Hz,1H),6.73~6.69(m,1H),6.64~6.62(m,2H)。13C NMR(100 MHz,CDCl3)表征結果:δ =145.43,139.06,138.96,133.27,133.08,132.90,128.39,128.37,128.33,128.08,128.01,127.95,126.72,126.43。31P NMR(162 MHz,CDCl3)表征結果:δ =-4.59(d,J =144.84 Hz),-25.89(d,J =144.85 Hz)。HRMS(EI):[M]+(C31H32P2+)的m/z計算值為867.262 8,實測值為867.263 1。
乙烯齊聚在120 mL高壓反應釜中進行。高壓反應釜在120 ℃下真空干燥3 h,然后冷卻至所需溫度,用乙烯氣體將釜內氣體置換3次。再準備一個潔凈烘干的Schlenk反應管,將相應的催化劑放入其中并抽換2次氮氣,然后用注射器將重蒸后的甲基環己烷注入Schlenk反應管內并進行充分攪拌。加入助催化劑MMAO-3A攪拌1 min,然后立即用干燥的注射器將Schlenk反應管中的混合液轉移至反應釜中,關閉高壓反應閥門。攪拌,通入高壓乙烯氣體至所需壓力。30 min后,關閉乙烯氣體進氣閥門,冷卻反應釜至0 ℃,卸壓,打開反應釜向其中加入一定量內標壬烷并攪拌。取出高壓反應釜內生成物并稱其質量,然后用10%的鹽酸30 mL淬滅反應,取上層有機相過濾后做GC分析。
乙烯齊聚液相產物采用氣相色譜儀進行定量分析,壬烷為內標。色譜條件:J&W DB-1型色譜柱,FID檢測,N2載氣。升溫程序:初始溫度36 ℃,保持10 min,以10 ℃/min的升溫速率升至250 ℃,保持30 min。進樣器溫度250 ℃,檢測器溫度250℃。內標法計算液體產物分布。固體產物經10%的鹽酸酸化過濾后,60 ℃烘干3 h后稱重。
鉻源對配體Ⅱ/Cr(Ⅲ)/MMAO-3A體系乙烯齊聚性能的影響見表1。由表1可見,以Cr(acac)3為鉻源時,催化乙烯齊聚的活性遠高于以CrCl3(THF)3為鉻源,達到了314 kg/(g·h),幾乎為后者的3倍。這可能是由于在甲基環己烷溶劑中CrCl3(THF)3的溶解度比Cr(acac)3差,導致在加入MMAO-3A時,未能很好地將鉻源活化為活性反應物種。此外,以 Cr(acac)3為鉻源時,1-己烯和 1-辛烯的總選擇性也增加了16.2百分點,1-己烯和1-辛烯的總選擇性達到了77.6%。以Cr(acac)3為鉻源時,1-己烯在總的三聚產物中的比例也大大超過以CrCl3(THF)3為鉻源,相應地,副產物環狀C6(Cy-C6)明顯減少;此外C+10產物的比例也明顯上升,產物中聚乙烯含量為3.3%(w)。

表1 不同鉻鹽催化的乙烯齊聚測試結果Table 1 Effects of chromium on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catalysts in ethylene oligomerization
溫度對配體Ⅱ/Cr(acac)3/MMAO-3A體系催化乙烯齊聚性能的影響見表2。由表2可看出,20 ℃時催化活性最低、1-己烯選擇性最低,聚乙烯含量大大增加,達到了24.5%(w)。改變溫度對于產物分布有很重要的影響,隨著溫度的升高,1-己烯的選擇性明顯升高,而1-辛烯的選擇性降低,1-己烯在C6產物中的選擇性略有升高。這是因為,隨溫度的升高,Cr C6七元環中還原消除的速率增加,而乙烯插入七元環形成Cr C8九元環的速率降低。而1-己烯在C6產物中的選擇性增加也可以解釋為Cr C6七元環中還原消除的速率比β-H消除的速率更快。

表2 溫度對乙烯齊聚催化反應的影響Table 2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catalysts in ethylene oligomerization
助催化劑MMAO-3A的作用可以分為兩方面:1)消除反應體系中的水等雜質;2)對金屬配合物進行烷基化形成活性物種。不同Al/Cr摩爾比對催化性能的影響見表3。由表3可看出,當助催化劑的用量增加時,可以增加催化活性,Al/Cr摩爾比由600增加至800時,催化活性增加了將近1倍,而繼續增加至1 000后,催化活性略有升高。對比表1中Al/Cr摩爾比為600與表3中Al/Cr摩爾比為800的數據,發現隨Al/Cr摩爾比的增加,1-己烯的選擇性降低,1-辛烯的選擇性增加,但1-己烯與1-辛烯的總選擇性卻降低了。總選擇性的降低主要是由于Cy-C6副產物的增加導致的。
從表3還可看出,低的乙烯壓力導致低的催化活性以及較差的選擇性。當乙烯壓力增大時,溶劑中乙烯濃度較高,乙烯配位插入活性金屬中心的幾率增大,因此得到較高的催化活性。

表3 反應條件對乙烯齊聚催化反應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reaction conditions on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catalysts in ethylene oligomerization
從表3最后一組數據可看出,當催化劑濃度降低時,催化活性大幅降低,這是由于Cy-C6副產物的產生而導致1-己烯的選擇性急劇減少,同時生成的聚合物含量也大幅增加,說明該體系在低的催化劑濃度下催化性能較差。
相對于采用雙膦配體Ph2PC(R)CHPPh2(R為苯基)的單核Cr(Ⅲ)催化體系,采用橋聯多膦配體Ⅱ的雙核Cr(Ⅲ)催化體系催化乙烯齊聚時,催化活性有一定的降低[11],但1-己烯和1-辛烯的總選擇性卻由70.1% 增加至77.6%,同時Cy-C6副產物的含量也明顯降低。相較單核配體體系,雙核Cr(Ⅲ)催化齊聚反應可以得到更多的1-己烯,而1-辛烯含量減少。這顯示出,相對單核催化體系,雙核催化體系中活性催化中心周圍空間位阻的增大。
1)設計并合成了含有碳聯雙膦配體的橋聯多膦配體Ⅱ。配體Ⅱ/Cr(Ⅲ)/MMAO-3A體系能夠催化乙烯選擇性三聚四聚,當以Cr(acac)3為鉻源時,聚合活性和選擇性高于以CrCl3(THF)3為鉻源。
2)隨著溫度的升高,反應活性有一定程度的升高,1-己烯的選擇性明顯升高,而1-辛烯的選擇性降低;增加MMAO-3A的用量也可以提高反應活性,但伴隨著選擇性的下降;催化劑的濃度過低會導致活性和選擇性均下降,并生成大量的聚乙烯。
3)在聚合條件為:Cr(acac)3用量 3.0 μmol、配體Ⅱ用量1.5 μmol、溫度40 ℃、甲基環己烷用量30 mL、n(Al)∶n(Cr) = 600、乙烯壓力3.5 MPa時,可以獲得較高的催化活性以及最好的選擇性,催化活性可達314 kg/(g·h),1-己烯和1-辛烯的總選擇性達到了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