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文,姚山季
(1.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上海 200433;2. 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作為企業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品牌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然而,隨著年代的更迭,許多風靡一時的品牌逐漸失去了昔日的“榮光”。這主要是因為隨著干擾信息的增多和原始信息的衰竭,品牌和消費者的關系出現了斷裂,老字號品牌在消費者印象中原有的關系能量不斷衰減[1];進而弱化了消費者的感知。如何使老字號品牌重現生機的實踐問題催生出品牌激活的學術概念。所謂品牌激活,是指企業對品牌重新進行設計,幫助企業減緩甚至逆轉品牌的衰老趨勢,使得品牌在市場上再次贏得優勢[2]。
關于品牌激活策略,存在“變”與“不變”兩個派別,即創新型激活策略和懷舊型激活策略[2][3]。創新就是面向未來,采用求變的方式來更新和重建品牌資產和品牌內涵,繼而重新盤活品牌。例如,2015年,東風日產提出了“Young Nissan”的品牌戰略,旨在基于企業戰略從產品設計和營銷上進行創新和換代。與此相對應,懷舊即回首過去,利用消費者對過去事物的懷舊偏好,通過展現品牌中獨特、經典的特質來喚起消費者對品牌的美好記憶,并促使雙方重新建立情感連接。例如,2017年5月,百雀羚發布包含多種懷舊元素的“一九三一”品牌廣告也激發產品銷量的增長。此外,懷舊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消費者的金錢感知和品牌衰老感知[4],從而保持消費者和品牌的關系連接,促進消費者的再購意向。
然而,創新和懷舊的品牌激活策略并不具有普適性。創新型品牌激活策略意味著對原有品牌進行更新,往往會導致部分消費者的抵制[2];同樣,懷舊型品牌激活策略對具有不同懷舊傾向的消費者具有的效果不同,一味地強調懷舊可能會適得其反[5]。探討不同品牌激活策略對消費者行為的差異化影響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以往研究指出企業特征[6]、品牌態度、消費者知識[7]、品牌關系[8]等后天異質性因素對品牌激活策略效果的影響。然而,現有研究中消費者先天因素對品牌激活策略效果的研究還較少,這使得現有研究僅關注品牌激活策略對消費者影響的結果而非過程。鑒于此,本文引入調節聚焦理論,將調節聚焦理論傾向與品牌激活策略匹配的思想納入研究中。此外,本文引入品牌認同這一中介變量,以揭示品牌激活策略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內在過程,從而為企業實施不同的品牌激活策略提供證據。
1.品牌激活策略
品牌老化是每個品牌在長期品牌管理中必須面對的問題。相對于推出新品牌的高額成本,激活老字號品牌是企業更好的營銷戰略決策[2][9]。Keller基于品牌資產的角度提出了兩種品牌激活的途徑——創新和懷舊[3]。創新意味著更新或置入新的品牌元素,重塑品牌意義,使得消費者對品牌產生新的認識[8],這種認識能促進消費者對新產品的功能價值感知和質量感知的提升,進而促進其購買意愿的形成[6]。這其中包括對原有產品和服務進行更新和擴充[9],樹立全新的品牌形象[10]。改動品牌形象[6]等。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懷舊研究認為,消費者的懷舊情結會促進其購買意向,利用品牌的傳統特征激發消費者的積極品牌聯想是品牌激活的捷徑。采用懷舊型激活策略有利于提醒消費者品牌歷史,并喚起消費者的積極情緒和與品牌的情感連接[4][5]。Muehling和Pascal發現當向消費者呈現懷舊類型的廣告時,消費者更多地注意自己的想法而忽視商品的微小瑕疵,導致對商品的更高評價[11]。懷舊也會降低消費者的環境不確定性感知[5],從而使其更易對品牌產生信任。然而,由于不同個體存在著諸多差異,品牌的創新和懷舊充滿著矛盾。消費者有著與生俱來的不同特質,導致了其行為的異化,繼而使得其對特定的品牌激活策略的偏好,探討不同情境下品牌激活策略可幫助企業根據不同消費者的先天特質來實施差異化的品牌營銷策略。
2.品牌認同
