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栩圣
【摘 要】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廣大青年要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村優先發展,同時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在此背景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批的農科類專業人才,農科類院校在這一方面義不容辭且具有學科專業優勢。因此,通過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革創新,使之適應新形勢下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引導農科類畢業生正確規劃職業生涯、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本文將以筆者所在的華南農業大學為例,通過研究農學類專業的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探討在新時代新形勢下,農科類院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革和創新。
【關鍵詞】農科類專業;就業指導課程;改革
一、農科類專業學生對就業指導課程的認識與需求
筆者所在的華南農業大學,面向各專業學生開設《職業素養提升與就業指導》課程,屬公共必修課,共32課時,共分為“職業素養、求職技能、創業教育”三個模塊,并結合其他課外活動實施配套:在新生入學階段,提供新生生涯適應性教育;學生在校期間,開設就業指導必修課程和研究生職業發展選修課;以及組織開展各式主題“工作坊”、職業發展活動和競賽供學生選擇;在畢業班階段,設立求職加油站進行專業指導。
筆者自2017年開始擔任農學院學生的就業指導課程的授課工作,根據自身課堂教學情況及相關農科類院系的走訪,調研了目前農科類專業學生對就業指導課程的認知與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生普遍對就業指導課程重視不夠。學生對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性缺乏理解,更愿意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同時,部分學生認為就業指導課課時不足,課堂中實際教學內容隨意性大,部分課堂存在教學內容與實際情況脫節等問題。二是教學方式方法陳舊無新意。學生認為就業指導課程沒有充分調動“學生”這一主體的積極性,雖然在教學安排與形式上有團隊作業等相關規定,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同任課老師對課堂的理解不同,仍存在灌輸式教學方式,部分授課內容聯系實際不足,且由于采用大班教學人數較多,課堂紀律難以得到保證,課堂教學效果受到影響。三是授課團隊專業化程度低。擔任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教師多為各學院輔導員,常出現因處理日常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繁忙,備課時間緊迫,造成課堂教學內容空洞,缺乏吸引力。四是課程實施缺乏與學生所讀專業、結合專業特點的專業性創業就業指導。學校實施的就業指導課程是面向所有專業的一門必修課,難以突出結合不同專業開展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農科類專業就業指導有其獨特的專業特點,需要授課老師有跨學科的知識儲備和對農業及鄉村的基本理解,才能聯系專業,結合專業能力培養與就業創業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與引導。五是對學生個體的精準指導不足。目前任課教師很少能根據每個農科類專業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個性化指導,課堂上的教學指導是共性的,千篇一律,很難符合與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二、實施農科專業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改革的構想
針對目前農科類專業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學生需求,有必要對課堂教學及相應配套活動作出調整和改革,以導入式、分層次、以專題貫穿、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進度安排為主線,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活躍度,促使就業指導課程能在每一位農科專業學生身上發揮應有作用,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和構想包括幾個方面:
一是任課教師應在授課前開展大學習、深調研,認真備好課。任課教師要主動了解國家“三農”相關政策、鄉村振興戰略與扶貧攻堅關鍵時期的任務需求,各地對大學生回鄉創業就業的最新舉措、農村經濟發展等。并對農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所涉及的主要專業課程體系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做到備政策、備教材、備學生、備課堂(教案),提升教學的有的放矢。
二是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安排上進行調整,充分利用學生組建的課堂小組,開設隨堂專題討論、集中答疑等環節,提升課堂小組的存在感和凝聚力。同時,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減少理論課教學時間,增加各類實踐內容,如邀請農學院往屆優秀畢業生到課堂上,在求職經歷、創業經驗等方面進行面對面交流。
三是采用導入式教學方法,同時嘗試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進度安排。希望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在課程導入階段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喚起其積極性,以此端正對課程的認知和課堂學習態度。
四是采用分層次的教學安排。根據農科類學生本科四個年級不同階段的特點,課程內外的教學均有所側重。在大一階段側重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和觀念;大二階段側重鼓勵學生組隊參加各類創業比賽,以此增加對相關行業了解和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大三階段側重增強學生結合所學過的專業課程和專業優勢,對職業生涯進行更有方向性、專業性的思考;大四階段側重指導學生通過求職環節實操,逐步增加和社會的接觸,更加明晰就業、創業方向。
五是以專題貫穿課內課外教學。農科類專業學生的就業指導課程必須與農科類專業學科緊密掛鉤,與專業課程形成聯動,設置與專業課程相銜接的就業指導專題。如根據農學院農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情況,利用校企共建平臺,邀請廣東拉多美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拉多美創新創業班”,推薦引導有從事化肥行業工作的學生加入其中。該班結合學員需求,由企業與學院安排經驗豐富的教師授課,開設職業發展素養,銷售,溝通技巧等通用素質課程和專業素養講座,周末上課,定期開展班級活動,為在校生提供一個走向職場的平臺。
六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開辟課外教學陣地。充分利用“華南農業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基地”平臺,在課程中安排一個課時,組織課堂學生到農學院園區、創客空間等校內基地開展實踐式教學,同時邀請部分校友到場交流,使學生的學習更具目的性。
三、課程教學實施的成效反饋
自2017年對農學院就業指導課程進行積極調整后,經過一年的教學改革嘗試,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熱情顯著提高,更多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到課程安排的各項教學活動,學生就業課程的學習興趣明顯提升,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與課外主題活動、講座、平臺都受到學生的好評與肯定。任課教師的評教結果顯著提升,個別任課教師首次進入全校評教前20%,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亦不斷增加。
從以上圖表的統計數據反饋可知,實施教學改革后的就業創業課程在兩個年級學生的問卷反饋中,顯示2017級學生對改革后就業創業課程實施的各項內容與安排的評價有顯著的提升。
此外,在課程內容調整后,極大增強了學生對課程的認同感。大一學生、農學院2017級陳同學表示,她之前詢問高年級的師兄師姐得知,就業指導課屬于“任務”型課程,按時去上課,感興趣的內容稍微聽一下即可。但開始上課后發覺課程內容讓其耳目一新,課內外活動較為豐富,課堂內的小組競爭機制能模擬出職場競爭的感覺,讓大家能不由自主地積極參加到各項活動中。她本人通過課堂學習和實踐活動,對所學專業的就業情況和市場人才需求現狀有了更深的了解,初步確立了升學考研,爭取在同行業求職者中獲取學歷優勢的意向。另外優秀校友在課堂上的交流,也使她在為人處世,團隊合作方面的方式和技巧上受益匪淺,個人溝通能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提升。
四、結論與建議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新形勢下,農科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將不斷好轉,社會需求亦隨之增加。農科類院校必須積極調整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方式方法,主動配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需求,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整合校內外資源,為農科類專業學子“量身定做”、“私人訂制”就業指導課程,并配套相關的專題輔導及各類平臺支持,才能適應國家和社會需求,培養出綜合素質過硬的優秀畢業生,充實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隊伍,為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資源保障。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廣州510642)