品牌認同是企業建立和管理品牌的基礎和核心[12]。品牌認同是消費者自我形象與品牌形象的契合程度[13],反映的是消費感知隸屬于某個品牌的心理狀態[14]。研究表明,品牌認同反映了消費者對該品牌的依賴,并會促進高水平的品牌忠誠、購買意愿、消費者滿意和品牌承諾等[13][14];品牌認同也使消費者對商品產生更高的評價[15],并使其自覺抵制品牌的負面信息[16]。之所以消費者會產生品牌認同。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展。一方面,大量研究從品牌自身出發,指出品牌自身的特點對消費者品牌認同的影響。如品牌聲望[14]、品牌質量[14]、品牌吸引力[16]、品牌創新感知[17]等。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消費者因素對其品牌認同產生的影響。如消費群體相似性、價值一致性、品牌—自我個性相似性/一致性[12]、消費體驗[16]、感知質量等[14]。事實上,品牌認同作為消費者形象的一種外部展示,傳達的是消費者自我形象與品牌形象的契合程度[13]。因此,品牌-自我形象的一致性是品牌認同產生的基礎。有研究指出,消費者的自我概念和品牌個性之間的重疊越大,消費者就會展現出對品牌的強烈認同[18]。消費者進行購買則是其品牌認同的實際表達。因此,品牌激活策略要與消費者的心理特質相匹配才能激活高水平的品牌認同。
3.調節聚焦與調節匹配
調節聚焦的研究表明,促進聚焦的個體更富有創造力,更鐘情于變化的事物,他們也傾向于接收具有高度創新性的產品;防御聚焦的個體更偏好穩定和一致,對風險極為敏感,因而他們在決策時傾向于與過去保持相似甚至相同[19]。進一步,Higgins提出的調節匹配理論指出當個體的調節聚焦傾向與外部環境刺激相匹配時,個體就會產生較高的確認度[20]。調節聚焦和調節匹配已經在營銷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例如,Aaker和Lee分析了消費者自我調節目標在產品信息加工和勸說中發揮著的重要作用[21]。Hsu等指出,評論內容和消費者的調節聚焦產生了調節匹配[22]。Roy和Naidoo發現促進聚焦的個體更喜歡購買搜尋商品,而防御聚焦的個體更傾向于選擇經驗商品[23]。事實上,Avnet和Higgins曾指出由于調節聚焦是個體的基本動機導向,任何消費者都會具有[24]。因此,調節聚焦理應是解釋企業品牌激活策略對消費者差異化影響機制的重要解釋視角。
鑒于此,本文擬探討不同的品牌激活策略和消費者調節聚焦的匹配效應,這對于完善品牌激活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品牌激活策略、品牌認同與購買意愿
學術界對于不同品牌激活策略的效果存在爭議。然而,到底何種激活策略適用于當下中國的情景仍無研究給出明確的解答。已有研究指出,消費者存在著稟賦效應,在面對自己所擁有事物時會給出較高評價,對可能潛在的“損失”敏感。因此,在面對自己熟悉的品牌時,就會對品牌中已有的元素給出較高評價并對其可能的改變給出較低評價。黃勁松和孫建偉指出,消費者對舊產品的價格有高估的傾向,對新產品價格有低估的傾向;而且對新產品的屬性評價也較低[25]。此外,不同的文化傾向影響了企業品牌戰略的適用性。長期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國人的行為方式更加謹慎和保守[26],故而在選擇策略上也更加鐘情于懷舊型品牌激活策略。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1:較之創新型品牌激活策略,懷舊型品牌激活策略更易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品牌激活策略還可能通過品牌認同的中介效應對購買意愿產生影響。研究指出,品牌認同是預測購買意愿的前置變量[16],消費者會依據品牌信息與自我形象的重合程度來評估品牌。老字號品牌兼具市場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作為品牌資產的關鍵組成要素,還原老字號品牌的歷史文化價值,喚起消費者對老字號品牌的記憶具有重要意義[9]。隨著關系營銷理論的興起,學者愈發強調消費者的感知對品牌認同的作用。品牌特質與消費者自我特征的重疊越大,也就越會產生品牌認同。故類似于假設H1,本文認為,受稟賦效應和儒家文化的影響,在面對兩種不同的品牌激活策略時,懷舊型品牌激活策略能夠激發消費者更高的品牌認同。據此,本文提出假設:
H2:較之創新型品牌激活策略,懷舊型品牌激活策略更易激發消費者的品牌認同。
品牌認同代表著自我概念與品牌概念的融入關系[13]。研究表明,品牌融入自我的程度越高,消費者越能以社會和心理的方式獲利,繼而,消費者就越有可能花費資源去維持和培養此種良性關系[16]。消費是塑造自我信念、彰顯自我價值的表現,也是向外部傳遞自我形象信息的途徑。借鑒社會認同理論的核心觀點,消費者總是傾向于選擇與自己匹配的品牌以滿足自我連續的需求;同樣,消費者也可以通過消費向外界傳達有關于自我的信息。此外,在面對多種同質商品時,品牌認同驅使著消費者選擇認同度更高的商品以獲得支付溢價并消除認知偏差[27]。本文認為,作為消費者自我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品牌認同趨勢消費者產生購買意愿。繼而,本文提出下假設:
H3:品牌認同對購買意愿有正向影響,同時,品牌認同在品牌激活策略與消費者購買意愿間起中介作用。
2.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
調節聚焦作為消費者的一種重要先天異質性因素決定著品牌激活策略的效果。已有研究指出,促進聚焦的個體傾向于變化和冒險,創造性的思維占主導[28],故創新型品牌激活策略更具有說服力;而防御聚焦的個體傾向于采取保守、謹慎的策略[20],常規性的思維模式占據主導,因而懷舊型品牌激活策略更優。調節聚焦也引發了個體不同的信息處理方式。促進聚焦的個體偏向于采用啟發的、探索的信息處理方式[29],創新型激活策略所傳遞的產品信息更多強調探索和發現,故創新型激活策略可更好地激發其購買欲。防御聚焦的個體偏向于采用細致的、系統的、分析式的信息處理方式[29],懷舊型品牌激活策略傳遞的品牌信息是其經歷和體驗過的,個體在進行信息處理時需以更具象和回憶式的思維進行。故此時懷舊型激活策略更有效。
此外,借鑒調節匹配視角的消費者行為研究,本文認為,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存在匹配效應。即創新型激活策略與促進聚焦匹配時比與防御聚焦不匹配時會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同時懷舊型激活策略與防御聚焦匹配時比與促進聚焦不匹配時會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意愿。當呈現給消費者相同的品牌信息后,消費者也會擁有差異化的信息關注點[2],調節匹配恰好是解釋上述現象的一個視角,相比于調節不匹配,調節匹配下的消費者具有更強的信息處理動機和更高的加工流暢性[21],從而增強信息的說服力。綜上,本文提出假設:
H4:調節聚焦在品牌激活策略與購買意愿間起調節作用,并與品牌激活策略存在匹配效應,即調節匹配比調節不匹配條件下,消費者會表現出更高的購買意愿。
除了上文提及的直接影響外,調節聚焦還會調節品牌認同在品牌激活策略與購買意愿間的中介效應。調節聚焦理論指出消費者調節聚焦的傾向決定著其關注重點的差異。創新型激活策略強調新體驗,而懷舊型激活策略提供與過去類似的體驗。繼而,不同調節聚焦的消費者對這兩種信息呈現具有不同偏好,并產生不同評價。對于促進聚焦的消費者來說,創新型激活策略會引發消費者形成對該品牌相對正確的認知,并產生較高水平的品牌認同;防御聚焦的消費者啟動了心理防御機制,因而懷舊型激活策略更能使其產生認同感。一項針對美國消費者的研究發現,消費者調節聚焦傾向解釋了其為何對相同廣告信息產生不同的態度[30]。消費者自我與品牌的一致性是產生認同的基礎,消費者從自我認同向品牌認同的遷移會受到其特質的影響,而調節聚焦無疑是個體的重要特質。
同理,品牌激活策略與調節聚焦會對消費者的品牌認同產生匹配效應。即創新型激活策略與促進聚焦匹配時比與防御聚焦不匹配時會增強品牌認同;同時懷舊型激活策略與防御聚焦匹配時比與促進聚焦不匹配時會增強品牌認同。匹配效應背后的潛在機制是對信息說服力和有用性的認知[21],兩者匹配時較之不匹配時會引起消費者感知更大的說服力和有用性。據此,本文認為:
H5:調節聚焦調節品牌認同的中介效應,并與品牌激活策略存在匹配效應,即調節匹配比調節不匹配條件下,消費者會表現出更高的品牌認同。
綜上,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框架
1.實驗設計
通過預實驗,確立了正式實驗的刺激材料:大白兔奶糖[注]限于版面,本文兩個預實驗的過程省略,作者備索。。正式實驗采用2(品牌激活策略:懷舊型激活策略VS創新型激活策略)×2(調節聚焦:促進聚焦VS防御聚焦)的組間設計。共招募某高校的113名學生參與,最終用于分析的問卷達106 份。其中,男女比例23∶30,年齡分布為18~24歲(Mean=21.31,SD=1.64)。
正式實驗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品牌激活策略的操縱。不同的品牌激活策略通過操縱不同的廣告來實現。參考江紅艷等[31]的研究,本文確定了文字+圖片的操縱方式。懷舊型品牌激活策略的廣告宣傳的文字材料為“經典原味大白兔奶糖,堅持一貫的原料配方,奶味純正營養高;傳承獨特制作方法,糖塊光滑細膩,反復咀嚼滿口香; 延續經典包裝設計,藍白配色憶難忘”,圖片選用真實的大白兔奶糖。創新型品牌激活策略的廣告宣傳的文字材料為“全新超級大白兔奶糖,升級經典的原料配方,奶香濃郁口感佳; 引進現代化設備和工藝,品質更臻完美,彈性更足不粘牙;采用全新的包裝形象,突破創新求卓越”,圖片選用新包裝的大白兔奶糖。兩種不同的操控會隨機且均等地呈現在被試的問卷中。第二部分為各變量的測量。參考Dodds等[32]的研究,本文為購買意愿設計了4個題項。對于調節聚焦,本文采用了Higgins[19]提出的RFQ量表,并以中位數為分隔點進行樣本切割。第三部分為被試的個人信息以及品牌激活策略的操縱效果檢驗。包含三個題項:性別、年齡以及效果檢驗。
2.實驗分析
(1)操縱檢驗。品牌激活策略的操縱較為簡單,且該已經得到學者的驗證。本文的懷舊型組和創新型組被試對于操縱檢驗回答完全正確,表明了本實驗操控較為成功。(2)信效度檢驗。各變量來自成熟文獻,內容效度良好。各變量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0.813,超過既定的0.7門檻植。(3)實驗結果。通過對品牌激活策略進行編碼(創新型激活策略為“1”,懷舊型激活策略為“0”)來檢驗品牌激活策略對購買意愿的影響。結果顯示,品牌激活策略對購買意愿的影響顯著(M懷舊型=4.95;M創新型=4.49;t(104)=3.227,p<0.01),表明懷舊型激活策略可激發更高的購買意愿,假設H1得到支持。
調節聚焦的調節效應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雙因素ANOVA結果顯示,調節聚焦與品牌激活策略的交互效應顯著(F(1,102)=42.919,p<0.001)。說明在防御聚焦下,相比于創新型激活策略,懷舊型激活策略更能夠促進購買意愿(M懷舊型=5.11;M創新型=3.92);在促進聚焦下,相比于懷舊型激活策略,創新型激活策略更能夠促進購買意愿(M創新型=5.09;M懷舊型=4.79),如圖2。同時,調節聚焦(F(1,102)=14.203,p<0.001)和品牌激活策略(F(1,102)=15.838,p<0.001)的主效應也都顯著。即調節聚焦調節了品牌激活策略對購買意愿的影響。假設H4前半部分得到支持。

表1 調節聚焦對品牌激活策略影響購買意愿的調節效應
注:*** 表示p<0.001,下同。

圖2 實驗一中的調節效應

圖3 實驗一中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的匹配效應
對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進行編碼后(匹配為“1”,不匹配為“0”)統計發現,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之間存在匹配效應。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M不匹配=4.34;M匹配=5.10;t(104)=-5.75,p<0.001。具體見圖3。相比于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不匹配時(創新型激活策略和防御聚焦,懷舊型激活策略和促進聚焦),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匹配時(創新型激活策略和促進聚焦,懷舊型激活策略和防御聚焦)可以使消費者產生更高的購買意愿,且差異顯著。因此,假設H4的后半部分得到支持,假設H4得到支持。
3.研究討論
實驗一的結果顯示,不同的老字號品牌激活策略對購買意愿存在著不同的影響。相比于創新型激活策略,懷舊型激活策略會激發更高水平的購買意愿,且兩者差異顯著。同時,調節聚焦會對品牌激活策略影響購買意愿產生調節效應。兩種調節聚焦傾向下,不同的品牌激活策略發揮著差異化的效果,假設H1和H4均得到支持。
1.實驗設計
通過預實驗的結果,實驗二以英雄鋼筆作為品牌激活策略的刺激材料。實驗也采用2(品牌激活策略:懷舊型激活策略VS創新型激活策略)×2(調節聚焦:促進聚焦VS防御聚焦)的組間設計,共招募143位在職人員參與。最終得到用于實驗分析的樣本量121,其中男女比例64∶57,年齡分布在29~41歲(Mean=33.87,SD=2.73)。在程序上,實驗二增加了品牌認同這一變量的測量,本文采用了Stokburger-Sauer等[14]所開發的量表。其中對于懷舊型激活策略的廣告文字描述是:“經典款英雄鋼筆,傳承匠心工藝,采用經典銥金筆尖,書寫順滑流暢,讓你回憶炫耀書寫的年代;采用經典的筆形設計,彰顯英雄風格;簡約而不簡單,再現國貨經典”,廣告圖片選擇經典型英雄鋼筆。對于創新型激活策略的文字描述是:“全新款英雄鋼筆,突破傳統設計,采用全新含銥材質,暢快書寫,舒適握感,拒絕乏味書寫;采用全新的筆形設計,融入時尚元素;領先現代潮流,品質再創卓越”,廣告圖片選擇新款的英雄鋼筆。兩種不同的操控會隨機且均等地呈現在問卷中。
2.實驗分析
(1)操縱檢驗。同實驗一類似,實驗二的被試對操縱檢驗的問題回答完全正確,不存在回答錯誤或者不清楚的樣本,表明本實驗的操縱較為成功,可以開展下一步的研究。(2)信效度檢驗。各變量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0.817,超過既定的0.7門檻值。(3)實驗結果。首先分析品牌激活策略對購買意愿的影響。結果顯示,品牌激活策略對購買意愿的影響顯著(M懷舊型=4.94;M創新型=4.49;t(119)=2.89,p<0.01),假設H1同樣得到支持。然后分析品牌激活策略對品牌認同的影響。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懷舊型激活策略可以激發更高的品牌認同(M懷舊型=4.98;M創新型=4.46;t(119)=3.09,p<0.01),假設H3得到支持。最后,對品牌認同影響購買意愿進行回歸,標化回歸系數β=0.642(t(119)=11.214,p<0.001,調整R2=0.510),即品牌認同對購買意愿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3的前半部分得到支持。
調節聚焦對品牌激活策略影響品牌認同和購買意愿的調節效應如表2所示。首先分析調節聚焦在品牌激活策略對品牌認同的關系中的調節效應。雙因素ANOVA結果顯示,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的交互效應顯著(F(1,117)=17.277,p<0.001)。說明在防御聚焦下,相比于創新型激活策略,懷舊型激活策略更能夠使消費者產生品牌認同(M懷舊型=5.19;M創新型=4.01);在促進聚焦下,相比于懷舊型激活策略,創新型激活策略更能夠促進品牌認同(M創新型=4.92;M懷舊型=4.78),具體見圖4。同時,品牌激活策略的主效應(F(1,117)=10.599,p<0.001)顯著,但調節聚焦(F(1,117)=2.574,NS)的主效應不顯著。因此,調節聚焦對品牌激活策略影響品牌認同的調節效應顯著。假設H5的前半部分獲得支持。繼而分析調節聚焦對品牌激活策略影響購買意愿關系的調節作用。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的交互效應顯著(F(1,117)=46.466,p<0.001)。但與此同時,品牌激活策略的主效應(F(1,117)=11.127,p<0.001)顯著,調節聚焦(F(1,117)=1.886,NS)的主效應不顯著。這也說明調節聚焦對品牌激活策略影響購買意愿的調節效應顯著。在防御聚焦下,相比于創新型激活策略,懷舊型激活策略激發更高的購買意愿(M懷舊型=5.29;M創新型=3.97),而在促進聚焦下,創新型激活策略激發更高購買意愿(M創新型=5.03;M懷舊型=4.58),具體見圖5。

表2 調節聚焦對品牌認同和購買意愿的調節效應
注:** 表示p<0.01。

圖4 實驗二中的調節效應(一)

圖5 實驗二中的調節效應(二)
同時,對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影響品牌認同和購買意愿進行編碼。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之間存在匹配效應。對于品牌認同,M不匹配=4.38;M匹配=5.09〔t(119)=-4.31,p<0.001〕。對于購買意愿,M不匹配=4.26;M匹配=5.20〔t(119)=-7.02,p<0.001〕。相比于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不匹配時,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匹配時可產生更高水平的品牌認同和購買意愿,且差異顯著(如圖6)。因此,假設H5的后半部分得到有效支持,整個假設H5得到支持。

圖6 實驗二中的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匹配效應
參考Zhao等[33]提出的方法進行中介效應檢驗程序。結果顯示,在防御聚焦下,品牌認同的中介效應顯著(LLCI=-0.96,ULCI=-0.38,不包含0),效應值為-0.62;且在控制了中介變量后,品牌激活策略對購買意愿的直接效應顯著(LLCI=-1.03,ULCI=-0.36,不包含0),效應值為-0.70。在促進聚焦下,品牌認同的中介效應不顯著(LLCI=-0.19,ULCI=0.32,包含0);且在控制了中介變量后,品牌激活策略對購買意愿的直接效應顯著(LLCI=0.07,ULCI=0.69,不包含0),效應值為0.38。可見,品牌認同只在防御聚焦下發揮部分中介作用,而在促進聚焦下中介作用不再顯著。因此,假設H3所述的中介作用獲得了部分支持,同時也說明調節聚焦對品牌認同的中介效應起到了一定的調節作用。
3.研究討論
本文通過實驗二以英雄牌鋼筆為刺激材料對所提出的假設進行了檢驗。首先,再次驗證了品牌激活策略對于購買意愿的正向影響。其次,驗證了消費者調節聚焦對品牌激活策略的效果的影響,品牌認同的中介作用和調節聚焦的調節作用顯著,且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存在著調節匹配效應。最后,證實了調節聚焦對品牌認同的中介作用存在調節效應。因此,假設H1、H2、H4及H5獲得完全支持,而假設H3只獲得部分支持。
本文形成以下主要結論:第一,不同品牌激活策略會對消費者的購買意愿產生不同影響,并且該影響還會受到調節聚焦的調節作用,并與調節聚焦產生匹配效應。懷舊型激活策略更能夠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意愿。相比于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的不匹配,兩者匹配時可在更大程度上影響購買意愿。第二,品牌激活策略影響購買意愿會受到品牌認同的中介作用,并且品牌認同的中介作用也會被調節聚焦所調節并與調節聚焦存在匹配效應。當老字號品牌激活策略和消費者的調節聚焦匹配時,也更能激發消費者的品牌認同。品牌認同會在防御聚焦下部分中介品牌激活策略對購買意愿的影響,但在促進聚焦下,該中介作用不顯著。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防御聚焦下的消費者更加謹慎仔細,對不同的品牌激活策略的差異較敏感,而在促進聚焦下,消費者更加激進和開放,對不同品牌激活策略的差異感知較小[22]。
本文的理論啟示包括:第一,立足于中國老字號品牌的實踐,通過實驗驗證中國消費者對老字號品牌懷舊型激活策略的偏愛,并指出調節聚焦在其中的調節作用。這對于豐富老字號品牌的研究具有一定貢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有研究的不足。第二,從調節聚焦的角度區分出消費者先天的異質性特質,并提出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的匹配效應。這對理解不同外部刺激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有極大意義。本文從老字號品牌的激活實踐問題入手,指出消費者不同的調節聚焦類型對不同品牌激活策略作用的影響。并進一步指出了品牌激活策略和調節聚焦的匹配效應。這對擴展調節聚焦理論在營銷領域的應用具有推動作用。
本文的實踐啟示包括:第一,中國消費者更偏愛于懷舊型激活策略而非創新型激活策略。在中國的情境下,無論消費者的先天異質性因素如何,采取懷舊型激活策略對企業來說更為保險。第二,企業應該通過大數據分析,記錄消費者的社交和消費行為,從而判斷出消費者調節聚焦的傾向并有針對性地對其呈現不同的品牌激活策略信息。第三,品牌認同也可運用于老字號品牌激活策略的廣告實踐中,企業應該積極培育消費者對其的品牌認同,尤其是要培育防御聚焦傾向消費者的品牌認同。
當然,本文亦存在不足:第一,雖然本文基于學生和在職人員雙樣本進行研究,但結論是否可推廣到更廣群體,需要在將來驗證。第二,本文在兩個實驗中均采用了真實品牌,但在增加外部效度的同時也引入了不可控因素,這可能會干擾實驗結果。此外,老字號品牌的價值可能更多源于鄉土和文化特色,未來可以考慮以此為切入點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